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m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lman

博文

再谈创新背后的认识——创新的阻力

已有 3463 次阅读 2022-3-4 15:38 |个人分类: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的重要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在大谈创新的同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阻碍了创新工作的开展,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创新的思维缺乏和氛围不好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思维决定行动,事实上我们的周围很缺乏创新性思维。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的思维禁锢了太久,过去的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式,乃至曾经的中小学教材和教育方式阻碍了我们的创新(之前网上有指出中小学教材选文有问题,这里不过多剖析)。回想一下,科技领域的很多理论、模型、公示、学说、软件等往往都来自西方,自然科学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一系列西方的理论上,这些都需要融合创新性思维。我国经历了一些特殊时期,民众的思维被禁锢了太久,后来一直强调解放思想,但早期的创新大都数是跟随、模仿、复制,很多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领域进入无人区以后,我们在创新型思维上的短缺还是十分明显。

此外就是整个社会的氛围还不足以支撑创新工作,其中各项因素颇为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无奈。原来是对科技工作不足够重视,对科研人员不够尊重,现在有些过于重视,这未必都是好事。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整个产业界似乎被互联网效应带偏了。资本介入工业等领域后,很多企业急于挣快钱,无法踏踏实实做好以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工作,有的过渡包装,过渡炒概念,故事讲的太华丽,整个氛围显得比较浮躁,个人感觉颠覆等字眼还是少用为好。这股风气对科研界也带来很大影响,之前很多科研人员的工作与产业脱节严重,缺乏对产业实际的调研(即使做理论研究也不能和产业脱节),一些研究工作过分重视论文等成果,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盲目夸大价值意义,更多是以结题交差完事,这不但不负责任,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中美科技领域对抗已久,面对美国的科技封锁,我们有太多核心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太期待突破了,才会酿出乌龙事件(比如芯片领域),根基不稳欲速则不达。

2创新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

十三五以来,国内一直在推进很多领域的机制体制改革,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不断验证,也难免走一些弯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化行为,政府主导和干预的少一些,引导的多一些,只在必要时候干预,切记物极必反。国内一直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坚持市场导向,国内投巨资和人力,一时间兴起了一大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平台(很多是自称创新平台),然而入住的团队和组织有限,创新的成果有些欠缺,现在都有点泛滥成灾的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盲目,同时对很多形势和信息把控不到位。(这里做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鸡窝建的太多,建的太好,母鸡数量有限,没有下足功夫大量培育母鸡,部分母鸡还飘了,怎会有源源不断的优质鸡蛋?)同时国内对研究成果和专利的保护机制也需要完善,以前是缺乏保护,不够重视,现在是有很多流氓公司滥用相关法律,打擦边球,掠夺一些公司的成果,甚至是扼杀初创型企业的成长。

此外创新的成果没有真正用于市场,都不算成功。确切的说,从成果-技术-产品-商品每一个阶段都不会那么顺利,毫不夸张的说,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相隔十万八千里,唯有到了市场真正认可的好用管用的商品才算真正实现了成果转化。如果误判了阶段,去盲目或者极力推进,一定会适得其反(走火入魔),被市场所抛弃,该领域的创新工作也会大受挫折。这里就不举相关的例子了,只能说往事历历在目,痛心疾首。

3创新的工具不好用

之前的内容中提到,应用工具就是节省力气,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等,照此看来,我们用到的很多工具还不好用,甚至为工具所累。之前有人抱怨,科研工作不仅仅是脑力活动,也是体力活动,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做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机器人,去按照规范的流程去做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软件模拟,理论计算去排除那些无用功的区间,做到有的放矢。谈到使用软件和测试设备,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适应,由于这些门槛,也造成很多好的想法思路无法快速用结果进行支撑。把厚重的工业软件变得轻盈化、便捷化、简洁化,如通过托拉拽的形成更多好用实用的APP或小程序,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所以需要一部分专业人士统一底层技术和架构,扩充模型库和数据库,优化操作界面,把专业领域的工业软件做成实用的APP等,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这里类比一个例子。创新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个性化、定制化的,更需要高质高效。如果要供100个人用餐,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口味,对厨房和厨师的压力是很大的。其中有一项就是食材的准备,如果把各项食材按照一定的份量装盘,根据不同的需要切成不同的形状,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组合,同时把炒菜的具体流程固定下来,整个效率就会快速提高。总结起来就是要模块化、规范化、流程化。将这一思维应用到创新工具(科研工具)的优化上,就不难理解上述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当然这项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4创新的组织方式需要突破

个人的创新是有限的,也是短暂的,可持续的创新需要群策群智,依靠个人或几个单位组织的创新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高质高效的要求。当前群体创新,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创新都在不断兴起,共商共创共建共享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由平台来组织创新工作,依托平台汇聚行业内重要资源,打造创新的生态圈,把个人(散户)、团队、组织、合作伙伴全部组织起来,同时把各种各样的模型、工具、数据库放在平台上,并不断优化,有望成倍提升创新的效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8870-1328028.html

上一篇:正本清源,谈一下创新背后的认识!
下一篇:深度思考:平台究竟是什么?
收藏 IP: 115.197.247.*| 热度|

2 许培扬 贾玉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