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我在复旦参加研讨班

已有 747 次阅读 2024-8-27 09:56 |个人分类:回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在复旦参加研讨班

          叶明

 

1997年暑假我在加紧备课,考虑到1999年春学期,学校要开设《战略管理》课程,我被指定担任主讲教师。我没有教过管理学课程,更没有学过管理学课程。1996年,我们学校申报工商管理(MBA)学科授权点,师资队伍除了管理学院的教师,还有人文学院(我在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其中,我申请了承担讲授《研究与发展管理》课程。因为我在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以来,主要致力于科技政策研究,重点在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发展管理与政策,出版了两本专著,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这样,在研究与发展管理领域有一定的积累,不仅是学术理论上,而且在实证案例上,都下过较多的功夫。我当时,完全不知道“研发管理”不仅不在MBA核心课程之列,就是选修课程,仅是极少的几所院校开设。因为当时MBA在引进中国时,因为“研发管理”的急迫性并不显著,所以就没有列入推荐课程,不像现在工商企业的“研发管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直到1997年,当学校的MBA授权试办被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批下来后,学校把我放在《战略管理》主讲教师的A角。可是,我并不知道《战略管理》课程如何讲授,准备在暑假期间恶补一下。我读了大量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感觉都不合适,也理解不了。刚放假,就得到一个消息,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复旦大学举办一个《战略管理》授课教师的研讨班,以统一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教学方法。我立即申请参加了这个研讨班。

一、基本情况

7月下旬,我冒着酷暑,来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1977年高考,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复旦大学物理系,希望能够跟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谢希德教授学习半导体物理,因考分没有达到标准,成为我“心中永运的痛”。现在,终于有机会来复旦学习了,尽管只有一周的时间,还是可以说圆我的“复旦梦”。

WechatIMG169.jpg

        复旦大学校门

1997年7月21---25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发展中心举办了全国MBA《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研讨班,来自全国已经授权试办MBA的49所院校担任《战略管理》课程的46位教师参加了教学研讨班。复旦大学在1917年创设商科,已有百年商科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复旦的深厚积淀,管理学院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32年5月---),曾是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1952年的毕业生。

此次教学研讨班是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MBA八门核心课程的最后一门教学研讨班,具体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承办、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王方华副教授负责联络、协调、安排教学研讨活动。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郑绍濂(国内最早以定量方法来研究经济和管理问题的学者之一)教授在出访澳大利亚归来后出席了教学研究班闭幕式,并做了总结讲话。

除天津大学(第一批)、暨南大学(第二批)、杭州大学(第三批)三所学校缺席之外,其余学校均派一位教师出席此次研讨会。46位教师平均年龄39.8岁,最大的61岁,最小的26岁;从助教到博士导师各层次教师都有,其中,教授18人(我是教授),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我没有博士学位)的8人。比较有名气的是参与制定《战略管理》教学大纲的南开大学的王迎军副教授与参与MBA联考《管理学》命题的浙江大学的项保华教授。南京有三位老师参加,除我之外,还有南京大学的陈传明教授与南京理工大学的俞安平副教授。

本研讨班安排活动有三项:一是以讲课为主,3小时*7次;二是以讨论为辅,2小时4次;三是兼及参观,2小时*3次。所有活动均围绕着《战略管理》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有什么用?”等问题展开,并将讲课、讨论、参观三者构成各有侧重又有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针对我国《战略管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特邀请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暨研究所教授汤明哲博士主讲《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海外高校如何组织MBA教学的动态趋势等。

      WechatIMG170.jpg

         台湾大学财务副校长汤明哲(2007年8月至2014年5月)

主讲教师汤明哲教授,湖北武汉人,1953年出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1975年6月),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管理学博士(1985年9月),专攻战略管理。于1991年8月至1995年8月任教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工商管理学系副教授,获终身教职(Tenure),并两度获选为伊利诺大学最佳教师(Excellent Teacher);1994年1月至1995年1月受聘于香港科技大学客座副教授,并担任商学院中国培训部主任;于1995年担任王永庆先生创立的长庚大学工业管理系教授,主任;1996年8月起任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 1997年8月起担任台大管理学院EMBA第一任执行长﹐1998年3月任台大进修推广部主任。

