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建亭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aojt 西安大兴医院脑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博文

苗建亭教授:“拨开老年性痴呆迷雾”的人

已有 1071 次阅读 2024-4-12 10:1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阿尔兹海默病就像是在公园散步。只是患上阿尔兹海默病后,我的公园总是在变。”被诊断患有阿尔兹海默之后,英国作家特里·普拉切特在纪录片《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中这样描述这个疾病。

阿尔兹海默是一项全球性疾病,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带着对这项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的疑问,记者采访了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苗建亭,走进他几十年专注探索的“脑部世界”。

 

苗建亭:做那个“拨开迷雾”的人

 

在“白布”上打下标记

翻看苗建亭的履历,作为神经病学医学博士的他,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并重。在阿尔兹海默领域的探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次主持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神经内科是神秘且深奥的学科,譬如记者在采访苗建亭之前,大脑中860亿个神经元就活跃地开始存储信息并思考,不禁好奇——在如此浩瀚而博大精深的科研领域成绩斐然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采访的氛围并不沉闷刻板,苗建亭尽量避开生疏难懂的专业医学术语,十分“接地气”地跟记者聊起被大众熟知的角色:《都挺好》中的苏大强,那个作天作地作儿女,咖啡只喝手磨的,非蔡根花宝贝不娶的老头,最终因为阿尔兹海默,和女儿和解……

记者发现,近些年有不少影视剧、综艺节目或公益广告,凡是有阿尔兹海默相关的剧情出现,都会被套上温情、浪漫的外壳:譬如给外孙包饺子的奶奶;在车站接儿子的老父亲;他/她变得像个小孩子,忘记了一切,却始终记得爱你。

它到底是一个温和的病吗?它是否被文学影视“美化了”?面对记者的发问,苗建亭说:“疾病是痛苦的,不必美化痛苦,了解和直面疾病才是正确的态度。阿尔兹海默根据记忆和智力的量表评分来评定轻、中、重度。病程很长,发展到重度的病人甚至记不住配偶和子女的名字,也意识不到自己的痛苦。”

1993年,苗建亭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了阿尔兹海默的研究,投身这个在当时全球的研究认知都几乎空白的学术蓝海。他介绍说,1994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向公众宣布自己身患阿尔茨海默这个疾病的名字才普遍被全世界民众知晓。30年来,苗建亭如抽丝剥茧般缜密周全地进行着科学研究,鉴往知远缝缝补补——他全程经历着学科从一张白布到逐渐被打下标记的过程。“整体来说,学科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到2000年左右,随着社会逐步老龄化,阿尔兹海默的群体逐年上涨,研究这个方向的科学工作者也变得越来越多。”

 

在逆局里“留住记忆”

“留住记忆的斗士”是患者对苗建亭亲切的称呼。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治疗时间最久的病人长达20余年,如今已经80多岁。“相忘于江湖”是阿尔兹海默的宿命,是一场残酷又沉默的告别。

这个病就像脑海中有一块橡皮擦,逐渐擦去记忆,清晰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生活的主动性,是不可逆的。“阿尔兹海默病因迄今未明,暂无有效方法可以逆转疾病进展。”苗建亭扶了一下眼镜框,认真地说,“我们无法通过影像学或者穿刺活检这些方法查出病原,在这个逆局里尽力留住病人的记忆,延缓病情发展是重中之重。同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坚持创新研究,一刻都不能停。”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1000万左右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被“困在时间里”。苗建亭解释说,婴儿的脑记忆是呈加号的,阿尔兹海默是相反的发展。病程进展快的病人3-5年就呈现重度,但如果能及时发现,干预治疗,可以延缓到十几年。65岁左右是起病高发期,一定要密切关注家庭里这个年龄段的成员。一旦出现记忆力损失就要重视起来,及时就医去判断评定是否是病理性减退。

对于照顾患者的家庭成员来说,这是一次单向奔赴的生离之痛。实事求是、实话实说是苗建亭与患者家属沟通的不二法则:“让家属知道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照顾护理的科学方法,比起一味地宽慰更有意义。”

