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一流大学的常规课程(Lecture)是怎样讲授的?
(世界名校探秘——多伦多大学5)
叶 明
丁学良在一篇广为传播的文章《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是研究型大学,评价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有九类,其中“第三项标准,常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广度和深度非常重要,大学不是专科学院,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它能够在很广阔的领域里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国外大学经常把课程表、上课的详细纲要送到校外去评估"。
ECO 105Y1的说明与大纲
多伦多大学的一门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常规课程(Lecture)。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程的概况。ECO 105Y1(经济学原理:非专业人士)的课程说明: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介绍与政策问题有关。课程涵盖24个主题,包括经济增长,生产力的重要性,国际贸易、竞争市场、宏观经济问题以及更具体的话题,比如房租管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石油和天然气国际债务危机,贸易限制,国家债务和可持续发展。如果学生打算完成一个经济学辅修、主修或专修,应选课程ECO100Y。对一般学生而言,应排除:ECO100Y。
其次,让我们欣赏一下ECO 105Y1教学大纲(2007.08修订):
主题一:“沉闷的科学”导论
• 第1讲 . 经济学与经济目标[9.11,2007]
主题二:经济增长的历史
• 第2讲. 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的主要构想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50至1973[9.18,2007]
• 第3讲. 1800年的马尔萨斯与2000年的马尔萨斯[9.25,2007]
• 第4讲.集中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的终结[10.2,2007]
主题三:生产力增长的极端重要性
• 第5讲.市场经济中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10.9,2007]
• 第6讲. 经济增长与生产力增长的源泉:强调科技变化的视角[10.16, 2007]
• 第7讲.1973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的衰落与减少预期时代的诞生[10.23,2007]
主题四:低收入国家贫穷降低的策略
• 第8讲. 减少贫穷的三大战略:萨克斯、伊斯特利、刘易斯[10. 30,2007]
主题五: 国际区域的重要性
• 第9讲.来自国际贸易与专业化的财富:来自贸易与贸易问题的平均利润[11. 6, 2007]
• 第10讲.国际债务危机:拉丁美洲错过增长的十年[11. 13, 2007]
• 第11讲.1997年环太平洋的经济危机:连锁反应[11. 27, 2007]
主题六:微观经济分析的实例
• 第12讲.消费行为:次品、收入与赠品[12.4,2007]
• 第13讲.租金控制的长与短[1.8,2008]
• 第14讲.农业市场的干预:习俗与需求[1.15, 2008]
• 第15讲 大范围市场垄断:好还是坏[1.22,2008]
• 第16讲. 欧佩克:一个成功的国际协议[1. 29, 2008]
主题七:宏观经济分析的实例
• 第17讲. 宏观问题1: 货币政策与加拿大银行的角色[2.5, 2008]
• 第18讲. 宏观问题2:财政政策:政府支出与税收[2.12,2008]
• 第19讲. 宏观问题3:国家债务与其他问题[2.26,2008]
主题八:当前问题
• 第20讲. 可持续发展[3.4,2008]
• 第21讲. 令人吃惊的日本[3.18,2008]
• 第22讲. 水、水环境与无水可喝[3.25,2008]
• 第23讲. 主要创新的经济影响与康氏长波[4.1,2008]
• 第24讲. 21世纪的加拿大:当代生产力的争论,加拿大政策与挑战[4.8,2008]
主要参考文献
全部必读文献共48部、篇,合计822页;其中基本教科书3本,名著13部,研究报告4篇,资料汇编6部,期刊论文5篇,其他17本。
基本教科书:
Ragan C.T.S. and李普西,(Lipsey R. G.)《经济学》,第六版,2007
S.查尔斯•莫瑞斯(Maurice S.C. )and Phillips O.R.,《经济分析》,2002
Salvatore, Dominick,《国际经济》,第八版,2004
经典著作:
克鲁格曼(Krugman, Paul),《预期消退的年代》,1997
克鲁格曼(Krugman, Paul),《萧条经济学的回归》,2000
克鲁格曼(Krugman, Paul),《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1974
米香(Mishan, E. J.),《经济增长的代价》
罗斯托(Rostow, W. W.),《经济增长的阶段》,1990
罗斯托编(Rostow, W. W.) ,《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1963
托达罗( Todaro M. P.) and Smith, S. C.,《经济发展》,2003
瑟尔沃 (Thirlwall A. P.), 《增长与发展》,第五版
伊斯特利Easterly, William,《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2002
刘易斯(Lewis, William W.),《生产率的力量:财富、贫穷与全球的威胁》,2004
米都斯(Meadows D. H.), Meadows D. L. and Randers J.,《超越极限:抵抗全球的崩溃》,1992
Ehrlich P. R. and Ehrlich A. H.,《康复的行星:消解环境危机的战略》, 1991
比约恩•隆伯格(Lomborg, Bjorn)编,《全球解决问题》,2004
研究报告:
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报告)1987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2002,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让新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面向2015年的千年宣言》,2001
Martin, Roger and Milway, James,《加拿大繁荣的投资伙伴》, 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 春/夏 2004
资料汇编:
Perkins D. H等编,《在经济发展中外国资本流动》,第五版,2001
King Philip编,《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政策》,第三版
Sachs, J. D.编,《发达国家的债务与经济业绩:卷一,国际金融系统》,1989
Lipsey, Richard G.,《经济增长,技术变革,加拿大经济政策》,贺维学会资助文献,1999
迈耶Meier G. M., and Rauch, J. E.,《经济发展的领导问题》,第七版,2000
Sharpe, Andrew,《当代加拿大生产率发展与联合国:生产力增长相对加速度的减速》,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瑞士,2004年
