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longc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longchang

博文

第35讲:保健与中西医药辨

已有 640 次阅读 2024-7-29 00:01 |个人分类:终极大自然观|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序(略语):

生命科学高于自然科学;相信自己强于相信科学;迷信科学的生活并不科学;当心生活中被所谓“科学”带到沟里去了。

本文摘自拙著《无穷:简史与破谜》(亚马逊书店2024电子书),系其应用中一闲聊段。

一、保健须防俗    

1.1 再议保健

短短几十年内,国人能从追求“饱肚”过渡到追求“保健”是一大好事,但若迷惘于“保健”也是坏事。比如先后产生过的多种保健热,诸如保健品热、气功热、过度“保健”、过度医疗以及微信上越来越多的健身“帖子”等,已令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了。

如今,不能不说,保健活动有被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趋势。其中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哪里都有“市场”的(非正向)推力在起作用。

本论主张,保健重要但不可偏激,过犹不及;重在平衡、重在可持续;补品,多了即食品;食品,缺了即补品;应该平衡饮食、平衡生活、平衡心态;保健的2/3(0.618)在自己,且其中又以约0.618在心态;心态可由修炼来保证;面对海量的保健信息,应以自我为准、理性为据、需求为要去选择运用,平衡自己的生活。

1.2 再议卫生

可以说,在卫生保健上,统计性结论是:公共卫生不足,个人卫生过分。这里着重谈谈个人卫生。本论观点是“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悉知,真理前后一步都是谬误;过分卫生即不卫生,洁癖者不会身体好(自身免疫“不用则退“);医药广告、卫生宣讲,用的是“临床标准”去宣传民众,完全听了它,准会成为它的临床对象;任何高等动物的身体都同时是个多种群的生物群落,人身免不了也离不开多种细菌,互惠共存;即使对病菌“宁可枉杀不可漏掉”的作法也是不科学的;正常人长期处于无病菌环境也是会退化成非正常(病)人的。

1.3 再议补品

对于所有生物品种(包括路边任一株小草):

一是,皆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只存在比例大小差异),任就其中一种都是能说出很多益处来的,不只是商家的广告物品里才有;

二是,皆由“主体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和若干“微量元素”构成;

三是,各自所含“微量元素”比例虽有不同但毕竟是“微量”,不能误认为“补品“所含全是补品、多吃多补。

其实,对于多吃的“补品“,身体只能是作为通常食品吸收其“主体物质”罢了(此即“补品,多了即食品”耶)。

二、中西医思辨

着重谈谈(在对待人体上)中西医的差异本质。

首先,在人的虚实二象(精神、躯体)结构中,典型的具备虚实二象“权重”趋等特征,这是一般物理系统远不具备的(注:精神=大脑系统+小脑系统+体征场“心”系统+经络系统)。

2.1 西医学

属于科学,“科学”是重细分的、是重(基本单位)“子”的,因此科学之于“西医学”是基于解剖、化学和物质设备的,具有已知的诸多优点,它一次次让世界提高了平均寿命,它是医学的主体。

但是,西医毕竟只偏重于人体的一象(实象),还不具备完善性,实事也已证实了这点。

那就是比如“中医学”,从人体“虚象”角度给了“西医学”以充分的补充。

2.2 中医学

属于哲学,属于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太极”理论下的东方哲学,是经几千年的实践-观察-思考-实践,摸索出来的一套“理论-实践”迭进体系。长于治未病、治后病、治慢性病、治顽症,总之是长于治全局性、功能性疾病的,因此也长于保健性治疗。

但是,中医的缺点是其诊断难于技术化、难于传承、难于掌握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盖出于中医的整体性哲学特征。

须知,这不是中医的粗俗、落后,恰是其总体的“哲学”思维对细分的“科学”手段的实质性差异与挑战,这是“医学”需要正面对待的全局性问题。

2.3 比较

鉴于中西医间的二象“对偶”关系,中医的长(短)正是西医的短(长),是互补共善的。

因此,国家选择中西医并存的方针是正确的。过去一度发生的排斥中医的“噪音”,属单象思维,是不正确的。但是,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也是需要审慎的、是需要理论来保证的,过去的“经验教训”也是值得重视的。

2.4 精神疾病

目前,来自“精神”方面的疾病已成为中西医共同面临的深刻问题了,更具挑战性,更应该中西医合作攻关才是。

比如,当前的“心理学”尽管也在逼近人的(不具解剖性的)精神面,但毕竟它是从西医学出发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尽管说西医手段更强也罢)。

为此,有必要总结和正视中医学在这方面既有的历史经验。

例如,在所谓“医巫同源”意义下的若干所谓“迷信”方式中,确实存在一些具有实效的方略,依据本论,莫非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差异而已,其基本方式可以不变只须扭转一下观念就行了。

这一来即可将“心理学”发展成一门(兼备中西医优点)更为广泛深入的专门学科,譬如可叫做“心疗学”什么的吧。

三、中医药辨

3.1 关于中药的“处方”

中药,完全来自既有的客观物质,主要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次是矿物,进展至今足有上千种。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针对病菌毒素,其次是补充微量元素,再则是激励或调理内在机能。

总之,中药的主体是用于治病的(对抗病菌病毒),不过在这点上,远不如西药的针对性强。正因如此,中医先贤们(逐步)成功创造出一种策略,那就是针对每一种具体疾病,从有利于治疗该病的相关“物品”之中去作组合,让其计量“配伍”逐步定型,从而产生了沿用至今的辨证施治一病一幅的“处方”法。

3.2 关于中药的“古方”

注意到,今人(民众)与昔人相比,在体质上是(统计性地)存在时代差异的。至少可特征性地说,昔人属营养不足型、今人属营养过剩型。

加上从前与现代的自然环境变异,在人的肌体中也是有反映的(如白血球正常数的迅速上升等即是)。   

那么,比如古代很成功的有名处方(汤头),在今天即需要灵活掌握而没必要硬套了。

3.3 关于中药之毒

首先说,中药之苦、涩是出了名的。的确,其中也包括专门作为以毒攻毒的“毒物”。亦曾有过以此来反对中医的声音,但须知,中药治病的原理,基本上即在于“以毒攻毒”。

所谓“基本上”,是因为中药材中除了(大部分)用于治病的外,还有(小部分)是用于滋补和调理的。那么,用于治病的中药材,其原理,本质上就是“以毒攻毒”。

原因是,比如野生植物吧,它本是为了防止或对付其它物种总来吃它或病菌来侵害它而逐步进化出来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毒素。因此不同植物产生的毒素是不一样的,亦即植物毒素是各种各样的。

已知,这些“毒素”正好被聪明的先人们利用来对付自己身上的疾病病菌病毒了。

同时,由于植物毒素不是专门为人而生的,所以它的针对性不强,需要组合、配伍。

特别有些顽疾,甚至可直接使用强毒如蛇毒、熊胆之类去对付,且十分有效,已成为传统方略。

其实,较之西药的副作用来,中药的反倒可说是更弱的了,毕竟它是生命体进化成的嘛,在临界计量之下,是容易自我修复的,后遗症更小,是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7274-1444176.html

上一篇:第34讲 “对偶”悲鸣:迷茫中的世界
下一篇:第36讲:康氏集合论时代背景
收藏 IP: 117.176.201.*|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