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rgz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krgzn

博文

AI课程落户青岛!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开班了

已有 2516 次阅读 2020-6-8 16:57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落户青岛胶州,除了助力本地的科技升级和经济转型,也为山东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带来了优越的教学资源。4月27日,由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第一期中科人工智能入门算法训练营,在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蓝光报告厅成功举行。

4月27日是休息日,但报告厅一大早就已座无虚席。此次训练营共吸引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近300名在校生参与培训。这是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落户胶州以来,面向山东本地大学生群体开办的第一期人工智能主题培训交流活动,真正践行了研究院促进地方教育与科技发展的愿景,以及做学术“领、帮、带”角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期训练营以中国人工智能兴起以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为主线,系统分析了未来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并通过相关基础知识及应用实例的学习,让学生快速掌握人工智能入门算法及其应用分析。

王海滨院长致辞

开幕式上,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海滨发表致辞。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已进入到快速落地阶段。因此,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王海滨强调,人工智能如今在中国是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但同时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是眼下夯实中国人工智能基础的当务之急。因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非常务实的将培养高端优秀AI人才作为研究院的重要任务之一。王海滨院长表示“我们启动‘人工智能算法训练营’,希望借助研究院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山东的优秀学子提供等同于甚至优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教学资源、科研平台和工作机会。”

梁永全院长致辞


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梁永全发表致辞。梁永全表示,“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在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多次会议中被提及,如何更好掌握人工智能这一高端技术,从高校入手,设置专业学科、增强专业培训、优选专业人才成为关键。因此,学校开展AI人才培育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山东科技大学已经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而来自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的教学资源,必将为相关人才培训提供巨大的帮助。

来自中科院“国家队”专家教授们的精彩授课,让参营学生受益匪浅。培训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营务实高效,期待在学校以及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的培养下,成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的优秀人才。

第一课,都学了什么?

这次的训练营,由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中科院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黄岩和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纪文峰担任课程讲师。三位老师均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学者和从业人员,拥有超过十五年的相关研究及产品实例开发经验。

张云泉:《大数据、超算和深度学习融合创新的计算智能时代》

张云泉以阿尔法狗人机围棋大战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大数据、超算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脉络,并深入讨论三者如何融合创新,引发现场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和展望。

黄岩:《深度学习基础与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平台入门及目标识别技术实战》

主打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研究方向的黄岩博士在近六个小时的教学中,将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所学倾囊相授,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常用算法、数据预处理及模型选择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等。

黄岩表示,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在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了极大关注。他优选了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平台和目标识别技术,从理论、平台再到具体应用,对相关技术及实例做了深入介绍。这一课是深度学习与模式识别领域的必修课。

纪文峰:《人工智能工程应用及案例分享》

从理论到大规模可靠性应用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一步。作为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纪文峰通过研究院已经开发得到落地应用的产品,分享了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实例,包括人员多特征识别应用与案例、图形图像视频分析应用与案例、信息安全应用与案例、大数据与大规模视频处理应用与案例、生物启发智能计算应用与案例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6423-1236986.html

上一篇:中科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走进“全市重点大项目巡礼”
下一篇:中科院自动化所智感中心“远距离虹膜识别技术”入选2018年中国十大技术突破
收藏 IP: 223.80.1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