鲍莫尔(Baumol W.J.) Blackman, S. A. B. and Wolff E. N.编,《生产率与美国领导能力:长期观察》,1999
期刊论文:
Bhagwati, Jagdish,《为发展的贸易》,《经济学家》,2002年6月22日
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 《世界经济:新千年的视角》2002
布什(Bush, George W)(美国总统),《在金融发展的国际委员会上的发言》,墨西哥,2002年3月22日
Harris, Richard G.,《加拿大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问题与看法》,加拿大21世纪CSLS 工业委员会
ECO 105Y1的主旨与特征
我把ECO 105Y1的主旨概括为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其基本特征可以用“高、精、尖”来表述:高的起点,精选内容,尖端问题。
先说高的起点。一般说来,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科。但是,更为本质的说法应当是,经济学是以理性的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行为的本身。ECO 105Y1一上来就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发展问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贫困问题。 无论是导论中关于经济学是一个“沉闷的科学”(a dismal science)的讨论,还是研究经济如何发展(如斯密等),或是消极的解释经济如何不发展(如马尔萨斯等)以及经济如何有效发展(索洛、刘易斯等),直接进入现代经济学的核心与主流。ECO 105Y1没有像通常经济学教科书那样,把经过消化与提炼的经济学理论编排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对初学者比较方便,但可能使学习的起点降低很多),而是直接要求研读一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典著作(这才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最好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看看ECO 105Y1要求精读文献的两位作者:索洛与刘易斯。
索洛(Solow, R. M.)1940年进入哈佛大学(16岁),原本打算往生物学的领域发展;大一学年两个学期都选修了生物学的课程,而且都获得A;经济学原理也是索洛大一学年的四门课之一,由此转移兴趣,二年级以后转而主修经济学。1942年到1945年,索洛因为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服兵役,中断了学业。从军队退伍返回到校园,索洛继续学习经济学。当时,哈佛大学推行著名的“导师制”,每一位大三、大四的学生都被分配到一位导师,每周会面一个小时。导师指定一些阅读的文献,偶尔也要求学生撰写短篇报告(essay),两人再针对一周的功课进行讨论。索洛有幸(因为成绩好)得到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研究投入产出模型著称的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指导,使索洛了解到经济学是一套建立在极严谨的理论与实证架构上的科学,走向了职业经济学家的道路。索洛顺利地获得了哈佛学院学士(1947年)、哈佛大学硕士(1949年)、博士(1950年)。毕业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助理教授(1950年~1954年)、统计学副教授(1954~1958年)、经济学教授(1958~1973年)。1956年,索洛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得出了新的模型。索洛提出余值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使生产函数向上移动。索洛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最重要代表,也因此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Lewis, William W.)1932年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17岁),先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37年),后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40年),并留校任教直至1948年。1948年,刘易斯到曼彻斯特大学担任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1951年任联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代理人,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1963年刘易斯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兼任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联合国皮尔逊委员会成员。1986年,刘易斯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他的杰出贡献,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工作。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两个著名模式,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并不能动摇他作为发展经济学开拓者的地位。1979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些伟大经济学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非常细致入微的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洞察;有Beautiful mind,去追求科学的精神;有Open mind,去挑战前人的理论;还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关注那些对于人类的福利真正重要的问题。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学术思路与研究方法,不仅为学习经济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型,也为学习自然科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再说精选内容。与一般大一经济学课程不同的是,ECO 105Y1引入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50、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已有好几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索洛、刘易斯、舒尔茨、阿马蒂亚·森等。“30多年前,很少有大学将发展经济学课程列入本科生经济学教学计划”(Thirlwall A. P.)。但是,现在几乎没有哪个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学科不开设这门专业课,但在本科生一年级的课程中开设还是比较少见的。
