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气读完了“The boy who harnessed the wind”一书,算是创下了自己英文小说阅读的新纪录(接近三百页,大概花了我不到十个小时)。小说和同名电影被译为”驭风少年“,中规中矩的汉语翻译比英文原名已经更吸引读者眼球,但还是不足以表达作品中那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实际上如果书名改为“The boy who harnessed the Electric wind”就电力十足了。
驭风少年里的故事发生在非洲大陆一个内陆农业国马拉维,一个我从未听说的国家。马拉维是个国土面积狭长,地图上看上去就像一个虫子(驭风少年书中原话)被我们熟知的非洲国家赞比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包围。这个国家大部分人生活在没有电力,没有自来水,没有现代卫浴设施的农村。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是种玉米,收玉米,主人公威廉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就需要在四点起床拿起锄头跟随他的父亲去玉米地劳作,锄头挖开一个坑,放下三粒种子,仔细培好土的同时也加上虔诚的祷告。苗出来后,每个苗加上一勺化肥,如果天照应风调雨顺,丰收之年,马拉维的农民就有足够的玉米做他们喜爱的玉米面点心,配南瓜汤,圣诞节还能享受鸡肉大餐配大米饭。尽管住茅草屋,点油灯,从几公里外的井里取水,女人们一天花上几个小时才能搜集到足够做饭的柴火,在丰收的年景,马拉维农村的少年们抓鸟,抓蚂蚱,甚至白蚁,外人看似苦中作乐从主人公口中出来仿佛是真正的天堂。2000年威廉十三岁时,马拉维发生全国性饥荒,很多人饿死了,因为学费威廉不得不放弃刚刚开始的初中生活,辍学在家的他修理地球之余在乡村图书馆通过查字典的方法阅读英文杂志,照着一本风力发电杂志历经千辛万苦,顶着村里人的冷嘲热讽甚至家里人的不理解,利用各种捡来的,讨来的,淘来的零件建了个风力发电机,让他的家第一次通了电,有了电灯。马拉维语没有风力发电一词,威廉为了向村民解释他的机组,发明了“electric wind“一词,威廉不仅仅是驭风少年,他就像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象征光明的火种一样,是驭电少年。历经苦难的威廉先是在马拉维被人所知成为励志典范,继而他的故事在非洲大陆,在美洲大陆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也在辍学五年后重返学堂并最终毕业于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取得工程学位。
威廉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不仅可以激励和他一样出身贫寒,看似前途黯然的彷徨者,也适合物质生活优渥却迷茫生活方向的人。让我们记住并践行威廉20岁第一次登台演讲时所说的“I try and I made it“。
2021-08-04 于萨斯卡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