汤明哲教授的研究专长为(1)产业分析,尤见长于竞争之科技创新(2)进入国际市场之策略(3)科技与策略之互动(4)高阶管理团队。汤明哲教授发表的论文,见于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ournal of Management,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以及其它国际知名期刊。近年来汤明哲教授在战略管理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国际市场进入:产品战略(1990年),美国大型航空公司没落之研究(1992年),战略群概念:理论结构与分析工具(1992年)、持续技术变革条件下的竞争(1992年),基于控制准则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1994年),美国钢铁业进入与退出的动力(1995年)等,主要都是在战略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汤教授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尽管才40多岁),可能是多年在美国求学苦读的硕果。汤教授在MIT 苦读战略管理博士学位6年,后在美国高校研究和讲授《战略管理》(含博士半、硕士班、以及MBA、EMBA各个层次)10年,是美国MBA教育中近20年来获得战略管理方面博士学位,又讲授《战略管理》不超过10位教师中的一位较优秀的专家学者。1994-1997年在香港、台湾、武汉、上海等地的教学、访问,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学术理论与经验体验等诸方面的支持,使与会者收获颇多。

汤教授讲课的语速极快,说明头脑反应速度快,教学内容娴熟,知识面广,听者收获极大。像他这样阐释透彻、循循善诱的讲课,80年初期,我在南京大学“文革楼”,听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JHU)钱致榕教授的讲座也是这样振聋发聩,听课时我紧张到微微出汗,十分过瘾,课后还需要慢慢体会。他们两都是台湾出生,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接受的博士教育,并在美国任教。我现在回忆起来钱教授讲课的场景,还栩栩如生,浮现在眼前。现在听汤教授的讲课,我更是汗流浃背,尽管不大的一间教室,46人挤在一起听课,只有一个空调柜机,我们还是在课间歇息时不断地找饮水机喝水。

        二、教学内容

汤教授首先从工商管理的共同的关键环节入手,归纳出“产、销、人、发、财”,也就是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那么,自然而然引出了将它们整合起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的课程---战略管理。然后,从词源、语义、概念等角度,阐明“战略”一词的含义,指挥与控制全局的科学与艺术,即理性与非理性的两个方面,《战略管理》课程主要由教师通过教材与课程传授理性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而非理性方面则有案例分析让学员们通过阅读与讨论自己去体会。

汤教授阐述了一个很好的课程说明,MBA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特点与功能:

将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三类课程进行整合与集成,从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系统的课程。它必须以前三类课程为基础前提,同时又必须相互协调以一条红线贯通,具有特殊扩展、升华与务实的核心课程。

因此,《战略管理》的教学任务:着重于高层次、统领全局、指挥各管理职能部门(相应课程)的综合课程——总经理的基础课;着眼于战略思维训练过程、开发战略管理的专业课程——咨询师的专业课;着眼于“宏观在胸、微观在握”、使各具体工作协调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扩展课程——中低级管理者的选修课

《战略管理》的教学内容,这是汤明哲教授讲课的基本部分,主要包括:战略规划的概念,台塑管理,竞争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垂直整合战略,技术战略,省略了原计划所列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与企业战略性咨讯体系等内容,其中穿插相当多的实例说明和策略举要,以及几种常见的分析工具(如BCG、SCP,SWOP等)的使用条件与优劣评估。

汤教授提供的《战略管理》课程框架,既不同于我国MBA教学大纲,也不同于国外一般教科书的体系,许多教师主要有二点非议:一是缺乏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二是不便于实际教学。但是,我认为:这是思维方式与背景环境造成的差异。后来,汤教授以光华教育基金会与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名义赠送个每位老师一本《战略经济学》,该书是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战略与管理学系的贝赞可、德雷诺夫、尚利三位具有扎实的应用经济学研究背景和丰富的战略管理教学经验的教授精心撰写。该书是90年代中后期全美流行的企业战略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内容新颖全面,学理严谨,实例丰富,可读性强。参会教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与管理系武亚军讲师(厉以宁的博士),精心校译了该书,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WechatIMG108.jpg

   贝赞可等著《战略经济学》(1996年)

 

比较有意思的是,该书封面用了莫奈的《草垛》。它是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奠基人奥斯卡-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最出名的经典油画之一。《草垛》系列从不同角度、不同构图、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使单调的干草堆有了绚丽的色彩,让平凡无奇的景象也成为了艺术。这是对战略管理的功能作用与灵活机动等特征做了最好的诠释。