在ECO 105Y1指定的阅读书目中,一共48部、篇(只是选读部分章节),合计822页。如果以每页740个英文词估算,大约60万字。如果以12次课计算,每次课后需要精读约70页、5万字。这是何等的学习强度!对一个母语是非英语、且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中国青年学生而言,更是难以想象的难度与深度。虽然ECO 105Y确定的基本教科书比较一般,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萨缪尔森(Samuelson,Paul A.)、斯蒂格利茨(Stiglitz,Joseph E.)、曼昆(Mankiw,N. Gregory)分别撰写的、哺育了几代经济学学子的世界权威经济学教科书。当然,这些著名教科书或许更适合于经济学专业。
但是,最富有特色与意义的是ECO 105Y要求精读一批发展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包括克鲁格曼(Krugman, Paul)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罗斯托(Rostow, W. W.)《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以及米都斯(Meadows D. H.)等《超越极限:抵抗全球的崩溃》与比约恩•隆伯格(Lomborg, Bjorn)《全球解决问题》等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名著。此外,还需要了解那些汇聚世界精英智慧的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如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报告)、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与《让新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等。
在这些精选的经典著作与现实报告中,十分深入地探讨经济发展的目的与途径。传统经济增长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滥用环境资源,过度地消耗石油、煤炭、淡水、树木等自然资源,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ECO 105Y充分体现了发展经济学最具“全球视野”的特征,从发达国家的黄金时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再到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举重若轻,一览无余。更为可贵的是ECO 105Y展现出发展经济学的“人类关怀”,那些经济学家都满怀着人类的热情,富于同情心,献身于这样一个信条: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最后说尖端问题。ECO 105Y竭力推崇的是经济学界的鬼才克鲁格曼,他是萨缪尔森和索洛的爱将(他们三人曾同处MIT的一个办公套间)。
罗•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 197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1977年,中国绝大多数同龄人还没有机会上大学。
当20世纪90年代初以亚洲四小龙为首的亚洲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时候,他于1994年旗帜鲜明地发表了那篇不合时宜的著名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认为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率是建立在大规模资本和密集劳动力的投入上的,没有真正的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也缺少健全有效的制度支持,所以这种增长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的。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不久以后,亚洲就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克鲁格曼预言的正确。
克鲁格曼也被称为颠覆布什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家。出于社会责任和人类良知,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专栏中以他犀利的文笔和缜密的思维,抨击加州能源危机、安然公司事件与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倒萨战争,一针见血地戳穿布什政策背后各种骗人的把戏,指斥布什是历来撒谎最多的总统,批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滥用职权。与华盛顿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伟大经济学家的人格魅力。
现为MIT经济系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曾在MIT接受了系统与严格的经济学教育,大学三年级时因一篇关于汽油价格和消费的学年论文被当时MIT的经济学家诺德豪斯(Nordhaus ,William D.与萨缪尔森合著世界经典教科书《经济学》)偶然看到后,邀请他做自己的研究助理。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克鲁格曼24岁构筑出汇率危机的初步模型,并成为该领域的开创者。38岁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为杰出中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克拉克奖”(1991年),成为MIT经济系获得该奖的第五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十分富于原创性,常常率先发现重要的经济问题,并立即建立起深刻而简洁的数学模型。学术界普遍认为,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甚至还有人认为,克鲁格曼即使得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或许也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像罗素(Russell,B)那样以富有哲理、文笔优美的散文、小品、随笔等非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0年)。
作为才华横溢的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克鲁格曼以犀利的笔触和精确的思维解析当下的经济现状,善于将复杂沉闷的经济课题,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出来,使公众深刻地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读克鲁格曼的作品,如同读罗素的作品一样,也是学习现代英文最好的范文。
事实上,就在ECO 105Y这学期教学活动结束后不到半年,克鲁格曼一个人独享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他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方面取得的成就。
