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金蒂实验室毕业的华人博士究竟去了哪里?

已有 8231 次阅读 2020-10-27 10:42 |个人分类:博士培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金蒂实验室毕业的华人博士究竟去了哪里?

 

上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刊登的《王晓东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博士毕业下一步怎么走?》中指出,“拿到博士学位只是一个起点,是一个让人困惑的起点。”同时“又一次走到了人生道路的分岔口:下面该怎么走?”

读了王晓东写给儿子的信,引起我对华人博士出路问题的思索。现在,我们以金蒂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做一点较为详细的实证探究。

大卫金蒂David D. Ginty)现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讲座教授(2013- ),曾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助理教授(1995-1999)、副教授(1999-2004)、教授(2004-2013),同时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2004)、研究员(2004---),2015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士院士。在金蒂任助理教授以后,与他一同成长还有43名博士后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

在金蒂实验室更新的网页中,已经毕业的博士25人,其中华人博士10人,占40%。除一人是硕士研究生之外,其余九人都是大学四年制的本科毕业生:北京大学(5人)(其中一人是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3人)的生物学专业,还一位是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一位是多伦多大学分子遗传学专业。王晓东在信里肯定:“不管博士读的多辛苦,拿到了学位就算是拿到了打不碎的饭碗。饭碗大小各人不同,但质地是保证的。”

金蒂实验室毕业的十位华人博士的出路简述如下:

钱校忠(Xiaozhong Qian现为第一三共转化科学公司(Translational Sciences at Daiichi Sankyo, Inc.)高级主管(Senior Director),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9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1995年)。在读博期间(1995-2001年),钱校忠发表论文两篇,均为第一作者,一篇《神经元》(1998,1/4),一篇《分子与细胞生物学》(2001,1/2)(注:主要依据金蒂实验室网站中“出版物”栏目中的记载,下同)。博士毕业后,投身生物制药行业,先是再生元制药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2000-2002),以后先后在库华根公司(CuraGen Corporation)(2002-2008)、森林实验室(Forest Laboratories)(2008-2015)、新基医药公司(Celgene Corporation)(2015-?)工作。

叶海虹(Haihong Ye),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教授(2012--),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98年)。在读博期间(1998-2004),叶海虹发表论文四篇,第一作者一篇,《神经元》(2003,1/4); 第二作者二篇,《神经元》(2000,2/3)(2005年,2/8)(注:凡是以金帝为通讯作者,即使超出该博士的读博期间,依然算是博士期间的成果,因为仅仅是发表滞后的原因,以下类同); 第六作者一篇,《细胞》(2004,6/7)。博士毕业后,叶海虹去了新加坡国立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4-2007),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8-2012)。

陈溪(Xi Chen)现为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助理教授,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1年)。在读期间(2001-2007),陈溪发表论文两篇,第一作者一篇,《神经元》(2005,1/10);第二作者两篇,《神经元》(2006,2/3) 《神经科学杂志》(2008 ,2/9)(注:此文通讯作者不是金蒂,金蒂是第九作者)。博士毕业后,陈溪去了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MD)。

郭霆(Ting Guo)现为超弦资本(Superstring Capital)董事(Managing Partner),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5年)。在读博期间(2005-2011年),郭霆发表论文两篇,第一作者一篇,《自然—神经科学》(2011,1/6); 第二作者一篇,(2009,2/7).博士毕业后,郭霆去了麦肯锡咨询公司(上海分部,纽约分部)工作,2014年以后在纽约对冲基金工作。

刘音(Yin Liu)现为斯坦福大学Mark A Krasnow教授实验室(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博士后,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6年)。在读博期间(2006-2013年),刘音发表论文一篇,第一作者,《科学》(2012,1/8);在博士后期间,仍以金帝为通讯作者,刘音署名单位为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发表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科学》(2020,3/19);与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生理系的博士后白凌合作,发表第五作者一篇,《细胞》(2019.5/14)。.

黎莉诗(Lishi Li)现为麦肯锡咨询公司初级助理(Junior Associate),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7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07-2013年),黎莉诗发表论文两篇,均为第一作者,一篇《细胞》(2001,1/11),一篇eLife (2014,1/2)。在完成博士论文后,黎莉诗还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做过13个月的实习生(Intern Analyst),2013年4 月去了洛克菲勒大学Elaine Fuch教授实验室(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发表第二作者论文两篇,《自然-医学》(2014,2/3),《细胞》(2014,2/3)。2015年考入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

黄斯奕(Siyi Huang)现为细胞治疗学公司(Cygnal Therapeutics)科学家,本科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2008年)。在读博期间(2008-2015年),黄斯奕发表论文两篇,第一作者一篇,eLife(2015年,1/5);第三作者一篇,《科学》(2012,3/8)。博士毕业后,去了初创的生物技术公司。