这时,我才了解到汤教授的教学逻辑是依据《战略经济学》提供的“企业的边界---市场与竞争分析----战略定位及其动态----内部组织”的线索来展开的。

《战略管理》的教学方法,这是最引起听课教师感兴趣的内容,汤教授分别介绍了美国博士班、硕士班、MBA班不同程次的《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与不同教法,案例教学的设计、准备、组织、引导、提问、讨论、归纳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应付,并具体演示了六个案例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哈佛商学院已经公开的吉列感应刮胡刀(Gillette’s Sensor ),汤教授还播放了当年吉列感应刮胡刀上市时设计的六种文字的广告宣传片,使我们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对新产品进入不同国家采取的策略,给与会者很大的震动,极大地开拓了眼界。

运用相关理论点评案例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汤教授粗线条式的勾勒出《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业经济学,博弈论,组织行为学,金融理论与现实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预期理论与行为决策,委托-代理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汤教授也试图种种介绍这些理论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不少教师认为理论不必讲,现实教学要求更加注重实务。但我认为,汤教授的意图是教师必须具备这些理论,并以此解释、评说实务,就可以站得高、看得深,否则就只能做厂长、经理们的“尾巴”。

汤教授附带介绍了美国管理教育的趋势,主要包括:(1)美国MAN教育--- MBA学位的设计:最后的学位,管理学院的附加价值:MBA的两个基本假设:管理智慧可以被传授;管理智慧不可以传授,只能通过案例学习体会。由两个假设而形成的两大阵营,MIT传统—强调数据分析与逻辑推导,哈佛传统---强调案例学习与讨论、体会。近年来这两种传统开始修正自己的方向,在坚持自身专长和特色的基础上,从对方身上吸取自己所缺乏的东西。(2)《战略管理》教学当前趋势---更整合性课程;国际化;技术创新;信息化(3)美国的教师制度—-大学的功能;教师的任期与评估;教师的培养与淘汰;MBA教师的遴选与评估。

          三、研讨内容

如何讨论案例,汤教授做了演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形式与精神—-SWFOO公司是否要进入服务业。这是一个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后决策是否要进入新领域的个案,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着都能给出一般收益、成本和进入策略的大致分析,汤教授一步一步引导教师们,注意到报复或进入阻绝的可能性及方式,思考如果修改其中有关参数,则进入或报复情况会增氧变化。本次讨论在汤教授的指点下,初步体会到个案教学的不确定性与丰富性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优越性。

如何讲授《战略管理》,各院校目前的《战略管理》教学基本上没有达到MBA教育的要求,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演绎式,即从一般原理出发讲授,类似管理学,50岁以上的教师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完全没有体现出《战略管理》课程的独特性质,沦为管理学的附庸;二是归纳式,即分别介绍市场战略、财务战略、生产战略、人才战略等,变成MBA中其他课程的一个提要,大多数教本科生、大专生《企业经营战略》的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在听课学生升格后教学内容没有升格;三是解读式,即选用国外的经典著作(如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串起来讲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的教师大多数35岁左右的博士或40岁左右的教授。南京大学的陈传明哲就是通过解读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来讲授《战略管理》课程。大家都对这几种教学模式不满意,觉得不应该如此。

各院校普遍认为,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反映了90年代我国对这一领域研究成果,许多内容仍有可取的价值,但它基本上是本科生、研究生《企业经营战略》课程的概括,而没有达到MBA《战略管理》课程要求,即核心课程、整合性课程的要求,参加起草的南开大学王迎军副教授,介绍了当时制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看法。此次汤教授提供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教师仍有不同看法,但仍然对大家颇有启发意义。

我个人的看法是,演绎式教学模式过于原则空泛,其任务已由管理学完成;归纳式教学模式过于局部具体,其任务已由市场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完成,两个都不具有使《战略管理》独立存在的意义,更无法提升MBA教育的附加价值。至于解读式教学模式,适合于少数在读硕士、博士的专业课教学。由于MBA教育、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的理论修养不大相同,加上师生双方都缺乏实际感受与认同,都有生搬硬套之嫌。