通过ECO 105Y1的教学大纲与阅读书目,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西方为什么能够在经济领域出现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并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不但在于他们学术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更在于他们能够以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立场,像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发现了新的物质,探索出新的规律那样,能够客观地从学术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发现和提出现行政策、体制中的弊端和问题,帮助我们更清醒地看清这个真实的经济社会。其中“全球视野”一般人都比较认同,但“人类关怀”却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与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哈耶克(Hayek,Friedrich )共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74年)的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annar Myrdal),对东南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进行了历经十载的深入调查研究,完成了探讨落后国家贫穷根源的三卷本巨著《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的贫困的研究》(Asian Drama :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Nations )以及《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The Challange of World Poverty:A World Anti——Poverty Program in Outline),着重从社会平等出发探讨不发达国家落后的根源。正是他的努力,才使后来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人类关怀的精神。他的夫人蕾玛(Alva Reimer )也是毕生都在为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和平而努力,曾荣获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
“人类关怀”要件之一是“同情心”。罗素自称: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能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虽然单纯但却十分强烈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李开复认为,同理心:人际交往的基础。200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首:同感神经元的发现。说谦虚一点,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说不客气一点,这是如同上世纪发现DNA一样的伟大。有同情心才开始成为社会人。
Hare教授的教学与气势
由于我无缘直接见识ECO 105Y1实际的教学过程,对ECO105Y1的述评仅仅局限在教学大纲与阅读书目。有一篇博文的作者近年在多伦多大学聆听过Hare教授的课程(ECO 105Y1的授课教师),对Hare教授做了栩栩如生、幽默诙谐的描述。这些中文、英文相夹交替的文字,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真是妙趣横生。感谢这位初三时还做过“居里夫人”式科学家“梦想”的国内二流大学毕业生,移民加拿大后重上大学的女学生,为我们了解ECO 105Y1实际教学过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
因为经济学入门课ECO 105Y1是很多专业的基础课,学生极多,因此分了5、6个session的lecture,由不同教授上课,都是U of T的大牌教授,Michael J. Hare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头衔是经济系名誉教授(Emeritus professor),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发展。
看起来,Hare教授年轻时应该是个高大健壮的人,按他如今这点年纪来说,身体的其他部位还算十分匀称,只是大大的将军肚颇为扎眼,好像还有点腿脚不便,走路时略显步履蹒跚,再加上站在戏院诺大的舞台上讲课,倒不显得很高的样子。
老头第一堂课开宗明义:“我用不惯PowerPoint那些新技术,只用胶片、彩笔和幻灯机这些老古董技术。They said I was an old fashion. Yes, I am an old fashion(他们说我是老古董。没错,我的确是个老古董)。另外你们必须原谅的是:我年纪大了,在幻灯机胶片上画的图,有时直线并不直,但你们应当假设它们是笔直的。”
有个性!闪亮登场。
老人家是个左撇子,课堂笔记用左手在胶片上奋笔疾书,通过幻灯机投影到身后的幕布上,洋洋洒洒极其自如。也难怪,这样的大牌,研究了一辈子经济学,所有概念、理论成竹在胸,按照他自成一体的思路信手拈来,甚至常常不管课本上的顺序,照样把实际社会中的经济状况分析得深入浅出。每当他大段讲到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学case时,总是习惯把两手插在裤袋里,慢慢踱步到舞台右侧的柱子旁,贴墙站着滔滔不绝地讲,声如洪钟。我正是坐在戏院前排右侧,听这响遍琴瑟之音的课简直觉得happy得要命,着实过瘾。
翻开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学生会(ASSU)编的anti-calendar(每学年学生对学院教授们评估的摘要)来看:学生们认为“Hare教授是一个精力充沛、有条理的演讲者,对经济学充满热忱和奉献,尽管课外阅读负担很重,阅读材料又贵,但受益匪浅”。至今还记得上完第一堂课拿着老人家开列的书单,在多伦多9月依然炎热的骄阳下,按图索骥去不同书店将教科书一一买齐的情景,背着沉重的书本,汗滴如雨,但心里是快乐的。
Hare对学术的要求很严格,严肃的表情常令人觉得不怒自威,然而他对学生的态度却十分nice,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情人节那天你会出其不意地在他老人家的课程网站上发现“Happy Valentines Day”的字样;或者他会言辞恳切地跟大家说:“课后的教授答疑(office hour)和助教辅导(tutorial)你们是pay了钱的,请使用我们(Please use us)!”当然,备受褒扬的还是他非常公平的考试和评分标准。
像很多北美大学的考试一样,Hare的每一次考试都是题海战术,就是说足够的题量令你根本没有时间去仔细琢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才能做完所有题目。如果能做到这点,也就表明你对所学内容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考试虽说不易,但整个学期里他都有装订好的过去很多学年的考卷放在短期借阅室让学生任意取阅,甚至每题都有详细的答案,这和有些教授对以前考卷的讳莫如深之态度大相径庭。想想老头实在挺牛气:我老人家就那么多题,连答案都给了,你们玩儿去吧!
