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好书快听之《幸福的另一面》,请点击微信版链接↓↓↓
不接受痛苦,就不能获得幸福。痛苦不仅和幸福关系密切,而且,能承受多少痛苦,直接决定了你能获得多少幸福。
目前,国内还没有《幸福的另一面》的中文版,聆听上面↑↑↑音频,提前了解“痛并快乐着”背后的科学。
一、为什么绝对的“享乐主义”不可能实现?
“享乐主义”的观点由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目标应该是两种限度的结合,即最大限度的幸福,和最小限度的痛苦。
作者认为,最大限度的“享乐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有三:第一,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无论多么强烈的快乐,一旦习惯了,快乐的感觉就会消失。第二,快乐必须在对比中才能被感受。只有在极度饥饿时,你才能尽情享受面包的美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据研究发现,痛苦和快乐是两种密不可分的情绪,它们无法脱离对方单独存在。
二、为什么说痛苦与幸福无法被完全分隔开?
痛苦与幸福的相关性是由“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决定的。
在心理层面,这种相关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者认为,特定的痛苦会在某些条件下激发快乐的感觉,这因人而异。比如辣味就是一种痛觉,有些人爱吃辣,有些人则不行。第二,我们的大脑非常善于分辨环境,当意识到痛苦不会造成实际威胁,痛苦就会被处理成“快感”。当你在进行极限运动时,你体验到的“刺激”往往大于“痛苦”;第三,痛苦让我们的感官保持敏锐。当我们从痛苦中解脱,感官的敏锐度也不会立马消失。这时,我们会更容易通过感官去察觉快乐。比如给极度饥饿的人一个面包,敏锐的味觉会让他感到极度愉悦。
而在生理层面,据研究表明,在大脑中,处理痛苦情绪的神经机制和处理快乐相似,都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和“阿片类”物质。也就是说,快乐和痛苦会刺激大脑进行同样的生理反应,因此任何一种感觉都无法单独存在。
三、痛苦如何帮助人们实现自我成长,增强社会凝聚力?
痛苦会带来压力与挑战,检验我们的能力与个人资源。当我们直面痛苦,我们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局限。这促使我们获得更加强大的内在品质。通常面对压力时,会有两种倾向:将其当作“挑战”,或当作“威胁”。那些将压力当作挑战的人,更愿意通过自我提升应对痛苦,最终实现个人成长。
此外,痛苦时更容易发生“移情”现象,增强社会凝聚力。“移情”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加强联系,融入组织与社会。我们在痛苦时渴望寻求别人的帮助,因为潜意识里我们认为,向他人求助可以分担消极情绪的风险·。
四、痛苦如何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找意义?
痛苦带给我们混乱感、失控感。面对灾难与痛苦,我们会感受到客观世界陷入混乱、失去了意义。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从片面事件中创造意义是人类的天性。也就是说,尽管痛苦只是随机发生,但我们都愿意认为,这一定是某些意义的先兆。
面对痛苦时,人们会尝试努力和世界重新建立联系,让我们重新寻找安全感。即便并不能改变客观条件,却能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激励人们在混乱中寻找意义。
五、 重要观点
痛苦和幸福关系密切,能承受多少痛苦,直接决定了你能获得多少幸福。
最大限度的“享乐主义”是不可能实现。因为据研究发现,痛苦和快乐是两种密不可分的情绪,它们无法脱离对方单独存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痛苦会带来压力与挑战,检验我们的能力与个人资源。直面痛苦时,我们更容易发现自身局限,获得强大的内在品质。
感受痛苦是人类共通的能力。痛苦时我们渴望寻求别人的帮助,因为潜意识认为,向他人求助可以分担消极情绪的风险。这种“移情”现象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加强联系,融入组织与社会。
痛苦带给我们混乱感、失控感,促使我们和世界重新建立联系,为生活赋予意义,重新获得安全感。
重视痛苦,并选择合理的方式接受它,实质上是一种有效的趋利避害。我们需要这些消极感受鞭策我们,去保持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