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2012年最新案例:美国的狂犬病也威胁全世界

已有 24534 次阅读 2012-12-10 08:40 |个人分类:RV流行病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狂犬病, 美国, 案例, 2012, 全世界

2010年,美国共报告了2例人狂犬病病例。其中1例是在邻国墨西哥感染的,真正在美国感染的只有1例。

    2011年,美国共报告了6例人狂犬病病例,其中有3例是在国外感染的。

  所以通常认为,美国的人狂犬病发病率很低,美国的狂犬病不会威胁到其他国家。而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每年狂犬病的发病人数可能成千上万(如印度和中国),这些国家的狂犬病可能经常对美国构成威胁。

    2012,迄今为止美国境内人狂犬病病例报告数为0。但今年在美国首次出现了一个相反的病例:一名美国人在美国感染了狂犬病,却在国外出现症状,在国外进行诊断、处置并最终死在国外这名美国人在狂犬病发病和发病前可能有传染性的总共1个多月的时间里,活动的范围涉及美国的4个州和另外9个国家或地区,曾与数十人有密切接触,因此有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狂犬病的巨大风险。为了消除他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他死后进行的善后工作涉及他到访过的所有9个国家的卫生和防疫部门,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此案例说明,美国的狂犬病也可能对全世界造成威胁。

病例概况

死者为美国加州一位身体一向健康的34岁居民。他在伊拉克巴士拉有一份文职工作。事后调查得知,他今年3月末在加州南部的家中曾被蝙蝠轻微咬伤,但当时没有在意。此后他曾经经台湾到泰国度假,又经阿联酋的迪拜等地飞到伊拉克上班,行程涉及9个国家或地区(包括阿联酋、伊拉克、台湾、泰国、伊朗、印度、瑞士等),搭乘过8个国际航班和2趟火车。

他在625首次有不适感而开始在泰国寻求医疗帮助,以后曾在不同国家的四个医疗机构就医。 78,他病情加重在迪拜住院。729,他的家人将他用专用救护飞机空运到瑞士苏黎世,在此他被诊断为狂犬病,并于731病故。

在他死后,经瑞士狂犬病中心实验室检测确诊为蝙蝠狂犬病毒引起的死亡。美国CDC认为该病人在611日至731之间具有传染性,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告相关的9个国家的医疗和防疫部门,对该病人涉及的所有航班和火车的乘客、相关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病人的家人、朋友、同事等进行通报和追踪调查,最后确定共有59曾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感染风险。随后由各个国家相关的专业人员分别对这些有感染风险者逐个进行专业评估。除了个别未能联系上的人以外,最后共有23根据专家的评估结果进行了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PEP),其中包括13名医护人员和3名家庭成员。迄今未发生与此病人相关的二次感染病例。

评论

1.       该病例说明,在美国应当继续提高公众对蝙蝠可能传播狂犬病的认识。在美国,除夏威夷外,每一个州都证明存在患狂犬病的蝙蝠。自2002以来,美国共报告了24人狂犬病病例,其中21与蝙蝠有关。蝙蝠狂犬病毒的传播可以发生于轻微或未被意识到的蝙蝠叮咬。

2.       狂犬病毒人际传播目前有确切证据的只有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但狂犬病人际传播的其他方式,如唾液或眼泪直接引入新伤口或粘膜而传播在理论上也是可能的,尽管可能性很小。所有可能密切接触狂犬病人的医护人员和家人等都应该遵守标准的个人防护规范。由于无法进行人体试验以确定人在发病前多久可能有传染性,美国CDC采取了“最谨慎”的标准,将病人可能的传染期由发病前2周开始算起,直到病人死亡。对在此期间的所有密切接触者都由专家分别进行风险评估。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目前采用的评估标准大都不如美国这么“谨慎”,特别是传染期不会提前到从发病前2周算起。

3.       该案例强调了国际公共卫生工作紧密合作的重要性。各国相关部门之间要有快捷的沟通方式,及时交流相关信息,协调行动,从而确保将可能的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U.S-Acquired Human Rabies with Symptom Onset and Diagnosis Abroad,  MMWR2012 (October 5) 61 (39)777-781. (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139a1.htm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41063.html

上一篇:1 株驴源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N、G基因序列分析
下一篇:美國狗-貓狂犬病疫情和相关法律
收藏 IP: 219.140.175.*| 热度|

1 sz1961s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