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金蒂合作的华人博士后

已有 2655 次阅读 2023-2-12 07:55 |个人分类:博士后研究|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金蒂合作的华人博士后

 

很早就知道“Apprentice To Genius: The Making of a Scientific Dynasty”这本书,它是描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药理学家,如何一代代地传承研究风格,获得了一个个开创性的重大发现,并获得了一项项重大奖项,很多文献中引用它。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通过同一条师承链上五位科学家的故事,分别是詹姆斯·香农,伯纳德·布罗迪,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所罗门·斯奈德和坎达丝·珀特。他们是美国科学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他们通过半个多世纪来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内(生理学、药理学、神经学)的突破性贡献,每一代都取得了重大且开创性的发现(抗疟新药、微粒体酶、阿片受体的成瘾机制等)其中三人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一人获得诺贝尔奖,从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师承关系在培养科学顶尖人才方面具有强大作用“一种特别的东西、关键性的东西,在若干代科学家之间,代代相传”。

我也结合阅读《师从天才》,研究我儿子在博士与博士后阶段的师承关系,写出了金蒂师门研究系列(5篇)与雷普师们研究系列(3篇),本篇是金蒂师门研究系列的第四篇。

2020年9月,金蒂实验室更新了实验室的网站。自从2014年,金蒂实验室移师哈佛医学院,实验室网站仅仅只有研究内容介绍而无其他信息。该实验室主要使用分子遗传学,解剖学,生理学,行为学和系统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方法来理解构成触觉基础的哺乳动物体感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回路;还寻求定义疾病状态下的交感系统发展机制和体感电路功能障碍。现在好了,更新过的网页透露很多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可以供我们对金蒂师门做一点实证的分析研究。

在实验室成员名单中列出了曾经的成员,有三部分,一是博士后(18人),二是博士(25人),三是技术员(9人)。

在18名博士后中,已有教授五人,分别在伦敦大学学院、麦吉尔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任教;副教授四人,分别在印度科学研究所、罗格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神户大学任教;助理教授五人, 分别在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罗格斯大学、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任教。其余四人,分别在强生、沃尔伦研究所、昆廷教育有限责任公司、轴突公司任职。这些博士后,分布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主要是担任美国大学的教职。

在18名博士后中,华人有四人,占 22%,他们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顾成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罗文琴、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郑英浩、昆廷教育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蒋庆光。其中顾成华、罗文琴、蒋庆光三人是在中国大陆接受的本科教育,郑英浩一人是在中国台湾完成的本科教育。

1.顾成华: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授

顾成华(Chenghua Gu)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1994年),博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医学院(1999年),1999-2005年在金蒂实验室做博士后,在2002年至2005年共发表论文四篇,其中第一作者三篇,一篇《科学》(Gu C, Yoshida Y, Livet J, Reimert DV, Mann F, Merte J, Henderson CE, Jessell TM, Kolodkin AL, Ginty DD.Semaphorin 3E and plexin-D1 control vascular pattern independentlyofneuropilins.Science.2005Jan14;307(5707):265-8.),一篇《发育细胞》(Gu C, Rodriguez ER, Reimert DV, Shu T, Fritzsch B, Richards LJ, Kolodkin AL, Ginty DD.Neuropilin-1 conveys semaphorin and VEGF signaling during neural and cardiovascular development.Dev Cell. 2003 Jul;5(1):45-57),一篇《生物化学》(Gu C, Limberg BJ, Whitaker GB, Perman B, Leahy DJ, Rosenbaum JS, Ginty DD, Kolodkin AL.Characterization of neuropilin-1 structural features that confer binding to semaphorin 3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J Biol Chem. 2002 May 17;277(20):18069-76.);第二作者一篇,《基因与发育》(2004,2/11),第四作者一篇,《神经元》(2005,4/10)。2006年1月,顾成华拿到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系助理教授的教职。

