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美因茨大学Wolfram Ruf、Karl J. Lackner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蛋白C受体的脂质呈递将凝血与自身免疫联系起来。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21年3月1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介绍,抗磷脂抗体(aPL)短暂出现在传染病中,但可以持续存在于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或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红斑狼疮)有关。APS的临床表现包括静脉血栓形成和中风甚至到严重的微血管病变器官损害和妊娠并发症。
凝血和补体级联反应的激活对于aPL的致病作用及其在先天免疫、血管内皮和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促炎细胞信号传导至关重要。然而,aPL与带负电荷的脂质和血液蛋白的不同反应性阻碍了对aPL病原性信号核心机制的识别。
脂质反应性aPL使先天免疫细胞对Toll样受体7(TLR7)激动剂敏感,并上调凝血起始组织因子(TF)。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的TF依赖性信号转导涉及内皮蛋白C受体(EPCR,由PROCR编码),并且该信号转导复合物特异性地参与TLR4下游的干扰素(IFN)反应。
因为aPL是树突状细胞产生IFN-α的有效诱导剂,所以研究人员测试了EPCR有助于APS病理和aPL自身免疫进展的假说。
研究人员发现,由CD1d样内皮蛋白C受体(EPCR)呈现的内体溶酶体双磷脂酸(LBPA)是aPL识别的致病性细胞表面抗原,可诱导血栓形成和内体炎症信号传导。先天免疫细胞上表达的aPL与EPCR-LBPA的结合维持了干扰素和收toll样受体7依赖性B1a细胞的扩增和自身抗体的产生。
EPCR-LBPA信号转导的特定药理作用减弱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中aPL引起的主要病理和自身免疫性进展。因此,aPL识别单个细胞表面脂质-蛋白受体复合物,从而使自我扩增的自身免疫信号回路持久化,并且这取决于与先天免疫补体和凝血途径的协同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
DOI: 10.1126/science.abc095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