老人家常说,你们中很多人都是我grandchildren辈的,世界上许多事都要靠你们去发展。这总是让我想起毛爷爷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蒂是你们的”这经典句子,只不过Hare教授的哼哼教导是英文版罢了。
听Hare的讲课很过瘾,每堂课开讲前5分钟他对加拿大社会最新经济指标或世界经济生活的快速点评价值甚高,比如第四季度GDP增长、物价指数、失业率;美联储最新货币政策;OPEC石油价格走势;加拿大Jetsgo航空公司破产;总理大臣新年度财政预算辩论会,等等,精彩纷呈。不过,下课后回去消化课堂上所讲内容就很有挑战:太多的概念要记,太多的教材要读,太多的关系要理清,太多的话题要想明白。或许这边的高中课程中有经济学这门课,很多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老人家根本不提,好像假定大家都知道一样一带而过,好在国内时我曾用一年业余时间读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囫囵吞枣般大致有些轮廓,但还是感到很吃力。
经济分析要画很多图,他老人家总是信手一画,有个明白的示意,把各变量间的关系讲清楚就成。最为经典的一次是,一张政府干预垄断的分析图上画了很多线条,因为他画的时候各部分并不严格,眼看最重要的一条直线将要穿过一个不该穿过的点,老人家画到此处笔锋一转,在点的上方画条圆弧越过那点,然后回落到直线原先的水平继续,并强调说:“你们必须假设这条线是直的(You have to suppose it is a straight line)!”自从上了Hare的课后,我画直线就都不用尺了。大牌的本事还没学会,但这大牌脾气得添上先。
宏观、微观都讲完后,老头最后一堂课的主题是“生产力的增长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这听起来有些耳熟,记得当年中学的政治课曾经背诵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今才明白,原来资本主义经济学也不是不顾人民死活的,只不过在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用来作秀的政治纲领,而资本主义社会则作为科学来研究。
老人家从生产力的定义讲起,到长期、短期中人均GDP增长的来源,以及提高生产力的根本源泉;1973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增长减缓之现象;发展R & D的策略;加拿大制造业所存在的生产力问题;是要繁荣还是解决生活水平问题的两难窘境,如此等等一气呵成。
对Hare的景仰,在这最后一次Lecture结束时的掌声如潮中达到顶点。
ECO 105Y1第15次课评述
接下来,我选择第15次课再做一述评,试图多角度地对多伦多大学文理学院提供给获得学士学位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做比较深入的案例研究,看看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学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ECO 105Y1第15次课(2008年1月22日)的授课提纲与阅读文献:
Lecture 15 Large Scale Oliogpolists: Good or Bad? [January 22, 2008]
**$15.1 Ragan, Christopher T.S. and Lipsey, Richard G., Economics, Twelfth Canadian Edition, ISBN: 13: 978-0-321-31489-5 hard, 2008:Chapter 10, pp. 218 bottom to 227;Chapter 12, pp. 271 bottom to 280 bottom and 285 top to 286 middle.
**15.2 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copyright, 1950 by Harper & Brothers: Chapter VII, pp 81 to 85 top;Chapter VIII, pp. 87 to 89 bottom; 95 bottom to 97 top and p.106 bottom.
**$15.3 McCraw, Thomas K., Prophet of Innovation: Joseph Schumpeter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Epilogue: The Legacy, ISBN-13:978-0-674-02523-3 hard, 2007, pp. 495 to506.
**15.4 Nelson Richard R., Capitalism as an Engine of Progress, Chapter 2 [part] in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0172-9 paper, 1996, pp. 52 to 66.
15.5 Business Week, “Today’s Hottest Economist Died 50 Years Ago: Joseph Schumpeter”, December 11, 2000, pp. 70 and 72 [half].