白凌Ling Bai)现为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生理系Zachary A Knight副教授实验室(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博士后,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9年)。在读博期间(2009-2016年),白凌发表论文六篇,共同第一作者一篇,《细胞》(2015年,1/9); 第二作者一篇,《科学》(2014,2/3); 第三作者两篇,《神经元》(2017,4/6)(注:此文通讯作者不是金蒂,金蒂是第五作者),《神经元》(2019,3/6);第五作者一篇 ,《细胞》(2014,5/7);第九作者一篇,《细胞》(2017,9/24)。在博士后的期间,白凌已有论文第一作者一篇《细胞》(2019.1/14);第七作者两篇,《自然》(2019,7/12),《神经元》(2020,7/17)

叶梦尘(Mengchen Ye) 现为伯克利加州大学Michael Rape教授实验室(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博士后,本科毕业于多伦多大学(2010年)。在读博期间(2010-2017),叶梦尘发表论文三篇,第一作者一篇,eLife(2018,1/3);第二作者一篇,《自然》(2019,2/8)(注,此文通讯作者不是金蒂,金蒂是第七作者);第七作者一篇,《细胞》(2019,7/14)。

郑洋(Yang Zheng)现为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0年)。在读博期间(2011-2018),郑洋发表论文一篇,第一作者,《神经元》(2019,1/6)。

综上归纳,从金蒂实验室毕业的华人博士的出路主要去做博士后,有六人,占60%,这条继续走学术道路是最直接的。其中,结束博士后训练,叶海虹回到中国做了医科大学教授,黎莉诗转入咨询行业;其余四人目前依然在接受博士后训练。王晓东认为:“和读博期间不同,博后实验室更重要一些。需要在领域里更有名气同时研究方向不能过气。”在做博士后的六人中,有四人的合作导师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群富有创造性的天才科学家,他们分布在洛克菲勒大学、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与伯克利加州大学----都是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重镇。他们都有不俗的学术表现,其中,黎莉诗的科研效率最高,博士后第一年就有《细胞》《自然-医学》第二作者论文;白凌的科研成果最丰,博士后四年内已有第一作者《细胞》一篇,第七作者《自然》《神经元》两篇;他们两位在金蒂实验室读博期间就有同样的显著特点。刘音继续与故友合作七年内才有共同第一作者《科学》一篇,第五作者《细胞》一篇,然而以自己的合作导师作为通讯作者尚无论文发表。叶梦尘博博士后已超过三年,做了很多工作,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数据,但尚无论文发表。我期待他有更好的成果出现。

王晓东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告诫博士后们:“实验室研究的领域偏窄而导师又太强势,出站后的博后如果继续在本领域工作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果“导师想问题积极细致,造成博后疲于奔命做实验,没机会想将来自己独立后和平时工作不同的课题。”这些情况十分值得重视。只要坚持,机遇才会垂青。“每一个失败的实验、错误的想法、孤独而又无助的思绪和看似琐碎的经历,都是在为你下一个科学突破做的心理准备。”

从金蒂实验室毕业的华人博士,没做博士后的,有一人继续读书,占10%,去哈佛医学院读临床医学(MD),然后也成为美国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其余三人直接工作,占30%,其中一人去了制药公司,以后一直辗转了几家制药公司,从科学家到管理人员;一人去了咨询公司,现在成为基金投资人,从科学咨询师到金融资本家;一人去了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开发基于神经外生物学(exoneural biology)和外围神经系统(PNS)的癌症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方法。这家初创公司由Flagship Pioneering孵化,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成立于2017年的新锐公司,由罗氏前高管Pearl Huang博士任首席执行官,目前有41名员工。

根据王晓东分析:“去工业界发展是一条不同的道路。除了很少几个例子,科学家去工业界是条单行道。而学术界的科学家去工业界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各个时期都可以去。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业界的工资高。减薪去学术界对多数人都可能有具体困难。另一个原因是在工业界的科学家由于公司研究课题讲究时效,很难在具体课题和领域深耕。工业界科研的时效性和学术界科研的探索性是有矛盾的。”“对于工业界,大公司和小公司也有不少区别。在大公司可以学的多但能做的少,小公司相反。能够自学是在小公司发挥作用的重要能力。”在大公司个人贡献尤其是科学贡献很难被认可。在小公司个人的科学贡献可能决定了这个公司的生死,会有目共睹,社交技能没有那么重要。

博士毕业的出路,主要靠自己选择。给自己一个机会做点伟大的事情,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255934.html

上一篇:与子书:珍惜你的青春年少
下一篇:从金蒂实验室走出来的华人博士后
收藏 IP: 49.77.1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