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jijian10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jijian100

博文

社区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师徒案例

已有 2346 次阅读 2019-2-13 17: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日来,进一步关注社区教育及其课程的研究,先是关注到在社区教育硕博论文指导数量上排第一的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更是进一步关注到吴遵民教授所指导的目前单位为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的赵华老师的硕士论文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所指导的社区教育硕博论文有:

[1]刘雪莲.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曹文梅. 走出都市社区教育发展的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艳. 我国社区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强薇. 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衔接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朱鸿章. 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赵华. 论社区教育课程的性质定位——基于上海市社区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 

[7]游赛红. 社区教育教材开发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8]张蕾.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9]魏雅明. 行动学习在社区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其中的第六篇,就是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赵华老师的硕士论文研究,赵老师的研究进一步关注到了社区教育课程的性质定位。赵老师的硕士论文,也是吴遵民教授指导的硕博论文及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唯一一篇涉及“社区”和“课程”的文章。其具体理论研究结果,是在既有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中国社区教育发展历程,指出了社区教育课程在中国应当坚守的本土理念,即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取向,扼守“坚守社区、以人为本”的立场,致力“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其具体研究过程,是通过调查上海东方市社区学校服务指导新评选的29所社区学校观摩点,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对象、资源等各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指出社区教育课程脱胎于整个课程“家庭”,既有传统课程的“基因”,又有在新环境中产生的“突变”。由此指出,社区教育课程既不能凭空产生,而应当尽可能吸纳现代课程理论、成人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的有益经验;也不能照搬传统理念,而必须立足社区、以人为本,采纳遵守结合居民需要与社区实际、统一发展观与学习观、平衡分层分群与多种多样、兼容自主开发与动态生成等相关原则。结合发达国家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为居民发展服务的经验,论文最终指出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必须依托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密切社区、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与学校的合作,以充分发挥社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在指导理念上要突出“为了学习的设计”,在资源整合中要强调“融通整合的发生”,在设计开发中要坚持“参与式设计”,在呈现形式上要表现为“动态的生成过程”。

       此外,吴遵民教授涉及“社区”和“教育”的文献,还有:

[1]吴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25-35. 

[2]吴遵民.论社区教育视野中的科普工作[J].科协论坛,2007(08):38-40. 

[3]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3):9-13. 

[4]吴遵民. 社区教育亟待走出“三无”之困[N]. 中国教育报,2016-11-29(006). 

[5]陈玉明,吴遵民.电大开拓社区教育何以推进[J].开放学习研究,2016(06):1-7. 

[6]吴遵民,赵华.我国社区教育“三无”困境问题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63-69+80. 

[7]吴遵民,陈玉明.电大转型社区教育何以可能[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3):106-112. 

       赵华老师关于“社区教育”的文献还有:

吴遵民,赵华.我国社区教育“三无”困境问题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63-69+8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2314-1162005.html

上一篇:社区教育的硕博论文研究概况
下一篇:交流认知的规范——对Anna Sford教授2008年出版的《Thinking as communicating》研读
收藏 IP: 115.227.1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