**15.6 Nelson, Richard R., Schumpeter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Chapter 3 in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SBN is quoted in 15.4] pp. 87 to 99.
本课时需要阅读的文献大约77页,其中基本教科书22页,经典著作 (2本专著各2章的选读) 40页,传记时文(2000年著名期刊的评论与2007年新出版的鸿篇巨作)15页。这些阅读材料基本上可以编一本题为《创新理论的由来与发展》的5万字“口袋书”。
这一堂课的主题似乎可以译为“寡头垄断:好抑或坏”,共分6节,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包含第一节,可能是基本概念与一般分析。要求选读的文献是加拿大流行的大学教科书《经济学》(第十二版,2008年精装本)。可以推断出应该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的寡头垄断与技术变革部分。
从一般经验而言,一本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至少有三个形式上的判定指标:①不超过三人合著。如果教科书的著者很多的话,不仅风格可能不一致,而且一般负责任的程度较低。②多次再版。不仅表示该教科书比较受欢迎,有一定的市场,起码有很多大学在使用它,而且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反馈不断地修订,补充新的知识,删去不合时宜的内容。③译成多种文字。这是表征该教科书的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除了最后一点尚无从考起,这本《经济学》是2个人编写与再版11次,满足了优秀教材的前两个条件,基本上说应该是不错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主要出自美国的MIT、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与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加拿大似乎没有杰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实力雄厚的经济学科,当然可能就没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所以第三个指标在加拿大是比较难以达到的。
第二部分包含第二节、第三节,介绍熊彼特(Schumpeter,J. A.)的基本思想及其产生背景。这一部分要求精读熊彼特的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第七章 创造性毁灭的过程》、《第八章 垄断的做法》,高屋建瓴地揭示了熊彼特创新思想及其经济发展理论的精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居然要求选读哈佛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熊彼特传记《创新的倡导者:熊彼特与创造性的毁灭》的片断,似乎想告诫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论应当充分了解经济学家提出经济理论的现实背景与研究历程。鲁迅当年教育文学青年“弄文学”,应当知人论事,似乎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从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83岁高龄的索洛(Solow,R. M)对该书所写的书评《Heavy Thinker(深邃的思想家)》( May 21, 2007 The New Republic)就可以知道这本人物传记的学术地位与理论品质。
第三部分包含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介绍熊彼特继承者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批评与发展,其结构仍然是理论著作加上学术背景。当代经济学家们为什么还对半个世纪以前的熊彼特思想还有那么大的兴趣?其中世界著名经济期刊《商业周刊》2000年那篇文章的标题直接点明《当代最热的经济学家:逝世于50年代的熊彼特》,似乎很好说明其中的原委。作为演化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纳尔森(Nelson ,R. R.,又译纳尔逊)在《经济增长的源泉》(哈佛大学出版社 ,1996年)的《第二章 作为进步的发动机的资本主义》与《第三章 熊彼特与创新经济学的当代研究》中,十分详尽地论述了“熊彼特假设”及其后续发展,提出了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学术观点。纳尔森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他的学说是我国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之一。
在秋学期学习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在次年春学期ECO 105Y开始进入微观经济学,居然在这里引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熊彼特。我不知道Hare教授怎么衔接、怎么过渡,又怎么浓缩、剖析熊彼特独创的经济发展理论?一大帮子非经济学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掌握如此丰富庞杂的理论内容与实证方法?其中的难度想起都吓人,非一般教授能够“搞得定”。
熊彼特认为研究经济发展可以主要从生产力入手,并加以具体化为创新活动,即主要是由一批为了追求利润敢于冒风险的企业家实施的“新组合”即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熊彼特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了创新理论,但一直不被世人关注。虽然,作为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对当时哈佛学院的学生索洛等新一代经济学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引导了索洛等人在50年代开始从理论上探询经济增长源泉的问题。在《深邃的思想家》一文中,索洛回忆道:“我在熊彼特生命的最后五年,从1945年到他66岁死去的1950年才认识他的。说我认识他,实际上有点夸大。先后作为哈佛经济系的回校本科生和博士生,我上过他的高级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史的课程” 。“那时熊彼特代表当代知识的水准和活力。这点永为人称道”。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硅谷的崛起与日本和几个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的崛起,当凯恩斯经济学无法解释在没有政府或者主要不是政府宏观干预下,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这时人们才将探询经济发展的目光投回到熊彼特,重新提及创新与企业家。一些经济学家们把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重点,从有效需求方面重新转向合理供给方面,从崇奉凯恩斯主义转向吸收与发展熊彼特的经济思想,他们不但提出了“熊彼特革命”的概念,甚至预言了“熊彼特时代”将会到来。
