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领会“存在”-----张桂梅先生经历有感

已有 900 次阅读 2023-7-4 00: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缘故,常看到张桂梅先生及其女子学校的报道,今天偶然看到她的人生经历摘要:40岁丧夫,41岁经历大病,随后,全身心扎根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家族相似”的故事,或重大变故,或“濒死”体验,或有宗教修行,他们仿佛“看破”世俗,变了一个人,影视剧也很多,比如《我是余欢水》的主角,当然其中一些人,他们选择“意义”,在充分展开人性光辉的同时,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的大英雄,比如张桂梅,还有前几天看到的报道:“最著名的渐冻症患者”蔡磊投身公益事业等。


《论语》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者,向死而生,这些纯粹经验的看法有点浅薄,我的观点是:只有领会到“存在”,人们才会去真正考虑“意义”问题,才有机会成为大写的”人“


就像一个故事(焦点访谈一期节目《观念与命运》百度能找到),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放羊为了娶婆娘,娶婆娘为了生娃,生娃为了继续放羊。我们唏嘘同时,在另一些人眼里,我们难道不也是放羊娃嘛?除非,我们领会“存在”,动身追寻自己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又很难领会到”存在“。一方面,”存在“”虚无“都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无法去学习。特别是朴素唯物观,超越不了”当下,感性,直观“。另一方面,我们身处“存在”之中,就像你不会感受到气压和氧气,除非你去了高原或潜水。


当然也有途径:比如”存在“和“虚无”对应,领会“虚无”就是领会“存在”,所以人们“濒死”或“心死”,才可能悟到,这是机缘,也很残酷,这就像火影忍者中的“开写轮眼”(漫画设定:失去至亲,情感剧烈波动才能开眼)其他路径还有:宗教的,比如犹太教“原罪说”(他们生来承认生命的有限和死亡的虚无,这可能是犹太人经常做出科学贡献的一个原因)。

最后,也是我推荐的路径,哲学的学习,特别是对“终极关怀”问题考虑。我觉得教育首要任务,可能就是引导孩子们“开眼”,我非常非常有可能,在未来从事这样的工作。



最后,张桂梅先生所在学校的校训:

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非常“存在主义”的,存在主义的精神原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自己定义自己(后半句我的话)



我想,我们会迎来一个“众生皆有佛性”(禅宗),“人人都是自己的大英雄”(心学)的新世界!

这,就是我的理念  O(∩_∩)O


李博闻

2023.07.0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393932.html

上一篇:相反观点:张雪峰恰恰是应试教育的“托儿”
下一篇:ChatGPT知识信念、能力边界和哲学预言(1)
收藏 IP: 222.190.1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