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Metaboli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heMetabolist

博文

代谢学人--Cell Metabolism:巨噬细胞:棕色脂肪中的防“抑”先锋

已有 5768 次阅读 2022-4-28 09:35 |个人分类:代谢精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代谢学人

Cell Metabolism:巨噬细胞:棕色脂肪中的防“抑”先锋

文 | 郭文秀 张喆 生茂正 于剑
编辑 | 孟美瑶
校对 | 于剑

封面带Logo.png 



背景介绍


在减肥道路上照亮前方的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一直被认为与冷暴露期间的热量产生有关。在冷暴露条件下,线粒体氧化应激被激活上调。为应对氧化应激对线粒体代谢造成的损伤,需要由BAT介导线粒体的质量控制过程,即清除对脂肪细胞有害的线粒体碎片,提高线粒体的自我更新能力,从而维持线粒体的抗氧化应激与产热能力,常见的途径包括通过线粒体蛋白酶选择性降解线粒体成分或将氧化损伤的线粒体成分排出细胞外。例如,心脏(高代谢器官)可以通过产生和释放线粒体衍生囊泡 (Mitochondrial-derived vesiclesMDV,从线粒体中释放并含有一系列特定的货物蛋白来清除受损的线粒体组分,从而维持线粒体稳态。该途径由轻度氧化应激的产生诱导,通过生成MDV并选择性摄入受损线粒体碎片来清除特定的线粒体组分。近年来,在多种诱导线粒体损伤的生理环境中也观察到了将受损的线粒体组分包装进入细胞外囊泡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 或迁移小体 (Migrasome)(小编注:迁移小体是一种膜性细胞器,其大小大约在0.5 μm到3μm之间,膜泡内还包含着数量不等的直径在纳米级别的小囊泡。迁移体通过细胞的迁移运动产生,可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向胞外释放胞质成分)中从而排出。

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可以主动吸收并清除细胞外线粒体。众所周知,巨噬细胞在调控脂肪组织稳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中的巨噬细胞,其可以通过促进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调节脂质储存和释放以及通过调节白色脂肪组织交感神经张力,从而增加能量消耗而调节机体的代谢稳态。或者,在肥胖的背景下,多种细胞因子激活WAT中的巨噬细胞,从而促进慢性炎症,导致糖、脂和能量代谢紊乱。那么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能否参与主动吸收细胞外线粒体呢?近期有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从脂肪组织到巨噬细胞的线粒体转移是调节机体代谢稳态、维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机制,这一过程在肥胖患者中受到损害,从而加剧了肥胖患者的能量稳态异常。当小鼠脂肪组织中受损的线粒体组分向巨噬细胞转移途径被抑制后,小鼠表现出较低的能量消耗。不仅如此,研究表明,当巨噬细胞耗竭或敲除巨噬细胞中硫酸乙酰肝素合成基因Ext1时(抑制巨噬细胞摄取胞外线粒体过程),皮下脂肪的棕色化程度与产热能力也出现了显著下调。但目前为止,巨噬细胞-脂肪细胞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线粒体转移仍不清楚。此外,该过程是否发生在 BAT 中或调节适应性产热也有待研究。

近期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篇题目为“Ejection of damagedmitochondria and their removal by macrophages ensure efficient thermogenesis inbrown adipose tissue”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产热应激的棕色脂肪细胞会释放含有氧化损伤线粒体组分的细胞外囊泡(EVs),这些囊泡可以被巨噬细胞摄入并清除,从而维持产热程序的正常进行。




敲黑板啦!

