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质性思维与量性思维互变与互辨

已有 3862 次阅读 2011-6-11 13:18 |个人分类:人文与哲学思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质性思维”在人文领域是一个正面乃至有些高雅的用词,是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在自然科学中,“定性思维”似乎是“定量思维”的初级阶段。在英文中“质性”与“定性”其实是一个词,但在中文中似乎存在高下之分。
     数学领域的研究者似乎是定量思维的极致。据说,有专业素养的数学人士看到文章(不限于数学论文),下意识地关注有多少定量表达式,评价尺度也与定量化水平相关。
     经济学界的张五常先生则常说数学用处有限,更有意义的是思想,文字同样或更加具有强大的力量(注:非张之原话,是我的理解)
     早在中学时期就对两对哲学范畴感到困惑:定性与定量、质变与量变。“定性”往往被贴上初级的标签,是认识事物的初级水平(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所谓飞跃相关)。但讲到了“量变质变定律”,“质性”忽然鲤鱼跳龙门,变成了高级阶段。写到此处,不由得联想到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中学只知一分为二,大学始知一分为三,杨献珍先生曾为此遭受蒙难。“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印象如此深刻,两分法几乎已经固化在大脑之中(ROM),大脑开机之机,RAM式的三分法或多分法才进入大脑皮层(例如,“质性”与“量性”有中级阶段吗?)
     我中学时期曾经在质性的天空幻想过一阵,是为数无几的对哲学问题(不限于马哲)感兴趣的学生之一。本科时光受过不少自然科学的定量训练。工作之后,由于曾长期在基层机关赖按计算器(四则运算足矣)为生,质性思维明显地占了上风,硕士阶段继续进行质性(此处的“质性”可以理解为“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等)。思考,量性思维长期束之高阁。近些年,老树开花,希望重温旧梦,进入量性思考,可惜积重难返,举步维艰。
     俗话说,见多识广,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这些年借助网络、图书馆,可称阅人无数(偏重于古今哲人、科技人士)。
     一点结论:质性思维转量性思维难,量性思维转质性思维亦难。
    人文科学家转自然科学家难,自然科学家转人文科学家同样之难。一些自然科学人士、学子似乎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表象(层)来看,自然科学家转人文科学家似乎容易;从深层看,转型难度系数剧增。地理大家黄秉维先生在回忆录中也发出欠缺经济理论与积累的感慨,并曾在晚年积极弥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454076.html

上一篇:我眼中的“写意地球”与“写实地球”
下一篇:成方圆考
收藏 IP: 58.240.140.*| 热度|

3 黄富强 曹建军 sss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