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qi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qiyang

博文

《中华文明密码》-元君庙、凌家滩再考(第2部分 河图洛书)<第3节>河图中的天干地支法2

已有 1052 次阅读 2021-8-3 22:26 |个人分类:数之和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文明密码》-元君庙、凌家滩再考第2部分 河图洛书

                  第3节 河图中的天干地支法(2-1)


2 河图中的线数乘法计算


        前面以河图外圈的圈数为计算对象,统计顺算(天数)与逆算(地数)的差值,得到的正数(或负数)的横向差值120数应该是天干地支法产生的主要源泉。若外圈线数为计算对象,是否也可得到相同的计算结果?从2-80河图外圈的圈数与线数分类比较观察,线数与圈数的分类在数之和终值层面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实际情况尚需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证。

 

                表2-80 河图外圈的圈数与线数分类比较

80.png

以下的计算过程与之前的计算过程相同,首先验证替换河图里圈(线数{4,10})的中间添加值相同的情况,以及中间添加值各自差1-10数的计算,之后对中间添加值1-10数差值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循环差值,取正数(根据表2-78 天数与地数汇总,统计天数与地数的横向与纵向差,在差值与个数方面,均相等,故以下计算单独列举正数部分),并且按顺算(天数)的计算步骤,分别进行逆算(地数)的横向与纵向的差值计算。在逆算(地数)中,包含从大到小的地数1、以及与之前的顺算颠倒的地数2的2种计算,最后顺算(天数)与逆算(地数)进行差值计算,对正数与负数分别进行统计。故表8-81是河图外圈线数的中间添加值相同的计算结果。从各自的小计值角度观察,4大分类(纵横分类、阴阳合分类、阴阳分类和外圈1&2分类)的线数乘数值{42,51,51,60}的数之和终值均为“6”数,说明在数之和终值层面与之前的外圈圈数的计算结果一致。

 

           表8-81河图外圈线数4分类的数之和值乘法


2-82至表2-93是对河图外圈线数的差值计算。在实际计算开始之前,有必要再次对数之和理论与数之和计算中的余数法进行讨论。其理由是,天干地支法作为一个计算模块需要进行大数据处理,而数之和理论的加法运算,在大数据处理中,计算过程太过繁琐,即便如今可用电脑软件设定计算公式也非常复杂,因此,如果用某一数值除以9数的余数代替该数的数之和值,计算方法就变得快捷便利,但使用余数法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数之和理论中,以1-9数进行表示,“0”(零值)确认但不表示。而余数法实际上就是如今数学中9进制的计算方法,运用0-8数进行表示,所以,在实际计算中,余数法中出现的“0”数,转换为数之和值时,需要判断该余数值是数之和值中的“9”数还是“0”值。

在河图外圈的线数中,虽有“0”值的出现,但作为组合值中的“0”值不单独表示,故以下表2-82至2-87表中,使用余数法进行数之和值乘法计算,产生的“0”值非真正的“0”值,所以数之和值乘法计算中得到的“0”值将均作为“9”数替换。

此外,另有一个命题是“在数之和值乘法计算中,余数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差值计算与替换为数之和值的差值计算,结果是否一致”,若一致,将来无需进行“0”值替换,直接根据余数法进行差值计算;如果有不同,需观察“0”值替换为“9”数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差异,即用数之和值产生的差值计算与余数法的差值计算需要进行比较。

以下的具体计算方法由于与之前河图外圈圈数的计算方法一致,故具体的中间数差值计算不再详细列出,请参照河图的外圈线数计算文档。在文档中,“S”代表顺算的计算结果;“N”代表逆算1的计算结果(从大至小);“n”代表逆算2的计算结果(与顺算的数值上下替换),全部共12个计算内容。

      河图外圈线数(余数法).xlsx


2-82至表2-87是根据余数法进行的差值计算,表2-88至表2-93是根据数之和值进行的差值计算,表2-94是数之和值与余数法值的差值比较,同时表2-95是外圈圈数与线数的差值比较。


表2-82 河图外圈的线数顺算差值计算(余数法)

82-1.png







           表2-83 河图外圈的线数逆算1差值计算(余数法)

83-1.png

83-2.png

83-3.png



            表2-84 河图外圈的线数逆算2差值计算(余数法)

84-1.png

84-2.png

84-3.png

84-4.png





            表2-85 河图外圈的线数天地差值计算(余数法)


85-4.png


            表2-86 河图外圈的线数天地差值汇总(余数法)


              表2-87-1 天数与地数合(横向差之合)







          表2-87-2  天数与地数合(纵向差之合)



