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xing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xingyi

博文

承载力的相对性和可替代性 精选

已有 3722 次阅读 2019-4-9 09: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承载力客观存在。最简单明了的事实就是我们中国,超过94%的人口分布在黑河腾冲线的东南一侧。广大的西北半壁,占全国土地面积57%土地只承载了约6%的人口。即便如此,还有所谓“孔雀东南飞”的人口流失问题。如果无视承载力,很多时候会“制造问题”。如在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正视承载力的严厉制约的,会种耐旱植物如沙柳、沙枣、骆驼刺之类。而大量栽种高大乔木,就难有好结果。

问题在于城市规划如何应用承载力概念?现在有要求,编制空间规划之前应该进行承载力评价。但说老实话,本人尚未看到过令人信服的承载力评价报告。城市规划的承载力研究尤其如此,都在形式上过一过似的。

讨论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首先需要理解城市。城市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不能孤立地存在。最小的集镇是周边十里八乡的中心。集镇向周边提供服务,并依赖这种服务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大一点的县城以县域为服务范围。越大的城市,这种辐射或服务的半径也越远。最大的世界城市,就是以全球为服务对象,并以此繁荣昌盛。

这种开放性就是城市及其服务范围之间彼此以对方为资源。城市总是向外界输出,也总是从外界输入。所以在考虑承载力时,必须将那些可以商业性输入的资源排除在外。这样,能源、矿产、食物之类的资源就不应该列入承载力研究的范畴。只要城市的运行是有效的,那么,输入的所有资源就会产生更高的价值,这种输入就会持续下去,城市因此生存和发展。反之,如果城市运行效率低下,输入的资源不足以产生可以接受的增加值。这座城市的命运就是衰败萎缩。

所以,决定城市承载力的资源环境因素,只能是那些不可移动不可输入或输入成本过高的因子。梳理一下,主要就是土地、水资源、以及净化污染和处置废弃物的能力。其中,土地的承载力问题并不是说城镇化导致土地的净损失。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农村的土地其实是增加的。这里说的承载力,其实是高强度的人口集聚导致的拥挤效应。城市需要紧凑,以保持人气和活力,所以不能疏散。但拥挤又是损害效率的,这叫不堪重负。对这样的承载力问题,一般就是用资本替代空间。高耸入云的楼宇,纵横交错的地铁,四通八达的高架,就是这种替代的表现。对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应对方式就是节水技术的普及、大型水源地、强大的调水工程和深度水处理,所有这一切也都是资本对水资源的替代。

当然,这种替代也是有其极限的。从经济学立场看,城市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大,例如,水环境越来越差了,替代的成本也随之上升。如果再发生替代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一旦替代所需成本超过了收益,我们就可以说,城市是遇到了真正的承载力危机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8898-1172251.html

上一篇:崇明的中华鲟繁殖基地
下一篇:大树和老母鸡的价值与生态保护的逻辑
收藏 IP: 114.86.199.*| 热度|

5 魏焱明 黄永义 汤茂林 包存宽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