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以极大热情推动的生活垃圾分类遇到的困难很大。主要问题是市民的不配合,主动自觉者甚少。在上海,即使7月1日条例生效,估计这一问题也难以解决。有关方面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相关对策是权宜性的:以绿色账户利诱之;以雇人二次分拣来达成分类目标;以分类指导员来指导和督促。当然,无论何种措施,最终都是政府出钱,政府又成了普洒甘露的千手观音。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干部,都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可持续性。
对比日本或台北的生活垃圾分类,很容易看出我们当前的问题所在。其一,我们的居民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共行为方式,缺乏公共意识,也就是当涉及公共场所、公共秩序或公共物品时,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之类的意识;也缺乏对公共秩序及相关的制度法规的敬畏和服从。其二,我们的基层社区对普通市民的动员组织能力不足。看似完善的基层组织,由于过度的行政化,其实更胜任那些自上而下的,有着明确短期目标的任务或项目。而生活垃圾分类这样的,要求天长日久坚持不懈的,怎样的社区机制更为有效,就成为了问题。
这两个问题中,前面一个更重要更基础。一个配得上现代化大都市的公民,不一定有很高的学识,很好的艺术素养或其他什么特征,唯一的要求就是公共行为或公共道德,能够自觉遵守所有关于公共物品和公共秩序的要求。不做有损于他人和有损于公共环境的事情。当这种意识支配的行为成为习惯后,加上良好的服从性,生活垃圾分类之类的事情做起来就如同吃饭喝水般自然。
至于我国居民为什么会在公共行为素养上存在问题,学术界有种种说法。一是认为文革出现的十年教育断层所致。当年那批孩子没有接受合格的小学教育,从而导致行为失范,一辈子横冲直撞,养成了不顾公共利益和无视他人感受的习惯。更糟糕的是,这些人做父母亲,做爷爷奶奶,还会带坏孩子。二是认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价值出了问题,一切向钱看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这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主因。三是认为我们缺乏真正的公民教育。一个合格的公民不一定要有什么崇高理想远大抱负,任何认认真真做事,遵守公共秩序的人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过度的精英主义宣传对提高普通市民的素养其实是不利的,因为这使得普通人感觉那些精英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至于社区老百姓的组织动员,其实一直以来这是我们的强项。我国的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很好的组织。但自90年代后期以来,行政化导致了基层组织与老百姓之间关系的疏离。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居委会干部“职业化”了。早上,居民上班去了,他们来上班了。傍晚,居民下班回家,他们也回家了。这样的关系还会亲密?要知道,最早的居委会干部被大家称之为“小辫子干部”,出现于1950年,是带着居民躲国民党飞机、平整道路、通下水道的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记得是1998年,我访问了一位当年的“小辫子”。这位行将退休的居委会大妈很自豪:“在我管的这几百户人家,每个家庭我都去过,每个人我都认识,每家人也都上过我家的门。小两口吵架,哪怕是半夜,首先想到的就是敲我家的门。”可以想象,这样的干部在居民中间会有怎样的号召力。事实上,在这样的居委会干部的带动下,上海直至90年代后期,还有居民区坚持周六义务劳动的传统。
所以,生活垃圾分类遇到的困难,本质上就是居民公共行为素养滞后和基层动员能力不足引起的。面对这两头拦路虎,我们当前采取的应对方式过于技术化,有急功近利之嫌。二次分拣也好,绿色账户也罢,都是对社会现状的妥协。而且,这些措施下的分类分拣,其资源环境效果并没有宣传的那么有效。二次分拣出的塑料或纸张是脏的,再利用之前需要清洗,由此引起污染。分出的湿垃圾如果不能就近由绿地消纳,整个系统的成本会很高。
当然,说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就放弃分类了。四分类还是很适合居民现状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与社会现状妥协并不是必然选择。反之,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为抓手,将生活垃圾分类的首要目标确定为居民公共行为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基层社会动员组织能力的增强。
为此,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应该由党委牵头,而非政府下面的一个职能局。可以考虑成立诸如“生态文明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将党委的组织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机构、工青妇等纳入其中,当然,生活垃圾管理部门总是在内的。
为此,有必要将各类创建评优活动与生活垃圾分类并轨。什么文明小区之类,都应该将达到生活垃圾分类要求作为前置条件。顺便要指出,过去的精神文明先进之类,很多是钱砸出来的。居民的行为也许并不文明。而将所有居民自觉主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入门条件,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不言而喻,这样的模式需要将所有在职和退休的党团员干部在社区层面上整合为整体力量,使这支规模庞大的队伍成为社区的骨干。以此为基础,以环境良知为指向,吸引尽可能多的居民加入。
我们的某些机构应该明确放弃绿色账户这样的实践。因为此类实践的本质,是以蝇头微利引诱小市民的进入。问题在于,这样的利诱能够持之以恒吗?如果不能,当利诱退出,习惯于此的小市民们还会呆下去吗?
笔者坚持认为,生活垃圾分类首先应该是一项社会改造事业,需要着眼于造就人,其次才是资源环境的成就。有了习惯于分类,更以自己的举手之劳为社会做贡献而自豪的大量人群,我们才能取得越来越大的绿色成就。生活垃圾分类可以说是看不到终点的,我们的四分类只是最粗糙的方式。同样的塑料瓶回收,日本的要求是喝完饮料、用水洗一下、分离瓶盖、踩扁,然后再投放。我们可以想象人们需要怎样的环境觉悟。同样是旧衣物的回收,意大利已经有了牛仔专项,回收牛仔,再生后制造牛仔。这要求回收做到何等细致的程度。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进步,这是一切进步的基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