1、  棕色脂肪细胞通过EVs消除受损的线粒体部分。

2、  产热刺激增加线粒体 EVs 的释放。

3、  棕色脂肪细胞通过自分泌EVs抑制产热

4、  BAT中的巨噬细胞主动清除线粒体EVs,确保BAT最佳产热能力。





研究结果

 

1

1、棕色脂肪细胞通过EVs释放受损的线粒体组分



棕色脂肪细胞具有高代谢活性,在冷暴露期间能承受高强度的线粒体应激,这便要求这些细胞具有高效的线粒体自我更新能力。为了全面了解 BAT 的线粒体动力学,作者利用数据库对肩胛间 BAT(具有最高产热能力)和内脏 WAT(具有最低产热能力)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通过对重叠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与线粒体、线粒体内膜和细胞外泌体小室有关(图1A和1B)。作者假设含有线粒体蛋白的EVs是BAT生物学中特殊的功能元件,于是检测了囊泡中含有的线粒体的组分及其从棕色脂肪细胞中的释放情况。对从BAT和T37i棕色脂肪细胞T37i细胞系是衍生自小鼠休眠瘤(Hibernoma)的棕色前脂肪细胞系)(小编注:Hibernoma是一种罕见的含有棕色脂肪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临床上,它们表现为生长缓慢、无痛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脂肪肿瘤不同,它们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并且具有高度的代谢活性。)收集的EVs进行MitoTracker Green (MTG)染色结果呈阳性(图1C)。基于产热过程中BAT重组线粒体腔室(小编注:作者这里指的是在BAT中维持高产热作用所需要的对线粒体形态的调控和自我更新,即通过线粒体质量控制维持线粒体功能。写成线粒体腔室重组是因为在经过线粒体形态改变后其折叠结构都会出现变化,但其本质仍为线粒体形态变化与质量控制。这些质量控制常见的几种方法在本文和本公众号发表的往期精读中均有详解。)的能力,作者探究冷暴露状态下,线粒体通过EVs释放物质的能力变化情况。对冷暴露小鼠(4℃,20小时)的BAT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上调的基因与细胞外外泌体和线粒体有关(图1D)。同时,BAT的EVs的蛋白质组分分析也显示,在已鉴定的1779种蛋白质中,近50%属于细胞外外泌体和线粒体的成分(图1E和S1A)。通过将BAT 中EVs的蛋白质组与线粒体蛋白(GO:0005739)和MitoCarta 3.0数据(包括人和小鼠的线粒体蛋白和通路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有148个重叠蛋白(图 1F),进一步利用Vesiclepedia数据库(一个EVs分子数据(脂质、RNA和蛋白质)的手工检索数据库)则鉴定出134个重叠的EV-cargo蛋白(即EV包裹并运送的蛋白)(图 1G)。对最具代表性的前100种全蛋白质(图1H)和上调蛋白质(图1I)的分析显示, 4℃ BAT 的EVs中线粒体成分和代谢相关过程明显富集。值得注意的是,4°C BAT的EVs中鉴定的蛋白质主要来自棕色脂肪细胞(图1I)。

为了验证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结果,作者选择丙酮酸脱氢酶E1亚基 β(pyruvate dehydrogenase E1 subunit β,PDHβ,它是BAT的EVs和棕色脂肪细胞中最具代表性的蛋白质之一)进行实验验证(图S1B)。尽管在4°C与30°C条件下BAT匀浆中PDHβ水平没有差异(小编注:若EVs不能发挥打包并排出受损线粒体时,4°CPDHβ应高于30°C。但在本实验中无明显差异,说明EVs发挥将冷刺激下大量PDHβ打包排出的作用),但在4°C BAT的EVs中PDHβ水平升高(图 1J)。此外,在EVs中未检测到UCP1,但冷暴露后BAT匀浆中的UCP1显著增加(图1J)。在使用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CL316,243(CL)刺激的原代细胞(pBAs)和T37i棕色脂肪细胞分离的EVs中检测到了同样的富集(图1K和S1C)。为了探究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否是线粒体蛋白释放的触发因素,作者分别分离了脂生成前后以及在抑制脂肪细胞产热潜力后的EVs。结果发现,与未分化的 T37i 细胞相比,分化的脂肪细胞释放出的PDHβ水平更高,H89(可以抑制蛋白激酶 A (PKA) 信号传导)处理则减少了通过 EV 释放的 PDHβ(图1L)。靶向代谢组学显示三羧酸( 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的代谢物存在于 BAT的EVs中,而在4°C下减少(图S1 D)。相比之下,4°C下BAT的EVs 中的 AMP、ATP 和 mtDNA 水平高于在30°C 条件下BAT的EVs(图 1M 和 1N)。说明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代谢活性的增加能够促进线粒体蛋白的释放。(小编注:在TCA循环中,PDHβ(位于线粒体内膜)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CoA从而参与TCA循环,其含量与TCA循环通量呈正相关。作者在这里检测PDHβ含量后,发现脂肪细胞中TCA循环的中间产物也出现下调,从而验证部分PDHβ被释放进入EVs。由此可以得到线粒体代谢活性的上调可以引起部分线粒体组分被释放进入EVs

