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读《弗洛伊德与荣格:发现无意识之浪漫主义》有感(上)

已有 755 次阅读 2024-9-24 12:0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是因为“无意识”。

我发表的研究论文提出过“知识信念”观点。个人认为:“知识信念”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长久浸渍而有意无意中接受的知识态度,它们不能笃定地引导主体如何展开认识活动,但不妨碍其提供“可以这么试试”的底气和“这么试试没错”的力量。它们帮助创造主体摆脱创造无限制的自由,为主体提供创造的信心。由于难以阐明或识别,往往被主体归入直觉、顿悟、灵感的范畴。如果能够把握创新主体的隐性知识信念,实际上,就能逼近对原始创新“何以可能”的认识。

--

需要承认的是,“知识信念”这种想法放在人类思想史中并不稀奇,比如精神分析另一位巨头拉康就认为,“不知”或者“误认”决定着我们、推动着我们。“知识信念”的提法更具体化和经验化,目的是服务创造问题和情报学实际。

为了进一步完善“知识信念”理论。特别是在我稍微了解过波兰尼的内隐知识,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塞尔的“意向性”,以赛亚伯林的“观念”,艺术哲学一些关于“创造”的观点之后,没理由不去看看“无意识”。阅读之后,我更肯定了这种想法,因为对“何以可能”问题的追问,推动诞生了整个精神分析研究,就像书中陈述:弗洛伊德从布洛伊尔治疗年轻女病人安娜·O的经验中,窥见了精神分析的起点。截止目前,对精神分析的最初步介绍,无不从这位年轻女士的故事开始:一旦当布洛伊尔使她说出当初造成这些症状的情形时(洞察“何以可能”*),她众多的歇斯底里症状便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P112)。一个背景知识是,一些观点认为:整个心理学/精神分析,实际上,是对”无意识“的全面展开。

*”何以可能“等价于精神分析中拉康的术语”你即如是“,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相对于揭示那些被压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重新找到原动力,这才是治疗的效应。“找到原动力,是精神分析的任务。

--

回到这本书。书作者亨利·艾伦伯格史加拿大精神病学家、医学史学家和犯罪学家,有时被认为是精神病学的创始人之一。显然,书的知识组织工作是无可挑剔的,按照一位前辈分享过的英国经验,就是:resonable,中文来说是“合情合理”。简言之:如果将自己代入弗洛伊德或者荣格的情境,恐怕也会产生同样的思考,朝着同样的学术方向发力,因为通过此书掌握到的资料,能感觉到一种合力推动你只能如此行动(波普尔的情境分析)。实际上,作者企图将其经年累计的渊博学识一鼓作气地释放出来,读者很容易被如雪崩般的旁征博引所淹没,令人叹为观止的知识组织能力为书作者赢的了巨大学术声望,就像维基百科对作者的评价:an encyclopedic study of the history of(历史百科全书式的研究)。

--

本书另一特色是:作者以精神分析的职业习惯,探究了精神分析的两位宗师。这本书用了接近五五开的篇幅介绍两位人物的生平、原生家庭背景、童年时光、重要事件及其他们人格的建立、朋友圈。例如,作者通过资料证实弗洛伊德确实担任中学班级的班长(P23)、是家里的小暴君(P73)、甚至细琐到其家庭女仆的颜值“一点也不漂亮”(P77),当然,作者会时时把读者来回主题,并不会因此分散阅读的注意力。

这种内容分布比例,是其他学科同类专著难以项背。我认为有三个原因,并且都是弗洛伊德奠定的:其一,关注个体的童年经验/青春期(P141),是弗洛伊德亲自确立的精神分析传统,书作者显然贯彻了这种传统;其二,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精神分析“(P161),他和荣格都赞同一精神分析师必须先接受自我分析(P297)。根据我听过中国学者开设的课程(比如严和来),这似乎是真的。精神分析新人,倾向将自己作为第一个精神分析对象。”自我分析“促使两位大人物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了很多自身的生活细节,这为书作者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至于第三原因,可能是职业素养:精神分析师必须能够驾驭语言,需要用细腻笔触巨细靡遗地去还原心理有关经验、积累报告。毕竟,这个领域的知识先驱们将“系统性地解析”确定为心理治疗的工具(P133)。

--

总的来说,就写书这档事,我觉得当代心理学家确实can cook(绝命毒师里的夸张赞词),他们擅长语言、真正意义上懂“普遍的人”,也懂跨领域阅读之旅的艰辛,所以阅读当代西方心理学学术专著并不难懂且颇有趣味(古典专著可能例外,比如《梦的解析》相当晦涩)。此外,由于心理学拥有有诸多知识前辈,研究资料很多来源于:民俗、神话、哲学、宗教、考古、文学、艺术。这回答了我一个曾经百思不解的问题:为什么黑格尔后的一段事件,一些学者用“精神科学”指称人文社会科学,并用“精神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对称词汇,如狄尔泰。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自己对心理学具有某种天赋兴趣,比如博一时期,我根据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第11版)》写了122页的PPT,好几节组会都是由我向大家汇报这本书,现在想想,可能是心理学家真的很能写书。带我入坑的就是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第8版)》,要知道,这可是一本西方本科的教材!

此外,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心灵哲学,是走很近的亲戚,不同领域知识相互对照,难度降低很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52451.html

上一篇:试着找三个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术语,用它们最大程度上概括情报学的现状和方向?
下一篇:下午网上公开答辩,欢迎参加。关于:方法一般问题、图请的语言转向、创新何以可能、克服哲学无用论
收藏 IP: 180.98.66.*|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