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很久没有看招聘信息了,你可能不知道,“双一流”建设除了在高校层面你争我抢外,在学生就业层面,景象一言难尽。
比如:
有的单位给予“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优先考虑的机会:
http://sa.offcn.com/html/2020/11/210855.html
再比如,还有的单位直接明码标价对“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区别对待:
http://job.henu.edu.cn/module/position_brief_detail/id-36847/nid-2386
更有甚至,指名道姓只要“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http://www.shangyu.gov.cn/art/2020/12/4/art_1313760_59000993.html
还有的单位与时俱进,提出“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名单如有变化以官方网站最新公布为准:
https://job.tju.edu.cn/News/content/id/1541.html
客观上,我必须承认,在高考制度之下,不同分数的学生存在差异;有没有高考,不同的人也存在能力差异。
我也承认,用人单位有自主选择员工的权利。
但作为学生的老师,看到学生找工作时因为学校“出身”而被歧视、无视了,我感到很悲哀。
“双一流”下的就业歧视,存在如下问题:
1、从平等就业,到阶层分化
在学历层面上,原本大家是靠研究生、本科、专科来区分的,现在一些单位直接选人时变成了“双一流”和非“双一流”。“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具有优先选择权,成为了事实上的优势阶层,而其他高校的学生在一些单位看来甚至连备胎都不算,自己什么都没做,就变成了二等公民。原本大家平等的、凭自己的实力去竞争一个岗位,现在好了,不是“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大门直接就不对你开放。他们不是高校毕业的,他们可能是毕业搞笑的。
2、助长了圈子文化
从目前来看,国字号的“双一流”高校还只是在传统“顶层”高校之间推杯换盏,且名单的变动幅度极有可能不太大。普通高校听说有“双一流”这么回事,却一直不能享受圈内红利。
那么长此以往,某些单位招聘的都是“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有限的“双一流”高校必然造成用人单位的圈子文化。在圈里子的,有可能按照毕业院校又分出很多小圈子。所有圈子里的抱起团来,一起抵制圈子外的人进入。长此以往,不在“双一流”之列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到这个单位就会越来越难,甚至是压根就没有机会。
3、强化了出身的观念
原本,哪怕高考并未考中名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大学期间继续努力,来实现人生的蜕变。但如果用人单位在第一学历这里设置了一道“双一流”的门槛,除非这些普通高校的学生退学并回炉高考重造,否则因为出身不是“双一流”,对于某些强调门第出身的单位而言,这些学生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而由于不同人本身未必适应高考模式,是不是他们这辈子都注定要属于某个出身而无法逆袭呢?
你躺不躺平,有些坑都不是给你这个萝卜挖的。
对于在校生而言,“双一流”下的就业歧视也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大学百般努力,不如高考争气。
4、“双一流”评选的争议被忽视
“双一流”名单自问世以来就存在争议,为啥有些入选了、有些没有入选。如果这份名单中的某些高校本身就存在争议,忽略“双一流”评选过程争议而直接利用“双一流”评选结果,显然是有欠妥当的。
5、学生缺乏主导权,要怪母校不努力吗?
另一方面,因为“双一流”的变动性,如果学生毕业的时候恰好母校被踢出去了,学生要怪母校不努力吗?
甚至在这件事,学生自身的主动权、决定权并不大。
6、将院校和个人能力做等号的荒谬
唯“双一流”是从,实际上是对高考成绩的肯定,但高考成绩和大学成绩有必然关系吗?名校里面也有不争气的学生吧?普通院校里也有加倍努力的学生吧? 普通高校学生大学期间所付出的努力,是不是因为学校不是“双一流”,就可以直接被无视呢?既然这样,他们为啥不躺平?
让本就艰难的学风,从就业这个关键节点来反思,反而变得越加软弱无力。
7、全社会疯抢“双一流”毕业生的病态追求
如众多招聘公告中见到的,一些政府部门在抢“双一流”毕业生,一些事业单位也在抢“双一流”毕业生,还有很多很多企业也在抢“双一流”毕业生。
我们有这么多“双一流”毕业生吗?我估计没有。
如果没有,很可能“双一流”毕业的不够努力的学生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而非“双一流”兢兢业业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有可能有些单位对“双一流”毕业生趋之若鹜,但因为没有这么多“双一流”毕业生而招不够员工;有可能“双一流”毕业生招录进来以后大材小用甚至是难以使用,出现招录的人员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的问题。
全社会疯抢“双一流”毕业生,更像是面子工程,而这张面孔,有些丑陋,有些病态。
实际上,类似的就业歧视并不是啥新鲜事,早在985、211时代就大行其道。当年我自己去清华参加某企业招聘会的时候,该单位的人力工作人员就赤裸裸的把清华北大学生的简历放一边,其他院校的学生简历放另一边。从实际结果来看,该单位很可能压根就没看其他院校的学生简历吧。
不同的单位应该根据不同的用人需求来选择,把“双一流”作为前置性的门槛本身是不合理的,是单位人力部门懒散的一种表现。当然,人力的这种做法,很可能和领导的一言堂有关。不是人力要靠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单位选人,而是领导想要啥样的人,人力就去选啥样的人。与其靠“双一流”来做筛选条件,不如结合单位实际组织一些公平性的测试,来看看究竟谁更适合这个岗位。同样的道理,如果全部单位都仅仅依靠行测、申论来做前置评价依据,很可能是不合适的。行测里考的题,很可能你们单位这个岗位压根就用不到。
类似的,如果只是喊着口号“破五唯”,而招聘当中又普遍要求论文篇数,那么学生为了找工作,还是会挤破脑袋发表论文。反而,相信了政策的博士,不发表论文却很难找到工作。这时候,我估计要怪这些博士对政策的领悟不够透彻了。
也许政策落地了,但落地的瞬间,可能是头朝下……
别让好人难做,更别让好人变成坏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