Fig1.jpg

1. BAT通过EVs释放线粒体组分

通过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测量EVs直径,作者发现两个大小约为350nm和50nm的主要群体(图S1E),它们可能分别代表微囊泡和外泌体。使用0.22-μm孔径的过滤器过滤EVs,并检测对照组和CL处理组的棕色脂肪细胞释放的EVs中PDHβ和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 PC)(图S1F),提示细胞外线粒体主要存在于EVs的最大组分中,而非在外泌体中。为了证实这一点,作者通过GW4869(一种非竞争性的外泌体合成/释放抑制剂)或下调参与外泌体的生物发生的中性鞘磷脂酶2(Neutral sphingomyelinase 2, nSMase2, SMPD3)来抑制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发现EVs中PDHβ和PC的蛋白水平增加(图S1C)。通过顺序离心获得不同EVs组分的分析显示,PC和PDHβ仅在最大的组分中检测到(图S1G)。

FigS1.png

S1. BAT和成熟的棕色脂肪细胞释放的EVs含有线粒体蛋白


已有研究表明,代谢应激下的白色脂肪细胞可以通过EVs释放受损的线粒体蛋白。那么,由冷暴露引起的代谢应激产生的线粒体损伤是否会促使线粒体蛋白释放到EVs中?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接下来使用线粒体应激药物处理pBAs细胞,即CL(冷暴露模拟药物)或低剂量的FCCP(Carbonylcyanide-4-(trifluoromethoxy)phenylhydrazone, 三氟甲氧基羰基氰苯腙,可以通过诱导非耦合呼吸引起线粒体损伤(小编注:这些物质通过破坏线粒体内膜,并引起线粒体去极化,形成质子漏,从而增加耗氧程度但不影响细胞磷酸化,降低ATP生成)而不导致脂肪细胞死亡)。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EVs蛋白质组与其来源的棕色脂肪细胞之间存在独特的蛋白质聚类(图2A和2B)。使用MitoCarta 3.0软件对CL或FCCP处理后的EVs和棕色脂肪细胞中过表达的线粒体蛋白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用CL或FCCP处理后,有63种线粒体蛋白在EVs中选择性过表达(图2C和2D)。此外,在经FCCP处理的T37i释放的EVs中,也检测到在pBAs的EVs中的几种线粒体蛋白的表达(图2E)。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或另一种选择性线粒体应激物(抗霉素A)处理的pBAs表现出EVs的线粒体蛋白增加,这一结果也证实了蛋白质组数据的正确性(图2F和2G)。说明线粒体损伤后会将线粒体蛋白释放到EVs中。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结果显示,4°C下BAT的线粒体发育出包含线粒体内外膜的“萌芽”(图2H)。这些超微结构特征让人想起MDVs,MDVs在线粒体中发育并包含一系列特定的载物蛋白(如PDH或TOM复合物)。为了追踪MDVs,作者将携带PDHβ-GFP的慢病毒颗粒转导的永生化小鼠原代棕色脂肪细胞(iBPA_m)进行共聚焦显微分析。在经过CL处理后,PDHβ-GFP+水平升高,PDHβ和TOMM20 (PDHβ+/TOMM20-)之间的共定位程度显著降低(图2I)。为了验证PDHβ是否被包装到了TOM复合物阴性的MDVs里,作者将其进行分离。结果显示在活化的BAT中观察到PDHβ和PC水平升高(图S1H)。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础条件下已经在MDVs中观察到PDHβ,其含量在产热诱导时增加并在产热抑制时减少(图2J和2K)。由于线粒体蛋白的选择性吸收,在MDVs中未检测到UCP1。文献报道表明,MDVs是一种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其向EVs提供线粒体组分。与这些报道一致的是(图2H和2L)。说明BAT中EVs的生成可能与MDVs生成有关,即通过MDVs向EVs提供线粒体成分从而达到维持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目的。(小编注:之前已有大量文献证明, MDV 是向 EV 提供线粒体成分的替代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含有线粒体碎片的MDVs可以通过进入溶酶体被降解或形成微囊泡排出体外,且该过程依赖于分选连接蛋白Snx9

