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原创博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温馨提示:比赛结果为省赛二等奖(贵州省新工科组第四名)。尽管只是省赛二等奖,也被推荐到国赛了。本文为参赛过程的流水账和一些个人思考,准备参赛的老师可以详细看一下。
3月20日交了初赛的材料。
实话实说,备赛几乎没感觉到压力,但是真的交了材料,等待结果,反而让人有些压力。既担心无法入围,也担心入围了但名次不理想。初赛结果出来之前,同事比我更焦虑。她当时谦虚的认为,能进决赛就知足了。
3月22日到3月27日,专家网评。
过了3月27日,明知道网评结束了,分数已经尘埃落定,进入心理很拧巴的状态。一方面,盼望着结果快点出来吧,但是结果就是不公布;另一方面,又不好意思让同事去问组委会什么时候出成绩。这几天是最焦虑的那段时间。
终于熬过了3月28日,到3月29的下午,初赛成绩才出来。
初赛第三,一个不是最好也不是很坏的结果。
排在第一的是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余压芳。据我在贵大工作的同学讲,余书记是搞的不错的。能在一个学校被同事认可,应该不至于太差。
第二名、第五名都是贵阳学院的老师,他们二位去年都参赛了,第二名去年获得省赛三等奖、第五名去年获得省赛二等奖,参赛的课程和去年相同。往届选手的优势是所谓的有参赛经验、对以往存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修正;但往届选手也承受着压力,如果最终名次没有进步,有可能越战越懦、越战越疲。当然,这二位并不是仅有的往届选手,只不过在今年的初赛过后,他们在我所在的组别名次比较靠前。
和排在第一的余老师相比,这两位以及我自己,都有点草根教师的感觉。作为地方院校的草根教师,如果没有竞赛的平台,比帽子比不过名校,比头衔也比不过,辛辛苦苦投入在教学上,学生虽然比较满意,但学生毕业几年之内一般也很难取得很大的发展,草根教师的事业成就感从哪儿来呢?从这个意义而言,教学竞赛提供了一个同业竞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单位的同仁各显神通。如果这个平台真的就比拼教学,那么,地方院校的草根教师不一定会输。至少从现有的教学竞赛结果来看,地方院校一些草根教师是可以跻身前列的。因为这可以让他们获取事业成就感,也可以使他们更热心于教学,这有什么不好呢?也许,竞赛成绩所带来的潜在的职场发展是为人所诟病的吧。但这,是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呢?科研项目评审、科研奖励同样存在评审不公,那么多人吐槽、抱怨,为什么很少有人倡议取消科研项目资助、科研奖励评选呢?也许,是因为有这块蛋糕的存在,即使评审和选拔存在瑕疵,至少还有一份希望存在。对于地方院校的草根教师而言,他们当中很多人在科研方面看不到希望,那么,不应该在教学上给他们留条活路吗?而且,作为教学竞赛,这个比赛是面向所有从事教学的老师的。也许,比赛确实偏爱那些热爱教学的人,但这不恰恰是因为这就是教学竞赛吗?
当然,往届选手参赛,还有一点被人诟病:TA这一年有多大改进呢?
对于这一点,从实效性而言,有可能教学创新的改进不会那么大,但是参赛材料方面的打磨,应该是有精进的。否则同一门课、同样的参赛材料,恐怕不容易上升。
针对往届选手继续参赛,山东省在这一方面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往届获得同等次奖项,不再授奖。也就是说,如果选手“原地踏步”,那么,不会继续给TA授奖;二是,退步不授奖。选手获得过高等次奖项,再次参赛,如果奖项不升反降,也不再授奖。这一点实际上很有压力感,因为山东目前(2023年)最高奖项就是一等奖,选手如果往届获得过一等奖,TA的目标就必然是冲击国赛,否则参加省赛以后最高奖还是一等奖,往届获得同等次奖项不再授奖,相当于白忙活;如果退步到二等奖或三等奖,依然不授奖,TA还是白忙活。因为有较大概率白忙活,这使得往届获奖选手再次参赛的时候是会斟酌的,相对而言,有可能为其他未参加过竞赛的老师提供空间,竞赛处于一种追求进步、承受压力、推陈出新的状态。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促使往届选手去把自己的教学创新推广到新的课程或产生新的创新。即:要么用新课程参赛,新课程的创新来源于以往参赛经验,这有可能属于“投机取巧”;要么在一门全新的课程,使用相对不一样的创新思路,这就比较考验选手日常积累,对于不认真思考教学的人,这是比较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