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来讲,自然条件下,任何生命体都会有死亡之时,但若其有后代,好像听起来就会有种安慰感。但其实某个生命体与其后代是不同的,以低等动物鱼类为例,其一次往往产上万个卵,而这可以看做其被重现了上万次吗?应该不是!
至于人,在这方面也一样,一个男性一生所产生的精子,可有若干亿个,而这些由人所产生的精子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变成人之后代。对于那些没有子女的男人,其与后代众多的男人相比较来言,两者一生自身所产生的精子数量,乃是一样多的!同时,一个脱离了父本身体的精子,其与后者也即不再存在物理化学上的从属关系了。
每个人之存在,都是个自我感知的效应,而后代与父代并非共享同一个感知。自然条件下,拥有后代,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只是在心理上得到一些自我安慰而已。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宁可“梅妻鹤子”,也不要“子孙满堂”的真正原因吧!说起来,人的大脑这一核心感知区所在之处,是不能随便移植或共享的,因此,父子代间是不能建立意识电信号之相互连通的,尽管在感觉上这听起来很美。
人类生命之诞生,源于父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这个过程形成受精卵,从而导致新生命的出现。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特点在于,单独的精子与卵子是不需要进行呼吸氧气等新陈代谢行为的,在冷藏条件下,多少年都不会坏掉,而受精卵则是必须进行供血供氧的,瞬间缺氧都不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受精就好比点火,其导致新陈代谢、自身复制、神经记忆和自我感知等一系列生命特征,不受精的话就不会有那些各式各样的生命生理活动。
从物质运动角度上看,应该说,生命受精时,即由DNA变为活体的过程,乃是一个由静态化学物质变为动态生命物质的事件。因此,之后形成的生命体也就具有了生物运动这一性质了,而之前的DNA只是具有化学运动之性质而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