有研究发现,PINK1(PTEN-induced kinase 1, PTEN诱导的激酶1)通过活性氧(ROS)依赖性和线粒体自噬非依赖性机制调控PDH+/TOMM20-MDV的产生。作者发现产热刺激可导致PINK1水平升高(图S1I和S1J),而下调PINK1表达,发现在MDVs和EVs中PDHβ和PC的释放减少(图2M)。作者又通过检测4-HNE(4-hydroxynonenal,一种氧化/亚硝化应激生物标志物)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发现线粒体中蛋白质氧化水平升高(图S1K)。有趣的是,线粒体分裂的主要调节因子DRP1(Dynamin-related protein-1, 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的下调并不影响EVs中PC的蛋白水平(图S1L),因此可以排除PC参与EVs释放过程这一可能性。文献报道MDVs可以靶向溶酶体降解或通过EVs释放。氯喹(Chloroquine, CQ)通过抑制溶酶体降解增加了棕色脂肪细胞EVs中PDHβ和PC的蛋白水平(图2N),这说明线粒体应激条件下PINK1介导的MDVs和EVs的形成是清除受损线粒体蛋白和确保线粒体稳态的另一种机制。

在生理条件下,棕色脂肪细胞产生线粒体ROS( mitochondrial ROS,mtROS)以维持产热。因此,作者假设棕色脂肪细胞通过MDVs将氧化损伤的线粒体蛋白导入EVs中。通过检测MDVs和EVs中PDHβ的半胱氨酸氧化水平,发现EVs中的氧化率高于MDVs(图2O)。在CL处理后进一步积累的EVs中则观察到其他形式的蛋白质氧化(4-HNE和羰基蛋白加合物形成)(图2P)(图S1M)。为了进一步说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蛋白种类的关系,作者使用了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 NAC),它可以有效限制线粒体、MDVs和EVs的氧化损伤(图2Q-S和S1N)。NAC还能够在CL处理的棕色脂肪细胞中抑制线粒体蛋白进入MDVs和EVs(图2T)。此外,通过SOD2过表达可以更准确地限制mtROS的产生,减少PDHβ的释放(图2U)。这说明EVs是一个高度氧化损伤的结构,在细胞氧化应激条件下释放,抗氧化剂处理则能够减少。


拓展阅读


线粒体自噬与米色脂肪的调控

目前研究表明,常见的线粒体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泛素-蛋白酶体降解、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线粒体自噬、MDV排出等。其中,线粒体自噬是细胞在发生高度氧化应激时的主要方法。线粒体自噬主要依赖于Parkin和PINK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 PTEN诱导的激酶1)蛋白。在正常的细胞中,PINK1蛋白会在线粒体中被水解酶降解。但是当线粒体受损,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时,切割PINK1的PARL(Presenilin Associated RhomboidLike, 哺乳动物线粒体菱形蛋白酶)被抑制,引起PINK1蛋白在线粒体外膜募集并激活Parkin,该过程受到热休克蛋白HSPA1L和抗凋亡蛋白BAG4调控,前者可以促进这一过程而后者则抑制Parkin向线粒体的易位。在Parkin被激活后,通过将线粒体外膜的自噬衔接蛋白p62/SQSTM1(Sequestosome1, 选择性自噬衔接蛋白)、自噬受体蛋白NDP52和Optineurin泛素化,并使其与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LC3)结合,从而将自噬体定位到受损的线粒体完成清除。


gr3.jpg


参考文献:

[1] Ni HM et al. RedoxBiol. 2015;4:6-13.


