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霞客游记》与《红楼梦》之奇异联系
《徐霞客游记》与《红楼梦》看上去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是明季的旅游探险记录,一个是清代的小说。可是若细读霞客《游记》,却发现一些奇异的联系。《红楼梦》第一回以女娲补天所剩下一块“顽石”作为全书的神秘开篇。“顽石”这个词看似只有《红楼梦》将其作为宝玉先验的“存在”和前世的象征。不过,阅《游记》之《楚游日记》霞客却有一奇遇。
时舟在隔江城下,将仍从浮桥返,有僧圆面而长须,见余盘桓留连、徘徊久,辄来相讯。余还问其号,曰:“顽石。”问其住山,曰:“衡之九龙。”且曰:“僧即寓愚溪南圆通庵。今已暮,何不暂止庵中。”余以舟人久待,谢而辞之,乃返。(213卷二下)
可见,“顽石”为人之号,明季已经有之。更有意味的是,此“顽石”乃一僧。莫非是“面圆”如石,故自号“顽石”耶?且宝玉最后也是出家为僧,真可谓天缘凑巧,可以说,曹雪芹的“顽石”确实是有所本的。南明弘光元年,清兵占领徐霞客家乡,《游记》很可能为乱兵所得,流传北都。曹雪芹是极有可能看到的。雍正朝的家庭小说《姑妄言》也用“顽石”形容宦萼,童自大等,想亦是受到影响。且徐霞客家财极富,故他不需考科举,就像贾赦所言“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必寒窗萤火”。(第七十六回)霞客能够独行天下,乃是有资本的。这就和《红楼梦》里望族公子宝玉不喜读正经书,不走仕途经济很相仿了。《浙游日记》尝记一智者寺。
自罗店东北五里,得智者寺。寺在芙蓉峰之西,乃北山南麓之首刹也,今已凋落。而殿中犹有一碑,乃宋陆务观为智者大师重建兹寺所撰,而字即其手书。碑阴又镌务观与智者手牍数篇。碑楷牍行,俱有风致,〔恨无拓工,不能得一通为快。〕(102卷二上)
《红楼梦》第二回记贾雨村遇一古寺,曰“智通寺”。
这一日偶至郊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信步至一山环水游、茂林修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剥落。有额题曰“智通寺”。
虽多一个“通”字,然愿世上人为“智者”处世之意是差不多的。智通寺有一“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却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而霞客此卷日记亦记一“坐日忘空”的老僧,与智通寺老衲极相似。
下山涉涧,即为灵隐。有一老僧,拥衲默坐中台,仰受日精,久不一瞬。已入法轮殿,殿东新构罗汉殿,止得五百之半,其半尚待西构也。是日,独此寺丽妇两三群,接踵而至,流香转艳,与老僧之坐日忘空,同一奇遇矣。为徘徊久之。(96卷二上)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探春等要王熙凤出钱做诗社,被凤姐识破,李纨就笑骂她是“水晶心肝玻璃人儿”。一般解释是赞凤姐聪明。但阅《游记》之《粤西日记》四,有一段叙述霞客在香山寺栖息。有两个儒生来见他。
已而又二人至,一曰谢还拙,一曰陈斗南。谢以贡贡生作教将乐而归;陈以廪廪生而被黜,复从事武科者也。二君见余箧中有文、项诸公手书,欲求归一录,余漫付之去。既暮,有河池所诸生杜、曾二君来宿寺中,为余言:“谢乃腐儒,而陈即君仲之叔,俗号‘水晶’,言其外好看而内无实也。”(579卷四上)
这里将陈斗南为人比喻为“水晶”,并解释为“外好看而内无实”。如此,则李纨说凤姐的“水晶心肝”,应该还包含讽刺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贬义的。
《红楼梦》第三回描写黛玉看见宝玉的头发的装扮,异常奇特,既非满洲样式,也非汉家。
一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程乙本)
第六十三回描写芳官的辫子也颇似宝玉。
