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孔乙己的长衫”漫谈(2023.04.07刘宏宇)

已有 2284 次阅读 2023-4-10 15:44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间:2023年4月7日

地点:阳光100

主持人、撰稿:刘宏宇

供图:谢钰文、王彬涵

参与者:余小波刘潇华、张欢欢、仇国伟、赵晴晴、王艺霖、易凡、吴丹平、周希越、梁东云(线上)、姜美霞(线上)、王春艳(线上)、廖婧琳、熊乐天、秦煜萱、谢钰文、王彬涵、刘宏宇

近期,一篇名为“孔乙己的长衫”的文章在网络爆火,“孔乙己文学”迅速在年轻人群体流传开来,引发人们的关注。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小说描述他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穷,“穿长衫”是因为他自命清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孔乙己文学”指的是在高失业率、工作难找的背景下,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以穷酸潦倒又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孔乙己自嘲。“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受过高等教育本应是优势,但却被比喻为束缚年轻人发展的枷锁。许多年轻人与之共情,认为学生承担了如此高的求学代价,自然是期盼在毕业后能够有份体面和高收入的工作,但现实很骨感,求职路不顺,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身段和尊严,似乎读书不再是师长口中“改变命运”的途径,一身“长衫”把许多年轻人架之高台。

网络上类似“孔乙己的长衫”、“毕业即失业”等话题刺激着求职困难、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青年群体,他们自比孔乙己倾诉、吐槽自身的压力与困惑来排解心中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惶恐。长衫到底该不该脱,学历是不是枷锁”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困于其中的求职者渴求的答案。

 

一、聚焦问题,剖析原因

“长衫”于孔乙己而言,是文化的象征,现在却有很多人劝年轻人脱下长衫,走下高台。“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会突然爆火,为何会引发年轻人激烈的热议与共情,其背后实际是深层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剖析与深思。

关于“孔乙己的长衫”出现的原因,王彬涵首先用一组数据分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她表示在经济放缓、用人需求缩减的大环境下,扩增的毕业生规模和缩减的就业岗位之间存在矛盾,一部分毕业生被迫在“长衫”和“生存”之间做选择。仇国伟也表示现在就业形式的严峻导致了所谓的“孔乙己”越来越多,如果用消费主义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在意我们在职场具备的一些符号,比如学校是不是“985、211”、是不是“双一流”,有多少实习经历等等,这些符号都是对毕业生求职分层的标准刘宏宇看来,社会热议这个话题,也源于学生对教育回报的焦虑,学生摆脱不了拥有学历而不愿意接受低门槛工作的心理枷锁。现如今高学历”与“好工作之间的关系由强变弱,很多学生追求高学历的目的是为了学历变现,而忽视了学历除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之外的精神力量,拓宽我们的知识水平技能以及增加见识和积累人生经验。学历的价值要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体现出来,而“孔乙己们”要做的应该是消化掉期待和焦虑,去寻找自我价值。廖靖琳分析“孔乙己”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根源问题。一个社会就是会有短衫长衫的出现,如果没有短衫的劳动,就没有长衫的美好生活,但又不能人人都穿长衫,也不能人人都穿短衫。我们自嘲说我们都变成了孔乙己但这个热点的出现,又劝年轻人穿上短衫,告诉大家职业不分贵贱。其实一方面是好的导向,但我们也不能走极端,要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真正的现实焦虑。熊乐天认为我国国情是我们不缺人,人才市场非常很饱和每个岗位都可以选择最合适的人,那些没有在自己最适宜的岗位上固定职业的,肯定有那么一些原因,比如某一方面的素质相匹配,又或者是某一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但是在求职者人数饱和的情况下,每一个岗位选到的那个人一定是基于当前发展上最适合或最好的那一个因此年轻人要学会思自己的价值定位,反思自己的社会职责以及反思自己的能力长处

从教育的角度看,谢钰文认为教育内卷愈发严重,很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现人才过剩现象,教育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出了问题,比如硕士博士学历贬值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底需要学术型人才还是专业型人才都值得我们深思。秦煜萱认为在当前社会,学历普遍看作是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尤其是在职场中获得成功晋升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很多人在乎学历,这种观念很多人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水平,以期待获得职业发展但同时又难以放下自己的书生架子,过分强调自己的学历而忽视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至于出现学历空心化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由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单一,二是学历认证机制的单一,三是社会评价机制具有一定倾向性。王春艳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析,认为不同层次高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特别的严重容易导致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社会层面上,近几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学生择业普遍有地域倾向,更偏爱大城市,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内卷严重,而经济发展较缓的地区找不到人也留不住人,这也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困扰。