Fig2.jpg


2. 棕色脂肪细胞通过MDVs/PINK1依赖性机制释放氧化的线粒体蛋白

FigS2.png

S2. BAT EVs影响棕色脂肪细胞的产热电位


拓展阅读


线粒体衍生囊泡MDV

MDV在维持线粒体稳态中起到了重要的功能。研究表明,当出现轻度或急性线粒体损伤早期,MDV途径的启动(几分钟内)早于线粒体自噬途径(12-24h)。因此,可以认为MDV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第一轮防御机制。

MDV直径约70-150nm,其结构为线粒体外膜的单层膜结构或包括内外膜和基质内容物的双层膜结构。在体内,MDV对氧化蛋白及其产物(如复合物Ⅱ、Ⅲ和Ⅳ的亚基,但不包括复合物Ⅰ和Ⅴ和类核蛋白)具有高度选择性,形成独立于线粒体自噬途径,且不依赖于DRP1等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与线粒体自噬相似的是,MDV的形成也受到Parkin/PINK1蛋白的调控。但MDV的形成并非由于线粒体的去极化引起,而是由ROS导致。此外,分选连接蛋白9(Sorting nexin 9, SNX9)也被发现参与调节MDV在线粒体抗原呈递反应中的形成与释放,并通过RAB7(Member RAS oncogene family, RAS癌基因家族成员)转运至溶酶体中。形成后的MDV在可溶性NSF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NSF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的帮助下靶向运输到溶酶体途径,通过与溶酶体融合达到清除氧化损伤的作用。此外,有研究发现,MDV还可以在MAPL(Mitochondria-anchored proteinligase, 线粒体锚定蛋白连接酶)的作用下进入氧化酶体降解或直接排出细胞,但其具体机制目前有待研究。


图片1.jpg


参考文献:

[1] Towers CG et al. Dev Cell. 2021 Jul 26;56(14):2029-2042.

[2] Lundmark R, Carlsson SR. J Cell Sci. 2009 Jan 1;122(Pt 1):5-11.




2、BAT 衍生的EVs 对棕色脂肪细胞代谢有有害影响

细胞外线粒体,无论是完整的功能结构还是碎片,都可以调节多种功能,如细胞间通讯、危险感知和免疫反应等。如果没有巨噬细胞将其充分清除,细胞外线粒体可能会对组织内稳态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作者探究了棕色脂肪细胞释放的EVs能否改变受体棕色脂肪细胞的细胞代谢。通过分析在30℃或4℃下从小鼠分离的BAT的EVs 处理的pBAs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维恩图将前200个下调基因进行分类(图3A)且对重叠基因(p<0.01)进行了KEGG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BAT的EVs处理的pBAs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receptor, PPAR)信号传导严重中断(图3B)。对经BAT的EVs处理的T37i脂肪细胞进行qPCR分析,显示BAT的EVs处理过的T37i脂肪细胞显著降低了PPARγ靶基因的表达(图3C)。鉴于PPARγ参与棕色脂肪细胞分化和线粒体产热功能,作者推测BAT的EVs将改变受体棕色脂肪细胞中线粒体依赖性的产热和代谢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作者在4℃下使用BAT的EVs处理棕色脂肪细胞,发现UCP1下调(图S2A),丙酮酸代谢和TCA循环有关的代谢物出现积累(图3D),线粒体呼吸显著减少(图S2B)。同样,从培养的棕色脂肪细胞中分离出的EVs,一旦被起源细胞重新捕获(图3E),就会导致棕色脂肪基因表达下调(图3F-3G和S2C),线粒体活性下降(图3H和S2D)。来自棕色脂肪细胞的EVs还抑制分化细胞中的脂肪生成(图S2E-F),这些结果均证实了来自棕色脂肪细胞的EVs能够抑制PPAR依赖性的棕色脂肪细胞分化。