在金蒂合作的华人博士后中,顾成华无疑是最优秀的。以我的资质与学识是无法对她的学术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判断,但我主要依据科学共同体曾经做出的评价得出的结论,大体上应该是可行的与可信的。

(1)仅仅凭借博士后的成绩(一作的《科学》论文),在助理教授初期(2006-2008年),顾成华没有发表任何一篇论文,依然获得了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颁发的2008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arch Fellowship Award)。

(2)2014年1月,顾成华用八年时间升任副教授。同年,顾成华获得了美国国家卫生总署为鼓励创新科研而设立的NIH基金先锋奖(NIH Pioneer Award)。

(3)2016年,顾成华获得了首届HHMI早期学者奖(Faculty Scholars)。杰出的科学家根据其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独立研究计划的结果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对1,400多名申请人进行了评估,并对其潜在的重大研究生产力和独创性进行了评估。卒后确定首届84名获奖者。

(4)2017年10年,顾成华突破了哈佛大学“非升即走” 十年制终身轨的年限,经过约12年的努力,以1篇《自然》、3篇《神经元》和3篇Elife终于拿下终身教职(教授)。

(5)2022年,顾成华当选为AAAS院士。

由于我在《兽医专业本科毕业的脑科学家》一文中对顾成华有较为详细的研究,此处不在赘述。

2. 罗文琴: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副教授

罗文琴(Wenqin Luo)本科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1996年),获得MD学位(在中国是医学学士学位);硕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99年),博士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 (2005年)。在金蒂实验室做博士后(2005-2011年),发表论文三篇,第一作者二篇,都是《神经元》(Luo W, Wickramasinghe SR, Savitt JM, Griffin JW, Dawson TM, Ginty DD.A hierarchical NGF signaling cascade controls Ret-dependent and Ret-independent events during development of nonpeptidergic DRG neurons.Neuron. 2007 Jun 7;54(5):739-54)(Luo W, Enomoto H, Rice FL, Milbrandt J, Ginty DD.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rapidly adapting mechanoreceptor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dependence on ret signaling.Neuron. 2009 Dec 24;64(6):841-56.);第八作者一篇,《细胞》(2011,8/11)。罗文琴在博士后期间,两篇一作《神经元》,而没有一作CNS论文,其职业生涯起步明显比顾成华低。2011年3月,罗文琴拿下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罗文琴在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一年后,就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一篇《神经元》(L. Cui, Xue-Rong Miao,  Wenqin Luo。Identification of Early RET+ Deep Dorsal Spinal Cord Interneurons in Gating Pain .Neuron    21 September 2016   41-46),一篇《神经科学》(Jingwen Niu, L. Ding, +9 authors Wenqin Luo.Modality-Based Organization of Ascending Somatosensory Axons in the Direct Dorsal Column Pathwa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6 November 2013   81-88),一篇《分子疼痛》(M. Fleming, Daniel Ramos, S. Han, Jianyuan Zhao, Y. Son, Wenqin Luo.The majority of dorsal spinal cord 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is synthesized locally whereas neuromedin B is highly expressed in pain- and itch-sensing somatosensory neurons. Molecular Pain    1 January 2012 100-109)拿下副教授与终身教职。

2022年1月罗文琴团队在《神经元》上发表论文,揭示了背根神经节的MrgprA3阳性神经元通过谷氨酸受体将痒觉信息传递给延髓背角中间神经元调控痒觉行为,而NMB/NMB受体信号更加强化上述过程。研究人员发现MrgprA3阳性感觉神经元来源的神经递质可传递痒觉信息。通过光激活DRG区域MrgprA3阳性神经元能够引起小鼠抓挠的动作。原位杂交实验发现DRG区域MrgprA3阳性神经元富集表达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Vglut2)和神经介素 B。电生理实验进一步发现光激活DRG区域MrgprA3阳性神经元投射到DH区纤维诱导出兴奋性突触电流,这种电流能够被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阻断。这就表明MrgprA3阳性神经元通过释放谷氨酸与DH神经元进行交流。特异性敲除MrgprA3阳性神经元的NMB后仅能降低氯喹引起的瘙痒行为,而在通过药理学方法敲除DH区神经元上的NMB受体后,能够降低氯喹和组胺引起的瘙痒行为。这就表明NMB/NMB受体信号参与瘙痒行为的调控。