  根据我的文献收集和意见征询,结合汤教授的教学,我赞同大纲所提出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一种战略思维,并开发战略管理的能力”的观点,认为《战略管理》应是MBA课程中具有提炼、升华意义的课程,着眼于高层、统领全局、整合各部门战略的作用,着眼于战略思维训练过程。因此,《战略管理》的教学框架,应以战略选择、决策与评估、实施为基本内容,构成课程教学框架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以国外优秀的相关教材为骨架,二是以教师自己的理论研究或者个案研究为血肉,两个结合起来形成两类互补的教学大纲,一类侧重战略管理“应该怎么做?”的教学方案,主要供缺乏企业高层管理经验的MBA学员用;另一类是侧重战略管理“这样做为什么或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方案,主要供具有高层企业管理经验的EMBA学员用。这两个教学方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既可以分开单独使用,又可根据教学对象做调整、补充、适当整合使用。我的意见得到了几所院校教师一定程度的认同。

应该如何讲授《战略管理》的具体教学方法。比较集中的问题由如下四个:

(1).案例教学---要不要案例教学的问题不存在,存在的问题是案例内容的选择(中国的、外国的、历史上的、现实中的),案例规模大小(20-3页纸,还是2-3页纸),案例讨论形式(分小组然后集中汇报,还是每个人都撰写案例分析简要报告)等问题,教师如何掌握分寸。汤教授介绍了哈佛商学院是如何组织案例编写以及如何组织学生阅读与讨论案例,强调如何从大量文字的案例中“沙里淘金”。

(2).模拟教学----要不要进行《战略管理》的计算机模拟,其目的是什么(激发学员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由身临其境的实感),其效果如何(简化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思维的训练强度),其教学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在什么层次上使用较好。现实问题是《战略管理》模拟程序需要专业公司与专业教师联合共同开发,一般学校难以做到。

(3).理论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要案例的理论介绍与点评,主要是MBA前面课程中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博弈理论、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他们又是战略管理的理论依据,要不要讲,讲多少合适以及如何讲,具有不同的看法,其收效差异很大。依据“观察渗透理论”的科学哲学基本原理,我认为理论点评是MBA教师的存在理由与特殊功能。

(4)相互交流—-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员不同知识背景以及现任知名企业家到校讲座,三种类型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汤教授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强制不同背景的学生组成研讨小组,或者案例研究小组。因为现实中,总是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工作。

四、参观活动

本次研讨班组织的参观内容,恰好是MBA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和案例研究的实际样板,可见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李达三楼。在这幢楼里,具备了MBA教学与讨论所需的基础设施(上课的圆形教室与讨论的小教室),教学所需的国际文献光盘和图书资料等,如何组织国际合作培养MBA,如何争取国际财团、企业的捐赠,等等。

(2)上海贝尔公司。上海贝尔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现代通信产业的支柱企业之一。1995--1996年连续两年在全国500家最大外商投资企业中名列前十位。现在上海贝尔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程控交换设备制造平台,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在数字程控交换系统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WechatIMG171.jpg

          上海贝尔公司

上海贝尔公司这是我国最大的、效益最好的合资企业之一,它的合资对象不是国际最优秀、最先进的企业,与闻名世界诞生多项诺贝尔奖的贝尔实验室毫无关系,只是比利时的一家小的通讯公司。由于巴统条约(它的正式名称是“多边出口管理统筹管理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简称CoCom)因为其总部设在巴黎因而被中国人称为“巴统”)的限制,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国家禁运能够运用到军事方面的设备和技术当时邮电部与比利时贝尔公司利用“巴统条约”在1994年宣告解散的不久,勇敢地在上海创办合资企业,成为中国合资战略最成功的一家。它的选择时机、对象选择以及以后多方续签合同,正在为比利时贝尔公司成为国际化大公司发挥着关键作用。

WechatIMG172.jpg

          上海东方明珠

 

(3)东方明珠。它是基本建设重大项目采用特殊筹资方式以及兼及建成观光景点、标志性景观,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很好的成功的战略决策。它其实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其政府的战略决策该如何管理?汤浇在参观时提醒教师们注意,非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异同,以及公共事业机构战略管理的特殊性,弥补讲课时间与教学要求的限制,了解战略管理原理的普适性。

 

短短五天的研讨,不仅使我迅速“进入”工商管理学科,构成之后20年的MBA教学的认知原点。它不仅是我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现实的工商活动,了解社会经济的底层逻辑,同时也为我支撑儿子海外留学提供了资金保障;虽然不是我的主业,但是我额外收入现金流的主要渠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448367.html

上一篇:王淦昌为什么三次与诺奖擦肩而过?
下一篇:百岁老人杨苡的“遗恨”
收藏 IP: 121.237.5.*| 热度|

2 郑永军 叶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6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