据报道,棕色脂肪细胞的EVs可以提供ATP、AMP和氧化损伤组分(图1M、2P和S1M)。有趣的是,EVs处理增加了受体棕色脂肪细胞的AMP、mtROS和蛋白质氧化水平(图3I-3K)。因此,作者假设EVs再摄取会影响能量和氧化还原传感器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活化蛋白激酶,可以通过下调几种脂肪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如PPARγ)来限制脂肪生成。与预期结果一致,EVs激活受体棕色脂肪细胞中的AMPK(图3K和3L)。NAC处理则抑制了AMPK的活化并限制了棕色脂肪基因表达的下调(图3L和3M)。为了验证AMPK信号是否具有调节EVs的作用,作者通过抑制和激活AMPK信号通路,发现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分别表现出恢复和下调(图3N-3Q)。这些结果均证实了来自棕色脂肪细胞的EVs能够通过AMPK途径对受体棕色脂肪细胞产生影响。

Fig3.jpg

3. BAT EVs影响棕色脂肪细胞中的PPARγ信号传导



3、巨噬细胞参与消除从棕色脂肪细胞中排出的线粒体部分并维持BAT产热程序


接下来,作者研究了BAT中巨噬细胞是否可以去除细胞外受损的线粒体以维持BAT表型。通过质谱流式细胞实验(Mass cytometry,CyTOF),研究在不同温度下BAT中免疫细胞类型的变化(图4A-B)。BAT中最具代表性的巨噬细胞(BAT-macrophages, bMACsCD45+CD11b+F4/80+细胞)均在冷暴露后上调(图4C4D)。将冷暴露的小鼠恢复到热中性后,BATbMACs的比例又会降低(图4BS3A)。研究报道,bMACs池需要不断补充单核细胞,其在BAT生理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暴露期间,小鼠和人类的血单核细胞都增加,其反映了BAT的激活程度。小鼠单核细胞通常分为Ly6Chigh炎症单核细胞与Ly6Clow巡逻单核细胞,前者通过迁移到炎症部位并进一步分化为后者,从而促进碎片清除和组织再生。虽然在单核细胞亚群(CD45+/CD11b+/Ly6Chigh/CD62L-CD45+/CD11b+/Ly6Clow/CD62L+CD45+/CD11b+/CCR2+/CD115+CCR2-/CD115-)中,两种状态之间的动力学几乎没有变化(图S3B),但在4℃下的BATCD45+/CD11b+/Ly6Clow/CX3CR1+-巡逻单核细胞显著增加(图4E)。这些结果表明,在冷暴露期间,炎性单核细胞转变为巡逻单核细胞,最终分化为bMACsbMACs表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冷暴露后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即CD206CD200R)的表达增加,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即MHC-IICD80/86)的水平未受影响(图4FS3A,S3C)。接下来,为了进一步了解从单核细胞(Mono)bMACs的转变,作者分析了一个scRNA测序数据集(GSE160585;图S4A)。在对CD45+细胞进行亚群化处理后,作者发现冷暴露后Mono/bMACs的募集增加(图S4B-E)。接下来,作者通过MacSpectrum工具对激活诱导的巨噬细胞分化指数(Activation-induced 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index, AMDI)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对冷暴露敏感的基因,结果发现在4℃(区域D)下“naive”样和低炎症情况表达的bMACs比例增加(图S4FS4G)。为了验证EVs是否参与bMACs的转换,作者将T37iEVs处理骨髓源性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 BMDM),与LPS处理的BMDM(区域B)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炎症表型(区域D)更少(图S4H)。此外,EVs预处理限制了LPS介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图S4I)。在室温(RT)4℃下,bMACs的轨迹分析显示出沿伪时间分布(小编注:这是使用了单细胞测序的伪时间轨迹分析方法,指通过构建细胞间的变化轨迹来模拟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因此也叫拟时间分析,其按照模拟的时间轨迹分布叫做伪时间分布。伪时间是衡量单个细胞在细胞分化等过程中取得了多大进展的指标,轨迹的总长度是由细胞从起始状态移动到结束状态所经历的总转录变化量来定义的。通常使用Monocle等函数进行分析,因为Monocle不是跟踪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而是跟踪沿轨迹变化的函数,其结果只能作为模拟,所以称之为伪时间)的不同的模式(图S4J),这与MacSpectrumABD)上的映射非常一致(图S4G)。与RTbMACs相比,4℃下bMACs显示出调控氧化应激反应的基因高表达(图S4K),这与使用棕色脂肪细胞EVs处理的巨噬细胞中mtROS生成和抗氧化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一致(图S4LS4M)。

