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泰利斯科普!
导读:
1984年11月,我国首次派出科考队乘“向阳红10号”向南极进发,开启了极地探索之路。1985年2月20日,科考队首次登上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同年10月7日,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一员,开始在南极事务上有发言权。
“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
中山日9-2023.12.8《出发基地过夜》
出发基地的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往返中山站与出发基地的通勤会消耗大家不小的精力和时间。队长决定从今天开始无特殊原因就住在出发基地了,厨房也开始营业,提前体验内陆生活。
内陆初“夜”就这样到来,因为已是极昼天,这里的夜也只是时间上的夜,接下来长达几个月的白昼甚至会让你怀念原来夜空是如此的美。
出发基地的夜
今天跟着曾哥装橇,一直到晚上十点。可能平时圉于下肢的锻炼,一天下来局部乳酸堆积导致的上肢酸到抬不起来。在曾哥的指导下,收紧器熟练到收放自如,吊绳如何布局才能更稳,单手脱钩也早已不在话下。
住舱早已被孔驹打扫的干干净净,睡前简单收拾床铺,集装箱改造的8人住舱被物资和行李塞的满满当当,还好有孔驹这个收纳小能手在,归置的整整齐齐。
有那么一瞬间彷佛回到了大学宿舍,回到了那个集体生活的岁月,尽管乱糟糟,却忽然美好了起来。
内陆队8人间住舱
内陆队住舱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上面的八人舱,另一种是六人舱。这就是我们内陆队两个月期间的温暖小窝。
内陆队6人间住舱
干完一天的体力活儿,热毛巾擦个脸,半躺在床上写日记,这种感觉妙不可言。拉上帘子,这个80公分的单人床给足了我独处的安全感。
抬头看到床顶板上前辈队员留下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字迹,岁月的痕迹在这个狭窄的集装箱里随处可见,也承载了一批又一批科考队员的南极梦。
传金老师于32次队
张楠老师于33次队
中山日10-2023.12.9《出发基地就这样》
今天继续跟着曾哥装橇,配合也越来越默契,尽管依然很累,但总算收获颇丰,看着被装得满满扎得稳稳的雪橇,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出发基地的活儿就是这样的,这也是老队员对新队员常说的一句话。
出发基地装雪橇
今天已是下船的第十天,踏上南极大陆的第九天。每天忙到没时间胡思乱想,时间也过得毫无知觉,这样想来,好像南极之行也并没有那么难熬。
自打上个月15号离开家,已近一个月时间,看到了此生最难忘的景,也让我对南极和南极科考都有了更新的认识。
出发基地干活儿的队友
出发基地的夜里,温度明显降低,寒风夹杂着雪粒打在脸上像是玩具枪的子弹朝着射过来,上厕所也到了考验勇气的时候。新队员都在感慨,出发基地尚且如此,路上会是什么样子?昆仑站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不体验就来了!
中山日11-2023.12.10《肌肉酸痛的一天》
到内陆才算是真正到过南极,这也是南极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内陆队员经常被其他队友羡慕时常发出的感慨。
基岩、雪山、建筑、小湖,加之中山站适宜的温度,如果不是远处的冰山过于亮眼,还真能忘记此时此刻自己身处南极大陆。
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中山站
装橇的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自打从倒油小组转战到装橇小队后,乳酸始终不离不弃,肌肉也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些不请自来的家伙,与之和平共处。
出发基地干活小tips:兜里揣双袜子,别问为什么。当你停下来发现双脚冰凉时候就知道它有什么用了。
吃的、喝的、用的、后勤保障物资、科研物资,原来29人的队伍,2个月要用到这么多东西。我们也将在接下来的日子成为南极大陆上的“游牧民族”。
绑扎雪橇的队友(张通 摄)
中山日12-2023.12.11《向南60公里》
吃完早饭,队里安排我们一行六人前往60公里的地方送物资,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南极冰盖前60公里,海拔上升比较明显,通常会将大重量燃油物资先行送到,等车队正式出发经过此地时再拖上,以降低车队出发时因前期爬坡较多造成的陷车风险。
