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两则貌似毫不相干的消息,一是中日考古学家发表论文为亿万年前的恐龙测速,二是斯坦福科学家在自然杂志报导使用原位同步辐射化学成像电催化过程。如同科大潘建伟院士的量子纠缠,这里面包含着实验设计,解读与历史研究的海量信息,且让我为君一一道来。
为恐龙测速是从发现九个模模糊糊的恐龙足迹化石开始的,通过化石形貌可以确定恐龙类型,大小,甚至健康状态。测速则是基于动力学,类似于交警从刹车痕判断车速,都是有科学道理的。不过就从九个化石的脚印洋洋洒洒写出一篇论文,这究竟是数据的过度解读还是深度发掘,留待行家评论吧。这是个非原位实验,是从结果推测发生在洪荒时代的往事,和许多考古研究类似,没有深度挖掘的本领,不难触类旁通肯定不好从支离破碎的考古碎片还原出恢弘的历史。自然科学中的非原位实验也是如此,从对初始态和终了态的考察推断过程,需要精密的实验设计,而实验结果的解读也需要大量的推理。虽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够原位观察事件的动态过程,这就有了各种原位实验。比如正在被同行热议的原位电催化同步辐射吸收谱实验。有人可能想,这就相当于养个恐龙然后让恐龙重新漫步一下,拿个秒表测测速度。这种浪漫的想法一半对一半错。对的一半是原位实验实现的本身如同克隆出一个恐龙,非常困难。一半错是实验解读并非拿个秒表测测速那般容易。这就像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位实验的解读就像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对未来历史走向的判断。没有深厚的知识的托举,没有穿透迷雾的犀利目光,有了原位实验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所以原位实验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对研究人员的实验设计,操作技能,数据挖掘能力的要求只能是比非原位实验更严格。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经历无数次原位实验的研讨会上做非原位报告的尴尬之后,在大流行的2020我们终于拥有了一套和那篇最新自然文章所用原位池一样的装置,而且初步摸索出如何构造原位电池以及充放电,原位枝晶生长。希望今年追加申请的原位加热能继续得到资助。原位池的价格相当于一套房,原位加热相当于一辆车,有房有车再加上放飞的梦想,让我们期待更美好的未来,不要悲观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我们要像那漫步的恐龙,即使只在历史长河留下几个脚印,也可以做非原位实验的素材,留待后来人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的慨叹。
2021-05-10 于萨斯卡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