Fig4.jpg

4. 温度变化期间BAT中的巨噬细胞动力学

FigS3.png

S3. BAT中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对温度变化作出动态反应

FigS4.png

S4. 棕色脂肪细胞EVs诱导巨噬细胞达到原始状态


为了探究巨噬细胞是否在体内摄取来自棕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物质,作者将同源CD45.1野生型鼠骨髓移植到宿主CD45.2线粒体报告小鼠中,该小鼠表达荧光蛋白Dendra2的线粒体靶向结合序列mtD2(小编注:新合成的前体蛋白在细胞内分选进入线粒体这一步骤取决于位于前体蛋白氨基末端的线粒体靶向序列。本文中,将可以表达靶向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VIII肽段的序列(mtD2序列)与Dendra2序列的N端结合,使其可以通过与线粒体基质结合的方式将新合成的Dendra2蛋白靶向线粒体,还可用于线粒体蛋白输入途径的后续步骤。)(图5A)(CD45可分为CD45.1CD45.2两种等位基因变体,前者主要出现在FVB鼠,后者主要在C57Balb/c鼠中出现,二者无明显差别,常用于流式筛选追踪基因工程改造细胞)。WT CD45.1骨髓也被移植到WT CD45.2受体中作为对照。BAT中的大部分免疫细胞是WT供体来源的CD45.1+/CD45.2-细胞,嵌合率约为85%(图5A)。对WT CD45.1+/CD45.2-进行流式门控并检测供体来源的BAT免疫细胞时,作者发现当从mtD2受体分离时,约30%细胞是mtD2+(图5B)。大多数WT供体来源的mtD2+细胞是巨噬细胞(54.8%),而单核细胞、CD11c+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未定义的细胞为其余部分(图5CS5A)。接下来,当对WT供体来源的巨噬细胞进行门控后,发现在WT→mtD2小鼠中约有36%mtD2+(图5D)。为了证明这是从棕色脂肪细胞中直接转移到bMACs,作者检测了脂肪细胞特异性线粒体报告小鼠MitoFat中的细胞表达情况,发现大约37%bMACs含有线粒体信号(图5E),占活细胞的6%(图5F)。值得注意的是,冷暴露进一步增强了线粒体从棕色脂肪细胞向bMACs的转移(图5G)。不仅如此,从棕色脂肪细胞到巨噬细胞的线粒体转移在体外也依然有效(图S5BS5C)。

Fig5.jpg

5. BAT常驻巨噬细胞通过CD36-溶酶体途径调节棕色脂肪细胞EVs的去除


FigS5.png

S5. 棕色脂肪细胞EVs被巨噬细胞内化并传送到溶酶体


由于MitoFat小鼠模型无法区分被吞噬的线粒体组分的类型(例如,完整线粒体、线粒体碎片、死亡的脂肪细胞和BAT EVs等),需要采用另一种方法来确定BATEVs是否可以在体内被吞噬。因此作者对小鼠进行注射MTG染色标记的BAT EVs,并分离了bMACs。流式分析显示,bMACsMTG呈阳性(图5H)。CQ对溶酶体活性的抑制也表明MTG标记的EVs与巨噬细胞溶酶体共定位(图S5D-E),EVs在巨噬细胞中的积累水平也出现上调(图S5F)。这与巨噬细胞内PCPDHβ蛋白水平的增加相一致,且这两种蛋白的mRNA表达没有显著性变化(图S5G)。因此,作者认为巨噬细胞吞噬的是BAT  EVs