“孔乙己文学”爆火的背后,还有媒体的大肆渲染。廖靖琳表示“小镇做题家”、“孔乙己文学一方面是学生能够共情的,另一方面是媒体通过偷换概念放大一些矛盾点挑起对立,吸引流量孔乙己受封建社会影响,在心态上是没有转变过来的,这实际上与当前的时代背景不匹配。王艺霖表示赞同,大学生用孔乙己自嘲,首先要学会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孔乙己。孔乙己是在封建的科举制度下产生的,有他的时代背景,她并不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生产孔乙己的时代,相反,我们的时代其实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创业和实践机会的时代虽然大学生就业难,“孔乙己”可能更多的是指专业知识岗位相匹配,或者岗位上还不具备创造性的活动的人,而青年人是愿意奋斗的,媒体的渲染是不够了解当前就业市场形势的。社会创造出来的名词或产物,它是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很综合性的问题,不管我们从学校教育层面,还是从价值观面,我们都要形成一种合力才能够去改造这个问题。

 

二、透视观点,直抒己见

该不该脱下这件长衫,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之一?王彬涵坦言自己内心还没有强大到坦然面对“书都白读了”、“你读了大学不还是和我一样”这种话。“脱不掉的长衫”一是不想辜负父母在我们身上付诸近二十年的教育投入,二是被传统的评价观念所禁锢。谢钰文认为要不要脱掉长衫,需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好好甄别。如果自己迫切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适当标准每个人的优势都存在差异,如果没有某一方面的实力,那只能脱去长衫,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向下兼容,但最好的还是向上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廖靖琳从自身角度出发,于她而言向下的选择不是一种选择更多的是一种妥协,向上的努力、能够得到的才叫选择。不否认大学生去做体力方面的劳动或者工作,但无论我们选择做哪工作,都是自己思考的选择,不要美化自己没有选择的那一条路,也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做了更好的选择,怀疑自己现在选择的路。王艺霖表示不应该脱掉长衫,她认为如果脱掉学识的长衫说明有两个问题,一是现在大学教育和社会所需要岗位需求是脱节的,是社会没有创造出这么多需要用相关学识去进行创造的工作岗位。大学生能够解决的应该是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增强自己的知识技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让自己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赵晴晴通过数据分析认为长衫很重要,不能脱掉。在中国,目前本科率和研究生率还是比较低的,学历是进入职场的一块敲门砖,是你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体现,学历很重要。“孔乙己”对高学历低就业的不甘心情绪,来自于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而读书的意义并不是这样,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学会理解不同的人,让我们拥有不同的经历等等。不要因为自己身上穿的这件长衫而失望沮丧,即使它看起来不是很值钱,因为穿上长衫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所看见的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珍贵财富刘潇华谈了自己进入职场后的感受。作为教师,他发现现如今学生的能力、心态、眼界和思维容量都是很高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学生,本身具有的素质也不同。我们求职过程中出现被现实打败、认为自己没有用武之地的原因很可能是在求学的这些年没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很多人毕业后没有选择做科研,是因为缺乏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所以不管是穿上还是脱下长衫,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能力,促进自我发展。梁东云认为脱不脱下长衫,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这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涉及到社会生产力等方方面面。如今学历水涨船高,而学历是求职时最便捷的一种筛选方式,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现实,但是我们改变自己的观念,更加实事求是,更勤奋拼搏,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

