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qi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qiyang

博文

《中华文明密码》-元君庙、凌家滩再考 (第2部分 河图洛书 )<第1节>

已有 3058 次阅读 2021-1-27 09:55 |个人分类:数之和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文明密码》-元君庙、凌家滩再考第2部分 河图洛书

 

     第1节  历史上的河洛之说

 

1 传说中的河图洛书

《易传·系辞》(上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黄河浮出龙马献给伏羲,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画出“八卦”,龙马身上的图案叫做“河图”。而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治水成功,划分天下为九州。2-1是现在比较公认的河图洛书的形式。易传·系辞》分上下传,是讨论《周易》基本问题的哲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西元前551年―西元前479年)的作品,但现在一般认为是不同学者的文集汇总,它的理论深度在先秦是出类拔萃的,可能成书于战国时期。

      

2-1.png

                       河图                                        洛书

            2-1 河图洛                                                                          

易传·系辞》(下传)写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大意是古时包牺氏(伏羲)治理天下,仰望天上观察日月星辰现象,俯瞰大地观察各种地理法则,观察鸟兽花纹与山川水土的地利,近的取象于人的身体,远的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以比类万物之情怀。……(在现有的历史教科书上,伏羲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没后,神农氏(炎帝)开始了农耕时代,砍削树木做成犁,用揉弯的木头做成犁柄,使农具应用于土地耕种,并传授天下,这是因为取之于《益》卦增加百姓好处的含意。……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首领,能通达地实施他们的变革,使得民众不松懈懒惰,用神教化民众,致使民众感觉很适合他们。

神农氏(炎帝)部落注重农业;少典氏部落开始发明冶炼金属,锻造武器。在现河北省(少典氏之子)黄帝打败了炎帝部落,把炎帝的文明继承下来。当时在现山东、河南的东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带还有一个会锻造武器的部落,蚩尤挑起天下战端,最后被黄帝部落灭掉,如今汉族人被称为炎黄子孙。被黄帝战败后,蚩尤的后代有的归顺了黄帝,有的继续往南迁徙,现贵州附近的苗族有据考就是蚩尤的后代。之后,尧、舜、禹作为黄帝的继承人,都是古时著名的贤君,尧传说是黄帝的玄孙,后尧让位给舜,舜死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帝位禅让给禹。大禹治水成功,定天下九州,夏朝开始(约西元前2146-西元前1675年),之后是商朝,又称殷商(约西元前1600年-西元前1046年),夏商之后是周朝(西周约西元前1029-西元前771年;东周分春秋时期约西元前770-西元前476年;战国时期约西元前475-西元前221年),之后秦朝再次统一各诸侯国(约西元前221-西元前207年)。据传中国的文字在夏朝开始出现,殷朝出现了甲骨文,关于甲骨文现如今有比较多的考古资料,但关于夏朝的文字考古资料不多。

河图洛书并没有文字,只是2张用圆点和线条表示的图,但图中的圆点有分空心圆点(白圈)和实心圆点(黑圈)表示,明确有黑白(阴阳)之分。

2 河图洛书的兴衰

1)先秦之前

《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约成书于西元前五世纪,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下至东周(春秋时期),历史跨度约1500年。其中有一篇,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录了河图存在的文字资料,在《尚书·顾命》篇中,原文记载: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狄设黼扆、缀衣。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厎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河图是周康王即位之时(约西元前1020年),在先王庙东西两侧陈列宝物之一。大意是周成王(西周王朝第二任君主、周武王之子)即将去世,临终前诰命召公、毕公,要求他们带领天下诸侯辅助周康王作《顾命》……(成王逝世)第7天癸酉日,召公命令官员准备椁材。(地位低的)乐吏陈设斧纹屏风和先王的礼服。门窗间朝南的位置,铺设着双层竹席,席子用白黑相间花纹制成花边,陈设彩玉,用无饰的几案。在西墙朝东的位置,铺设双层细竹篾席,篾席饰着彩色的花边,陈设带有花纹的贝壳,用无饰的几案。在东墙朝西的位置,铺设双层莞席,莞席饰着绘有云气的花边,陈设雕刻的玉器,用无饰的几案。在堂的西边夹室朝南的位置,铺设双层青竹蔑席,蔑席饰着黑丝绳连缀的花边,陈设漆器,用无饰的几案。五重美玉,陈宝、赤刀、大训,大璧、琬琰,陈列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陈列在东序。从《顾命》篇中可以看出,河图在当时是西周皇帝庙堂上的宝物。河图的价值地位,在周王朝早期,至少与各种有形的美玉相同,甚至有可能超越现实中的宝物。