脂质组学分析表明,EVs 含有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这是EVs中在微泡脱落之前(小编注:指在微泡结构被去除且内容物释放,即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清除之前)的主要吞噬我信号(图S5H)。这些PS存在于EVs表面(图S5I),这表明它可能充当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信号。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作者对EVs处理的巨噬细胞RAW264.7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并将排名前200的上调基因与吞噬作用的GO分析相关联(GO:0006909)。通过这种方式,作者鉴定出了9个与吞噬作用相关的基因,其中包括Cd36(图S5J),它与PS受体的吞噬作用有关(小编注:CD36不仅表达于脂肪细胞,还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组织或细胞中表达。通常认为,CD36通过依赖于脂肪酸结合的机制参与巨噬细胞对oxLDL的摄取。CD36也对凋亡细胞、血小板反应蛋白等配体具有高亲和力。其中,在与凋亡细胞的反应中,CD36主要是通过与凋亡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的部分相互结合,从而介导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4下,EVs处理的巨噬细胞(图S5K)和bMACs(图5I5J)中Cd36上调。其中,CD36抑制剂可以部分限制巨噬细胞对EVs的摄取,从而揭示CD36在介导EVs内化中的作用(图5K)。这些结果说明了,BATEVs表面上是PS是充当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信号。

为了探索bMACs是否通过去除棕色脂肪细胞EVs来维持BAT稳态和功能,作者探究了bMAC消耗对BAT生理的影响。由于冷暴露后BAT中的CD169+巨噬细胞增加,因此作者使用CD169DTRDiphtheria toxin receptor, 白喉毒素受体)小鼠来消耗bMACs,(图6A-BS6A)。在CD169DTR小鼠的BAT中,脂滴大小和PLIN1(Lipid Droplet-Associated Protein 1, 脂滴相关蛋白1)积累增加,而线粒体OxPHOS(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亚基、PCPPARγUCP1显著减少(图6B-CS6C)。为了消耗bMACs,作者还使用氯膦酸盐-脂质体(Clodronateliposomes, CLDNT)来降低BAT中巨噬细胞标志物的数量和表达水平(图6D-E)。冷暴露后,经CLDNT处理的小鼠的BAT表现出较低的组织密度(图S6D),且关键产热基因受到抑制(图6E-FS6E),冷耐受降低(图6G)。根据 bMACs在去除细胞外线粒体中的作用,CLDNT处理增加了总BAT EVs以及 MTG+BAT EVs的数量,并导致冷暴露后EVsPDHβPC的积累(图6H-6J)。综上表明棕色脂肪组织中的吞噬细胞能够通过去除BAT EVs来维持BAT稳态和功能。


Fig6.jpg

6. 巨噬细胞控制BAT的产热能力


FigS6.png

S6. 巨噬细胞耗损导致BAT中的脂质积累




总结

该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细胞通过EVs释放氧化损伤的线粒体部分,以调节线粒体完整性并保持产热潜力。在体内,源自棕色脂肪细胞的EVsBAT驻留的巨噬细胞吸收。巨噬细胞耗竭诱能够导线粒体EVs的积累,降低线粒体蛋白表达,并抑制BAT对冷暴露的产热反应。该研究揭示了一个脂肪细胞到免疫细胞物质转移轴,该轴参与线粒体质量控制以保持BAT功能。

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源自棕色脂肪细胞的EVs是异质性的,有些含有线粒体部分,有些不含有线粒体部分。需要更多的证据来确定有或没有线粒体的EVs如何差异调节BAT的功能。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0413122000882




关注微信公众号代谢学人

了解更多前沿资讯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83272-1335928.html

上一篇:代谢学人--Nature Metabolism:脂肪组织单细胞测序再立新功
下一篇:代谢学人--Nature Metabolism 3月刊 胰岛研究专题
收藏 IP: 180.160.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0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