面对“孔乙己的长衫”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周希越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她认为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生活,都要随着自己的心,如果没有想清楚就做了一些选择,造成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无奈。其次要放松自己的心态,因为边工作边学习存在的矛盾点是非常多的,会导致自己陷入一种焦虑情绪,对自己的身心都会造成一定影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平衡生活与学习、理想与现实。仇国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去主动引导和教育,例如负责管理学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到西部或是全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二是我们个人要开放视野、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三是在整个社会环境层面,我们需要有理解和宽容,每个职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需要心态的转变,社会也需要心态的转变。王彬涵表示就业从来都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完善人的手段,课堂上的知识或许会被遗忘,但求学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素质能力是更加重要和持久的东西,因此要把提升自己放在首位廖靖琳认为作为年轻人,我们要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我们要思考读书或者读大学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大学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学历、一个考试或是知识,真正的是让我们能够在大学的学习中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她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自己的毕业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服务为例,说明读书的意义是让自己的发展与社会同步甚至是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反思,自我反省也许是长衫和短衫的区别所在。易凡结合自己找工作的经历,分享了三条建议,第一要脱下思想的长衫。她坦言一定要开阔自己的思想,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觉得读书没用,无论何时都不要怀疑自己,要坚定的站在自己这边,相信自己二是要脱下行为的长衫,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一定要学会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提前做好规划、定好目标,早日做准备;要有主观能动性,学会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做一个有心人,主动寻找和搜集求职相关的资讯,并为自己所用。三是要脱下心理的长衫,大家要乐观看待世界脱下消极躺平思想长衫,建立努力奋斗的行为长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谈及思想长衫,张欢欢通过两个小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不论是找工作还是做事情,一是不能被困难定义,二是不能被标签定义,三是不能被自我认知定义。她表示人应该活成一条河流,读书或是工作应该是像水一样流动的,而不是永远固定在一个模式下或一个状态里,当我们在思考、选择的过程中,人会慢慢打开自己,把心态放平,不管是长衫还是短衫,衣服是自己的,自己穿着舒服就行。吴丹萍用自己入职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为大家排忧解惑,她建议学生首先要明确价值导向,积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无论是去往高校、城市,还是服务基层都是好的,当下的我们能够抛弃一些包袱,积极适应生活。其次是去追求自己思想内在丰富听从自己内心想法现在的学生物质太丰富了,很多学生找寻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以前找工作可能是因为养家糊口,而现在没有了养家糊口的压力,要更多地去思考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姜美霞表示赞同,她认为放不下身段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不断拼搏,提升自己的技能与经验。

三、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研三的同学们现在正面临求职难题,对于职业的选择,大家都有着自己的困惑和烦恼,本次沙龙老师和同门们都分享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为研三的同学们排忧解难。吴丹萍认为好的心态非常重要无论是求职考试或面试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人生有时候就是相互选择,冥冥之中会有一条路指引你前进,也许这条路就是适合自己的路,顺其自然,放平心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就很不错了刘潇华补充道择业要往长远看,先选择自己今后最想发展的方向,再慢慢寻找更高的平台,让自己的职业成为自己的跳板。人生漫漫,不管选择那条路最后肯定能走通。

余老师回顾自己的过往,他认为人这一生就是从最初的起点再到中间我们每个人走上不同的路,最后兜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的过程。他经常思考这么多年学习奋斗的意义价值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他认为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这个阶段该干的事情同学们正值青春,正说奋斗拼搏的年龄阶段,奋斗的时候要竭尽全力,把握任何一个机会,不轻言放弃,努力创造自己的未来,这是其一其二,心态非常重要人之所以会苦恼烦闷,是容易纠结于一个点或者不善于说服自己,很多痛苦其实在外人看来好像完全不必要所以人要学会和自己和解。求职的道路上我们会面对很多像“孔乙己”一样的困惑或是选择的烦恼,端正心态,抓住机遇,不惧内卷也不内耗,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正确之道。第三,人生如同我们下围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步路,要有长远的目光,思考到整个人生这盘大棋,所以一定要目标清晰规划我们的人生我们要意识到人生有很多路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除了考虑经济收入作为年轻人更要考虑今后的发展,选择更有前途、有发展前景的平台为自己助力。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轨迹是被时代的浪潮推着前进,但有一个好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让自己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到自我价值并使其增值。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会有一段沉默的时光。这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都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穿上的长衫就是扎下的根,学到的知识是丰厚的肥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根生、土长、花开。我们可以用孔乙己自嘲,但不能沉溺其中,在面对人生抉择时,我们既要穿的上长衫,又要脱的掉长衫,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383674.html

上一篇:师生结作知心友,良言相随筑成长(2023.03.24谢钰文)
下一篇:工作经历感悟分享漫谈(2023.05.05谢钰文)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