除《尚书》外,在中国先秦古籍中,如《管子》、《墨子》、《论语》等古籍中也都有提及河图洛书。

《管子》为管仲(西元前719-西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齐国人)的作品;《墨子》是墨翟(生卒年不详,一说为西元前476年生人,据说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著作;《论语》为孔子(名丘,西元前551年―西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代表人物)的著作。

《管子·小匡》中:“昔人之言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有见者”。《管子》大约成书于距今2600年前(约西元前600年左右),大意是古人说接受天命者,就会有龙龟出现,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如今三者均没有看见。

《墨子·非攻》中记载: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

乘黄为传说中的异兽名,应劭(约西元153年-西元196年,东汉学者)有注解:(乘黄)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说明乘黄为龙的翼与马的身组合而成的神兽,曾驮黄帝升仙而去。当然这只是传说,若按现在的12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观察,龙为“5”数、马为“7”数,龙马组合,加法为12(5+7=12),数之和值为“3”数;乘法为35(5×7=35),数之和值为“8”数。3×8=24,数之和值为6”数,换言之,乘黄非现实中的动物,而是借神兽之名,表达的数值含义有可能是“八卦三爻变六爻,乘黄的“乘”通乘法的“乘”,而“黄”通“黄道”的“黄”,即黄道为天文学术语,指太阳在空中的运行轨迹,现在公认地球绕太阳公转,但古时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移动一圈,回到原位的路径为“黄道”

《墨子·非攻》的大意是:赤鸟口中衔珪,降落至周人的岐山社庙,珪上表示“上天授命周文王,讨伐殷有国。贤臣泰颠前来投奔协助,河中出绿图,地上出乘黄。周武王即位。梦中见三位大神,大神说“已经让殷(商)纣沉湎于酒色之中,若现在进攻,必定使你大胜”,于是周武王进攻狂妄的殷(商)纣部落,灭商兴周,上天赐予周武王黄鸟之旗。

上文中的“圭”,古玉器名,也是古代测日影的工具,又名“圭表”。“赤鸟口中衔珪,降落至周人的岐山社庙,也非实际的赤鸟,而是“赤”代表红色,实际意义是周人通过对太阳的观察,以及候鸟的迁移变化,掌握了八卦的理论,通过八卦三爻(三位大神)的指令,从而“阳”战胜了“阴”(通“殷”)。

《论语·子罕》中,有“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内容,大意是孔子说:“凤鸟没有到来,河中不显现图案,我也只能如此”。因此在先秦时代,河图、洛书以及八卦理论三者应该是一个体系的理论。

在中国历史上,西周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结束于西元前771年,春秋战国指西元前770年至西元前221年),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是时期,随着周王朝的中央集权控制力的减弱,诸侯各国的实力不断地交替上升,河图洛书的流行应该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但以上都为文字资料,均未有具体的图案出现。

2)西汉时期(西元前202年-西元8年 )

西汉扬雄(西元前53-西元18年)作的《太玄》中,极为细致地用文字描述了河图数字序列,《太玄·玄图》上说:“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太玄·玄数》还将数字与五行方位配合了起来,其中曰:“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壬癸”;“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日丙丁”;“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甲乙”,“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日庚辛”;“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日戊己”。《太玄》本身应该有图,清代胡渭(西元1633-1714)在《易图明辨》中,认为扬雄既然用《玄图》做名称,则其原本应有图,但现在后世看到的扬雄《太玄·玄图》中并没有具体的图案。

所以在扬雄以及扬雄以前的著作中,河图洛书仅存于文字资料中,看不到具体的图案。一直到五代宋初著名的道士和道教学者陈抟(西元871-989年)传出的河图洛书,才有今天人们看到的图2-1的河图洛书图案。历史上也曾经流传这图案是陈抟杜撰的说法,至西元1977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联合对安徽省阜阳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夫妇合葬墓进行了挖掘,后经专家研究鉴定,出土漆器中比较重要的有“六壬栻盘”、“太乙九宫占盘”“二十八宿圆盘”三件与古代天文、历法相关的珍贵文物,作为西汉早期天文仪器,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太乙九宫占盘”的小圆盘如图2-2所示,上刻有一对九、三对七、二对八、四对六、五居中的图形,与陈抟传出的“洛书”完全一致,且汝阴侯夏侯灶可能亡于汉文帝十五年(西元前165年),由此陈抟杜撰之说才不再成立。

      

2-2.png

                              图2-2  阜阳西汉“太乙九宫占盘”

      注:这是标准九宫图,除了中央的数字5没有标出外,其余八个数字分列八方,并分别对应着冬至、立春、春分、立夏、

         夏至、立秋、秋分和立冬八个节气。

      资料来源:http://news.163.com/15/0521/10/AQ4NPM7V00014AEE.html

(3)北宋时期(西元960-1127年)