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粗辫,拖在脑后,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得面如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引得众人笑说:“他两个倒象一对双生的弟兄。”(603)
宝玉和芳官这种辫子难以找到来源。汉家小孩的头式是《柏舟》的“髧彼两髦”。可是《滇游日记》(四)却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入北城门,见有二女郎,辫发双垂肩后,此间幼童、女,辫发一条垂脑后。女郎及男之长者,辫发两条垂左右耳旁。女仍用包髻,男仍用巾帽冠其上。若儸儸则辫发一条,周环于脑额,若箍其首者。又有男子未冠者,从后脑下另挽一小鬏若螺,缀于后焉。(卷六上)
霞客还特地注释了“辫发”。“此间幼童、女,辫发一条垂脑后”。与宝玉的“一根大辫”何其相似。仅少了周围一转的小辫。而宝黛初见的时候,两人的年龄其实都还小,可谓说是小孩已经不是,但要说是少年却还不是少年。曹公读书丰富,或许徐霞客的《游记》,他也是熟稔的。顺手拈来,触处生春。
《红楼梦》之“红楼”,人多言纳兰性德词中屡言之。然霞客《滇中花木记》描述滇中山茶花,载“城中张石夫所居朵红楼楼前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垂及半亩”。(《徐霞客游记》卷十下)据欧阳健考证,“红楼”乃明清秦淮曲院之别称。(红楼梦文本新诠289)然霞客此所记,则可证“红楼”称呼楼,非仅妓院所独。而晚明士大夫似对“红楼”似有特殊偏爱。如陈子龙《春日早起》即有“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间”。对照霞客所记朵红楼,其命名原因乃因花朵而来。山茶花以红艳为最,张氏名之“朵”,不就是花朵红楼之意吗?以此而言,曹雪芹之“红楼”,乃花朵之意,十二金钗亦是十二花神之喻。《游记》还有几处提到“水月庵”。如《滇游日记》所录曹溪寺圣泉附近的水月庵,《红楼梦》的水月庵不知是否也受到启发。
此外,霞客对古梅,特别是红梅很是偏爱。如其《粤西日记》载:“饭后散步东阜,得古梅一株,花蕊明密,幽香袭人。徘徊其下不能去,折奇枝二,皆虬干珠葩。”(510卷四上)其《滇游日记》载:“桥侧有梅一株,枝丛而干甚古,瓣细而花甚密,绿蒂朱蕾,冰魂粉眼,恍见吾乡故人,不若滇省所见,皆带叶红花,尽失其“雪满山中,月明林下”之意也。乃折梅一枝,少憩桥端。”(810-811卷六下)徐霞客在滇南龙华寺见“墙外古梅一株,花甚盛,下临深箐,外映重峦。”(913卷六下)在龙马哨见“山壑幽阻,溪环石隘,树木深密,一路梅花,幽香时度。”(815卷六下)霞客携静闻和尚遗骸到鸡足山寂光古寺中,“以静闻骨悬之寺中古梅间而入”。(823卷六下)《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乞红梅也是很有趣味的一节,宝玉还作诗云: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此诗是宝玉很痛快的一首诗,足见曹雪芹对梅花的异常喜爱,而且是开在栊翠庵,徐霞客的古梅也多在古庙中生长。足见明清文人以古寺梅花为最上品,因为它超脱凡尘。《游记》中有些地名,也是《红楼梦》里的。如《滇游日记》(四)记载了“水月庵”。此外,徐霞客的儿子李寄著有《天香阁随笔》,专记明季抗清事迹,宁国府亦有天香楼,“阁”和“楼”意思差不多,索隐派皆言红楼有吊明暗喻,或许其中确有隐秘的联系。
徐霞客是一儒者,但又是一个非常信仰佛家的居士,他一路探险,与庙观和僧道的交往最多,《游记》也是拜佛之旅,《红楼梦》的佛教气息亦是浓厚,不少故事都发生在寺庙里。由此可见,《红楼梦》绝非曹家的所谓自传小说,而是综合明清小说、笔记的虚构的作品,虚构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这才是小说最高的境界。研究《红楼梦》一定要多读明清随笔文献,颇有助益。《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多态性,多诠释路径的家庭小说巨著,解释的无限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