  这里的纵向天地合按余数法的值,连续的9数天地合计以“15”数一个组合进行循环,若按数之和值进行统计,则数值为 “33”(15+18=33),与表2-79-2 的纵向天地合比,连续9数组合的天地合计多“3”数(15-12=3),且数之和值少“6”数(33-39=-6)。因{3,-6}互为表里关系,故为等值。而横向的天地合,连续9数的组合值均相等,以“42”数为循环值。

  其他关于天地合的说明,等所有的计算结束,一并进行解说。只是每次不同的数值的天地合都有必要进行统计。

  以下在余数法值的基础上,把“0”值替换为“9”值,表2-88至表2-93按数之和值进行差值计算。

 

             表2-88 河图外圈的线数顺算差值计算(数之和值)





           表2-89 河图外圈的线数逆算1差值计算(数之和值)



            表2-90 河图外圈的线数逆算2差值计算(数之和值)




     

          表2-91 河图外圈的线数天地差值计算(数之和值)






          表2-92 河图外圈的线数天地差值汇总(数之和值)



             表2-93-1 天数与地数合(横向差之合)

93-1-5.png


         表2-93-2  天数与地数合(纵向差之合)


2-94是对外圈线数进行数之和值与余数法值的差值比较,观察到横向差值合计差为“0”值,但若按2者的正负差值进行分类,4大分类的每一项,均有“15”数之差,但出现的个数值不同,正数的个数值为12数,每一分类为3个值;负数的个数值为24数,每一分类为6个值。而纵向差值每一大类差“3”数132-129=3),4大分类共差12数,按正负差值进行分类,产生4大分类的每一项差值等值,有正负数{19,-16}之别,正数的个数共20数,每一大类各5数,负数的个数为16数,每一大类为4数。

  如果排除正负数,取绝对值进行统计,则4大分类作为一个组合,横向正负各为60数,合计120数;而纵向4大分类{19,16}组合值为{76,64},合计值140数,纵横差20数(140-120=20)。

当然并非一定是4个组合为一个集合,也可以是8个组合作为一个集合或24个组合为一个集合,因方位可以分为四面、八方,在天文历法中1年可以分24节气。因此以下需要求证的是,是否每一个分类的横向与纵向差,作为规律是否有{15,16}之别。如果有的话,则河图外圈的横向圈数{8,3,4,9}(合计24数)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同时,从24与16数的乘数384数角度考虑,则采用19年进行阴阳调整的理由,在天干地支法中的数之和值与余数法值差值计算中,得到一定的支持(纵向差值正数各为19数)。

   

                  表2-94 河图外圈线数的数之和值与余数法值差






   表2-94的天数与地数1、地数2的差值中,可以观察到,数之和值与余数法值天数与地数2的情况下,除阴阳分类以外,均有{12,-15}的计算结果,以后的数据验证中,同样需要确认,是否根据不同的分类,天数与地数2的差值也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如果有,代表着具有普遍性,若没有,则可能说明是河图设计者需要强调某些重要事项。

   以下表2-95的对河图外圈的线数与圈数的数之和值比较。共分横向、纵向与天地差3项内容,表2-95-1 河图外圈的线数与圈数数之和值的横向比较;表2-95-2为河图外圈的线数与圈数数之和值的纵向比较;表2-95-3为河图外圈的线数与圈数数之和值的天数与地数差比较。表2-95-4是河图外圈的线数(余数法)与圈数(数之和值)的天地差比较。

   

                表2-95-1  河图外圈的线数与圈数之差(数之和值)的横向比较

95-1-1.png

               表2-95-2  河图外圈的线数与圈数之差(数之和值)的纵向比较

95-2-1.png

               表2-95-3  河图外圈的线数与圈数之差(数之和值)的天地差比较


             表2-95-4  河图外圈的线数(余数法)与圈数(数之和值)的天地差比较

  从表2-95-1与表2-95-2的横向差与纵向差在小计层面,线数与圈数的数值相等,但从表2-95-3的天地差角度观察,线数的天地差与圈数的天地差不等,故表2-95-4添加了线数余数法的天地差与圈数数之和值的天地差值,虽然数值也不同,但按4大分类进行地数1与地数2的正负差值统计,正数差“64”数,负数差“46”数。而“46”数视乎又与河图的线数总数有关。因此,以下继续对外圈的圈数按余数法进行计算。

  (本节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55428-1298221.html

上一篇:《中华文明密码》-元君庙、凌家滩再考(第2部分 河图洛书)<第3节>河图中的天干地支法1
下一篇:(第2部分 河图洛书)<第3节>河图中的天干地支法3
收藏 IP: 114.61.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