西汉之后,在东汉以及隋唐的各种《周易》版本中,均只提到“太极”“河图”“洛书”等名词,但仍未载有图形,直至北宋初年,陈抟始将自己秘藏的“伏羲先天太极图”传于蜀间隐士,又将河图、洛书、先天八卦方位图、后天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方圆图等传于种放、穆修,穆修传于李之才,李之才又传于邵雍,开创了象数派中的图书学派。

陈抟之后,在易学上,邵雍(西元1011年-西元1077年),集陈抟图大成,根据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八卦图等创立梅花易数,在《观物外篇》中,邵雍曰“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算者,落下闳也;能推步者,甘石公也。落下闳但知历法,扬雄知历法又知历理”。大意是历法上不能有差错。如今的学者,只知历法,不知历法的道理。落下闳(西元前156年-西元前87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创制《太初历》)能进行计算,甘石公(《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经、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甘石公是对战国时齐人甘公和魏人石申的并称)能进行推算。落下闳只知道历法,扬雄知历法又知历理。

南宋朱震(西元1072年-西元1138年)在其《汉上易传·进书表》云:“国朝隆兴,异人间出,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仲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是时张载讲学於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之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述《易传》,戴造《太和》、《三两》等篇,或明其象,或论其数,或传其辞,或兼而明之”。

五代末年和宋初的华山道士陈抟作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学说后分为三派,其代表人物及图象主要是邵雍的《先天图》(先天八卦图)、刘牧(西元1011年-西元1064年)的《河图》、《洛书》和周敦颐(西元1017-西元1073年)的《太极图说》(阴阳太极图)。而从现象上看,“象”和“数”都完备的只有《河图》和《洛书》。

4)南宋时期(西元1127年―西元1279年)

南宋朱震是北宋、南宋之际的著名大臣、理学家,他以程颐易传》为宗,采纳各家之说,融会贯通。属于象数学派兼顾义理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汉上易解》、《汉上易集传》八卷、《春秋左氏讲义》三卷。

朱熹(西元1130年-1200年)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是唯一的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被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的儒学大家。派弟子,号称“朱门领袖”的蔡元定到四川蜀中寻访,最后从一位蜀间隐士手中得到3张图,蔡元定把2张图交给了朱熹,后朱熹将那二图,录于《周易本义》的卷首,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图2-1的河图与洛书。据传蔡元定把第3张阴阳鱼图给隐藏了。

元朝袁桷(西元1266年-西元1327年)在《清容居士集·易三图序》中有记载:“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或言《洛书》之传,文公不得而见。今蔡氏所传《书》讫不注图,藏其孙抗,秘不复出。临邛魏氏尝疑之,欲经纬而卒不可得。季通家武夷,今彭翁所图,疑出蔡氏”。文中的朱文公指朱熹(世称朱文公),蔡元定(西元1135年-西元1198年),字季通,故文中的蔡季通就是蔡元定,蔡元定多次入四川三峡,得三图。

5)彝族的河图洛书

在彝族中,也保存着古老的河图和洛书,彝族人把图2-3的左图称为“五生十成图”,右图称为“十生五成图”,与宋代流传于世的河图和洛书基本一致。河图和洛书是源于彝族人,还是中原地区的河图洛书在彝族得到保存,而中原地区可能因某些原因,必须要隐藏或不能公开,反而销声匿迹了,这部分现在无法考证。彝族的易学,基本保存了先秦时期(甚至是商周以前)的古老风貌,但如果是彝族人创立的河图洛书,应该在当地有把河图洛书的使用方法解释清楚的理论,但至今尚未能找到,故河图洛书的源头有可能不是在彝族地区,而是河图洛书在彝族地区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了的可能性比较大。

其实若仔细观察,与朱熹录于《周易本义》卷首的河图与洛书还是有区别,除彝文以外,洛书的{4,6,8}数连线与图2-1的洛书不同。如果是远古的图,很可能当时尚未有文字存在,故本研究主要以朱熹录于《周易本义》的卷首河图与洛书为研究对象,但对彝族洛书也将作计算和解释。

 

2-4.png

                图2-3  彝族“五生十成图”和“十生五成图”

             资料来源: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版),p.5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55428-1269200.html

上一篇:《中华文明密码》-元君庙、凌家滩再考(第1部分 元君庙陶缽)<第3节>2
下一篇:《中华文明密码》-元君庙、凌家滩再考(第2部分 河图洛书)<第2节>从陶缻角度看河图洛书1
收藏 IP: 114.61.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