我和曾哥,阳哥和孙老师,传金老师和祁医生,三台卡特车组成了临时“前线”物资运送小队。
运送燃油物资
前30公里无需导航,因为有通往我国固定翼机场和俄罗斯科考队出发基地的标记路段。30公里外就要依赖导航系统了,两步路App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为我们提供了比GPS导航更为便捷的指引,也实现了更为精确的定位和轨迹记录。
往返行程约7小时,我也彻底体验了一把在南极开拖拉机的真实感受。初次体验还是华哥在出发基地的手把手教学,这次算是模拟考试了。
先行运送物资小队
返程路段我第一次真实体验了南极的白化天,以及它的变化无常,前方的车辙只能通过侧面车窗勉强可见。不过也恰恰是这种感觉才让我切身体验到这才是真正的南极。
恰巧路过固定翼机场,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的大好机会。小小机场承载的是我们南极航空时代的大大梦想。
与“雪鹰601”合影
晚上回到中山站,我和祁医生互相理了头发,为随时内陆队出发做好准备。看到镜子里的同款发型,像极了刚放出来的不法分子。主打一个怎么方便怎么来,毕竟在用水匮乏的内陆洗头也将成为一种奢求。
内陆队同款发型
愿内陆队一切顺利,尽管我知道这不太可能。
中山日13-2023.12.12《刺骨烈风》
今日乘“小海豚”上出发基地,这是我们对“雪鹰301”号直升机的昵称,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只需五分钟。今日出发基地疾风肆虐,下了“海豚”,企鹅服就被来自达尔克冰川方向的寒风吹了个穿墙透。
今天主要工作是协助鹏飞安装清洁能源系统,看到他让我想起刚读博时候的自己。多名队友都前来帮忙,迫于风的阻挠,两台风机顺利安装一台。
队友协力安装风力发电机(张通 摄)
出发基地的工作尽管每天忙到飞起,但日子倒是充实的很。原计划16号内陆队出发,准备工作也已接近尾声。曾经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正身处其中,怎能不好好珍惜。
第一台风机顺利运行
中山日14-2023.12.13《清洁能源系统安装》
昨日的风吹得让人有点儿懵,似乎穿过了脑门儿直吹脑仁儿。今儿老天比较给面儿,微风和煦,万里无云。继续昨天未完成的工作,两台风机都顺利站了起来。
太原理工大学清洁能源系统
中山日15-2023.12.14《四杯酒》
今日返回中山站,也是内陆队出发前的最后一次,享受了一把直升机接送上下班的最高待遇。吃顿火锅,上昆仑。
大家欢聚一堂,举杯碰饮。也许我不知道在场每一个人的名字,但记得的是此时此景大家最真诚的当下,一路平安是大家为即将出发的内陆队员送上的最为简短且诚挚的祝福。
中山站小聚
第一杯酒敬39次越冬队员,四百多天的坚守即将结束,南极大陆上也将会永远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即将踏上归国的行程,与远在万里的家人朋友团聚。
第二杯酒敬40次队的内陆队员,29人即将踏上未知的征途,向南极最高点进发,愿一切顺利。
第三杯酒敬直升机组全体,今年没有海冰卸货,1600+吨的物资,百十号人员运送,全靠两班倒的直升机组。顶住了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他们圆满站好了40次科考的第一班岗。
第四杯酒敬我们的大厨们,毕竟我们能在这个远离祖国的南极大陆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离不开他们背后的忙碌与付出。
39和40次中山越冬队员交接仪式
即刻奔赴昆仑,一路艰难险阻,愿我们顺利取得真经。
雪龙日16-2023.12.15《最后的夜晚》
今天在中山站吃过午饭,卡-32直升机就把我们连人带行李送回了出发基地,这也是中山站最后的午餐。大家并没有太多的不舍,更多的对前路的期待。中山站,两个月见!
暂时告别中山站
临行前,大家珍惜最后的网络与家人告别,也在与即将两个月无网络的日子告别。
出发基地大家在做着最后的检查,一切准备就绪。
我和华哥分配驾驶7号卡特,有老司机在,我一点儿都不慌。接下来半个月,我和华哥将在这个狭小的驾驶室度过,夹杂着一丝兴奋,兴奋中透漏着一丝不安。
内陆队准备完毕
昆仑站,我们来了!
“出发基地”生活一览
挖雪准备做饭的队友(张通 摄)
夏大厨正在准备秘制卤味(张通 摄)
出发基地偷吃肉的贼鸥
内陆队的移动厕所
本期就分享到这里,感谢张通老师提供的部分照片素材,下期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