这位“留住记忆的斗士”也跟记者分享感到快乐的时刻:“患者来复查时,通过评估我发现他的情况很稳定,比起上一次检查没有什么明显进展,是很好的消息。有的患者经过治疗,甚至5年之间都没太大的记忆上的变化,推迟一年就多一年的生命质量,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在逆风里保持“热情和动力”

1993年与国际同步开始研究这项学科,30年过去仍然是笼罩着迷雾的困局。“逆风”何时会翻盘?苗建亭坦言阿尔兹海默在几年之内有突破性进展不太现实,但他坚信终有一天这个病因会彻底搞清楚。

面对“是否后悔过”这个问题时,他笑着说,“不,怎么会后悔。我喜欢这个学科,挑战未知领域可做的工作太多了,到现在依然保持着热情和动力。”

他三次主持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绩,最近,苗建亭正在申报第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家级课题上,一定要有创新性、提出新理论新观点。”他眼神坚定地强调,“探索并发现某个分子或信号通路对疾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理论可以得到国际公认,拨开迷雾做‘国际第一人’,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理想。”

一番畅聊,苗建亭的稳重和蔼、谈笑风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记者想要更新他国内及国际论文的数量时,他谦虚并坦诚地说,“这里不提也没关系,老百姓并不关心医生发表了多少文章,而是这个医生能否把他们的病给治好。”

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苗建亭主任带领下,专业细分为脑血管病、痴呆与认知障碍、神经免疫性疾病、癫痫、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性疾病、睡眠障碍等多个方向,在神经内科急危重患者、神经系统疑难病及罕见症的诊治,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不断努力打造西北乃至全国知名的优势学科。

苗建亭认为,想当一个好医生,业务能力、责任心、服务态度三者缺一不可。教学时他常说:“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最忌讳不懂装懂。”遇到患者众多床位无法安排时,他都会跟科内的医护们反复强调:“你们站在病人角度看一看,住在走廊拉着帘子,是为了什么?患者的信任一定要换来及时诊断和救治,这是我们的职责。”

采访到尾声,正好是午饭时间。苗建亭给记者展示了最近在吃的营养餐,少油少盐高蛋白的搭配,让他半年瘦了十几斤。没想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一个21岁的大学生,感冒后突发持续性癫痫,肺部感染,脏器功能很差。医院成立了以苗建亭为组长的救治专班,79天的时间,患者终于脱险,从重症医学科病房转到普通病房。苗建亭在患者出院时叮嘱作息和饮食的注意事项,这位大学生感激不已,拉着他的手说:“那咱们约法三章,我会注意的,希望下次见面时,您也能减肥成功。”

如今,苗建亭走路带风眼神清亮,状态非常好。他笑着说:“我看了《热辣滚烫》,贾玲那种改变自己的意志力挺鼓舞我的。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科研工作。”

 

人物介绍:

苗建亭,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曾在美国纽约州立Stony Brook大学医学院留学。曾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全军神经内科中心)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年,担任科室副主任、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丰富的科室管理经验,熟悉本专业领域国内和国外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对本专业的疑难、危重病人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多次受邀或科室委派参加院内、院外危重患者的抢救以及疑难病症患者的会诊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第四军医大学“科技创新”课题、“优秀中青年人才资助计划”基金课题、唐都医院“优秀科技苗子人才”基金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科研项目10项,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在国内统计源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5篇,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2006年入选第四军医大学“优秀中青年人才资助计划”;2007年荣立“三等功”1次;2008年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009年获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 2021年入选“西安英才计划”—高端创新人才;2021年入选西安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2023年获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学科带头人”。

担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认知障碍与痴呆学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陕西省和西安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

撰写:赵乐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52663-1429301.html

上一篇:精勤不倦医者心—记西安大兴医院脑科医院院长苗建亭
下一篇:苗建亭教授的医路历程
收藏 IP: 112.46.84.*| 热度|

2 檀成龙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5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