罗文琴以现在的成绩,要升正教授还需要出高质量的成果,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3. 郑英浩: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郑英浩(Cheng-Ying Ho)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2008年),曾在翰霍普金斯医院解剖病理学住院医师(2011年)。在博士后(2012-2014年)期间,发表共同作一篇 ,《细胞》(Rutlin M, Ho CY, Abraira VE, Cassidy C, Woodbury CJ, Ginty DD.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Direction Selectivity of Aδ-LTMRs. Cell.2014 Dec 18;159(7):1640-51.)。2014年拿下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助理教授。若干年后,还与博士后导师合作发表学术综述一篇,第五作者《美国科学院院报》(2009,5/6)。

现在都是医学院的副教授,罗文琴与郑英浩分别是大陆与台湾的五年制医学院本科毕业,也都可以称为MD(医学博士)。但罗文琴主要偏重于基础医学研究,而郑英浩偏重于研究感觉神经科学和感觉神经病,兼及临床医学工作。她在《神经病学年鉴》和《神经病学杂志》《新英格兰神经病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合作论文(非通讯作者)。她获得了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INDS)的指导临床科学家研究职业发展奖(K08)、帕萨诺基金会的医生科学家奖和美国临床研究学会(ASCI)的青年医生科学家奖。

2022年4月18日, 郑英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刊登论文,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发现:新冠后遗症中,其中一项嗅觉丧失症状,竟然不是因为病毒,但跟新冠病毒也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感染做出反应时,丧失嗅觉很可能是炎症的附带后果,而不是病毒直接作用。因此有可能使用抗炎药作为与新冠相关的嗅觉丧失的可能治疗方法。后遗症致因是炎症还是病毒,差别及影响很大。如果是炎症,说明它能治,抗炎药就是大家能找到的解决办法之一。吃新冠治疗药物?不太行,目前研发出来的新冠药物,不管辉瑞或者国产都主要是治新冠,即确诊期间使用的。至于痊愈后的康复者,有后遗症,却还没有官方首肯有用、可用的治疗方案。新冠患者嗅球中的轴突量要少得多,且血管损伤程度更严重。但多数新冠患者中的嗅球,没有检测到新冠病毒颗粒。这个发现让研究人员震惊。按照先前的研究,一般人以为没嗅觉的罪魁祸首是新冠病毒碎片残存于鼻腔中。所以这一研究,也算是给人一种新的希望。

4. 蒋庆光

蒋庆光(​Qingguang Jiang )学士(1999年)、硕士(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2001 - 2008 年),博士后在金蒂实验室做博士后(2008  - 2014 年 )。他在博士后期间(六年),没有发表任何一篇论文,包括合作论文都没有,不止其中是什么原因,似乎不可思议。

蒋庆光结束博士后训练,2015年曾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过研究科学家。可以查到,蒋庆光的论文2008年几篇,那都是博士毕业前做的工作。之后再也没有论文,应该是远离学术界了!

金蒂合作的华人博士后,主要因其在此期间(五六年内)训练获得的成绩大小,开始了差异明显的学术道路与生活轨迹。CNS论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判定指标。尽管他们在博士期间,并没有CNS论文,通过博士后的努力,顾成华的《科学》一作,郑英浩的《细胞》共同一作,不仅使他们获得很好学校医学院的教职,而且获得了美国资助青年科学家的奖项。罗文琴则是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神经元》上徘徊,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可惜,南京大学毕业的蒋庆光原本一直比较顺利,可是博士后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好另择它途,改弦更张,或许是另一番人生道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375843.html

上一篇:《科学》杂志大奖得主------奥瑞菲斯
下一篇:科学界的“武林秘籍”
收藏 IP: 114.222.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