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六早晨刚醒来,我就因一则朋友圈转发的,央视关于北京冬奥燃料电池汽车的专访而兴奋异常。这不仅仅是因为受访人是我久未谋面但风采依旧的老同学,北京盟固力电池的毛总,更是因为他所带领团队在全气候电池的创新,思路清奇,仔细品味确有余音绕梁之感,有必要和在科研征途上跋涉的同仁分享。
燃料电池的冷启动一直是一个困扰业界的大问题,记得最近有过一个专访,燃料电池膜电极世界权威叶思宇老师当年成名的开山之作就是解决冷启动相关的膜电极结构的问题。毛总此番冬奥会解决的应该是燃料电池整机的冷启动,而且看起来是使用车载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为燃料电池加热。不过锂离子电池自身的冷启动也是一个问题,毛总的全气候电池则解决了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难启动这样一个瓶颈。全气候电池的前生是加热片内置于电池里面,这不可避免会带来可能的短路,加热元件及电控的腐蚀等一系列问题。而现在冬奥现场运行的燃料电池汽车里毛总团队的全气候电池是在软包电池之外,改动看起来不大,但敢于走出从里到外这一步,绝对是思考问题的新维度,也切合本文题目所说的“突围” (out of the box)。思维禁锢是科研创新的大忌,与之相异,思维突围则能带来异彩纷呈,激动人心的创新,大的可以是几百米庞然大物如SpaceX的可重复利用的探空火箭,小的是如我第一篇英文科研论文的可发光的纳米级的碳量子点。不论大小,想要实现突围,科研人员一是思想意识上要认识到突围的重要性,二是有意识的训练,以开放的态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点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在我看来这就是科研小白跨越式成长急需的武穆遗书,切记切记。
仿佛是为了和毛总的全气候电池呼应,我这样一个全无生命科学研究经验的人,在新冠肆虐的时候脑洞大开提出把使用X射线研究材料尤其是电池材料的理念平移到新冠的项目申请,竟然真的获得了资助,而这一消息也是在十六的早晨收到的,真可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可算是我从材料学的一次成功突围。前路漫漫,未来可期但不可知。无论如何愿意突围的我,相信播种有时,收获有时。
2022-02-16 于萨斯卡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