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fycyy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xfycyyhang

博文

“原创性”评价的复杂性与评价原创眼光的变化

已有 5453 次阅读 2018-12-1 22: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原创性、学术不端

“原创性”评价的复杂性与评价原创眼光的变化

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将“原创性”提到了至高地位。现在学术期刊要更多地吸引原创性论文,引进人才希望要有重大原创性成果,人们对诺奖的巨大热情,源头也在于对科学“原创性”的关注。对当今科研者而言,几乎到了这样的地步,如果你没有原始创新能力,其他一切都等于或近似等于零。

此时,什么是原创性以及如何评价或者操作原创性,特别引起科技界的关注。可是至今并没有一个关于原创性的定义,对原创性的定义如同对科学的定义一样艰难,由此我们对原创性的评价也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我们的科学评价经历过重视SCI、影响因子、NI自然指数,代表作等,现在开始向重视原创性转变,其间经历了十多年时间,从侧面反映出对原创性评价的不易,根本原因在于科学创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飞速发展,对原创性的评价不仅难而且越来越趋于复杂。君不见在中国学术界影响甚大的韩春雨事件,短期内一大堆荣誉、经费、项目、职位纷纷降落到韩面前。似乎国人(包括许多政府官员在内)确定无疑地认定,在国际重量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就是科学原创,有人甚至认为那是个“诺奖级成果”。抛开极度功利的科学价值观问题不说,造成这种揠苗助长(在同行评议认定之前,“苗”与“草”混杂在学术期刊的“园地”上共同“生长”)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对科学原创的期望还缺乏科学文化向大众普及性的解说与引导,对科学原创的认定没有也难有一套成熟制度性的操作规范,相对而言同行评议还算是一个科学界广泛认可的去芜存菁的较好方法,用科学的术语来说,同行评议(通过理性、质疑、批判)使得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自我纠错机制。

如果说作为科学体制后进国家的中国在对科学原创性的认识还存在着科学幼稚病,那么科学体制先进国家就老道成熟了吗?他们对科学原创性的判断就没有看走眼的时候了吗?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近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披露,心肌再生领域开创者和顶尖人物皮耶罗·安韦萨教授31篇学术论文存在数据造假事件,震惊国际学术界。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20334.shtm要知道从2001年起至今的17年间,安韦萨及其科研团队在《柳叶刀》《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如此多的高等级学术刊物在如此长的时期,都没能及时对他的论文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再联想近年来西方科学先进国家照样存在层出不穷的学术不端事件,可见科学体制先进国家一样对科学原创评价存在诸多问题。

不仅评价科学原创难,而且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调整。就拿诺贝尔奖来说,她对原创性的评价也在变化之中。近期有专家指出,过去评诺奖看重的是“有了科学的新发现”。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开始颁发时,获奖者为有了新的科学发现的人。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是研究白喉血清疗法的贝林,物理学奖得主则是发现了X射线的伦琴。这是最初的评奖趋势,侧重于受好奇心驱使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近年来,诺贝尔奖的评选更加重视“对社会有用的功绩”, 2014年的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为应对全球变暖作出贡献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开发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等3人。2015年的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则是开发出热带传染病特效药的北里大学特别荣誉教授大村智。诺奖向世界发出了“必须解决的全球性课题”的信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014813632369852&wfr=spider&for=pc

正如寻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试探前进的过程一样,找到一种科学评价机制同样是一个过程。科学探索如水,只要原创在不停地翻新,原创评价的变化就会继续,对原创性价值的界定也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在操作上也就有个因时、因地而异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

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

一、探讨科学评价体系需要永不停歇、加快步伐。无论从科学评价的意义还是从当前评价远未成熟来说,都有必要加快探索科学评价体系的步伐。如果用“初级阶段”来形容目前我们科学评价体系所处的状况可能并不算贬低吧?君不见韩春雨事件中暴露出我们社会性的科学幼稚病?我国科学评价标准变化之快与我国科学飞速发展一样让人目不暇接。这两个快速变化没有必要减速,也不可能减速,只能顺应时代继续加速。是否可以认为,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必定是个进行时,科研评价体系不完整可能是个常态。由此带给我们的不是松懈对科研评价体系的探索,恰恰相反是要加大探索力度,尽快扭转相对落后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科学大国向科学强国迈进反差巨大的被动局面。

二、科学成果的价值和认可具有集体性质。费曼在论述科学不确定性时提出过这样的忠告:科学研究在得到确切的结论之前就让他说的十分精确可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明智的方法是使研究者如实叙述他所见之事。然而这几乎难以百分之百做到的。由于研究者在“过滤”他实验的观察和理解时不能不受他的世界观、个人经历、知识背景、学科范式等影响,由此可能带来研究者个人的偏见,解决的办法就是科学集体来认定。虽然科学发现与发明相当数量是个人取得的,但“科学成果的价值和认可是一种集体性质”。

三、科学研究中科学道德的三种存在形态:道德科研、学术不端与学术不当。现在认识讨论的相对较少的是学术不当,然而科学创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学术不当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学术不当这种“合规范围内的不当”也被称为“灰色地带”。例如:无意的一稿多发、滥用同行评审特权、实施有悖伦理道德实验等。近日,朱邦芬院士呼吁,要对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真正做到“零容忍”,首先要区分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不当行为。这不仅有利于缩小打击面,严厉打击真正需要惩处的严重学术不端者,尤其是对有“头衔”的人和影响大的典型案例,而对于学术不当行为,应以教育为主。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19781.shtm

细化科研者在科学道德问题上呈现出的道德状况,并制定行为准则和规范,分别对待,这有可能成为优化学术环境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而加以重视。(高峡  2018年12月1日  于塔什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292-1149382.html

上一篇:学术交流如何正面回应教育“去行政化”
下一篇:质疑是认识科学本质的过程
收藏 IP: 84.54.79.*| 热度|

11 刘立 高友鹤 武夷山 王庆浩 杨正瓴 季丹 徐耀 晏成和 鲁学星 罗祥存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