创新理论是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中初创,而后在《经济周期:资本主义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1939年英文版)中系统完成,并通过生前最后一部力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1942年英文版)、《经济分析史》(遗作,1954年英文版)等作为一种文化进程在资本主义整体背景上发挥极致的一种学说。
创新活动就是企业家在追逐利润的动机驱使下,将经济世界中“潜在”的利润转变成“现实”的赢利。这部分利润就是企业家冒险从事创新活动的报酬。正是因为这部分利润的获得,在微观上使得企业家成为社会中令人敬仰的“精英”,在宏观上使得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起来。最为深刻的是,熊彼特把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竞争机制升华为创新机制,从而使人们更为准确地把握现代经济发展的脉搏。
熊彼特将自由竞争升华为创新机制的思想,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多次经济危机,在主要不是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却引发的是更高浪潮的经济增长,这就是创新活动的功绩作用。“先知”的熊彼特,真是生不逢时。假如多活20年决不会出现当年在哈佛大学“受气”执意要“跳槽”的困境,至少肯定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通过对熊彼特思想与阅历的研究,我们似乎可以提出衡量经济学家是否优秀的两类评价指标。
第一类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可以有三个判决性指标:经济理论的原始创新,经济历史的深刻综合,经济统计的全面分析。通过对经济的纵向(经济历史)与横向(经济统计)的把握,提炼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经济理论),才能成为历史感与现实感都兼具的科学理论,方可有旺盛、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类是从生活阅历的角度,可以有三个判决性指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教授学者,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政府官员,主要从事微观经济活动的企业经营者。熊彼特则兼具大学教授、财政部长、私人银行家多重身份并有多年的履历,超越了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局限性。
对比一下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那些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他们在国际组织中的任职经历,对于他们具有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是不是很有关系?当代中国经济学家为什么是“理论的贫困”,没有原创的学术见解,没有扎实的数据功夫,没有深邃的历史眼光,缺乏直接从事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与微观实践或许是一个先天性的“基因缺陷”!强调亲身体验,强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对于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是至关重要的。
ECO 105Y第15次课的第三部分要求研读的《经济增长的源泉》,特别是该书第二章,也就是纳尔森最初发表在 《政策研究》(1990年,第193—214页)那篇著名长篇学术论文,该文比较好地揭示了熊彼特后继者们的对创新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熊彼特当年根据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现状,到处是洛克菲勒、杜邦、卡内基的“丰功伟绩”,强调大企业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也就是ECO 105Y第15次课的主题:寡头垄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计算机、激光、集成电路、生物工程等划时代的创新活动极大地推动世界经济的高速、持续地发展,尤其是硅谷与日本等成功案例,使得学者、政府与企业开始极大地重视R&D活动,并将实验室的R&D置于企业发展的主导位置。由此,引发了与鼓励创新有关的政府提供的各种R&D资助项目、大学实验室的建立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在基础科学进步的基础上成功地发展起来的新的应用学科和工程学科,直接面向与促进经济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的一项主要任务。
R&D活动需要一个更长期的发展方向,需要适当超前于现行的生产体系。某些赚钱的大公司也开始对实验室给予资助,这就是现代实验室体制。对于一个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深入地理解这一体制,可以清楚地知道,学好基础科学理论也是会有很大的“钱途”的,并非一定要去学习什么“生意经”才能“发财致富”。
实验室也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既是研究科学规律的殿堂,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如果正好处于新技术孕育降生之际,而当时在任何产业里又几乎都没有这方面恰当的专门知识,那么独立的或附属于大学的实验室可能会成为相关技术的发源地。当前新的生物技术所处的情况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一些大企业家们清楚地认识到,鼓励本公司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成为相关领域中的杰出人才,是增强公司实力保持领先优势的一项重要投资。
ECO 105Y第15次课,被Hare教授引导到了正确认识上大学学习理工科的目的上来了,远胜于枯燥乏味、使人不知所云的“入学教育”。真的是十分令人感慨!
多伦多大学作为加拿大最受欢迎的大学之一,在全球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多伦多大学的经济学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优秀的,它提供了一流的本科生课程。本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解和技能,同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创新。该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探索经济学领域的内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