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好书快听之《生命简史》,请点击微信版链接↓↓↓
1. 奥陶纪的物种大清洗
在太阳紫外线、宇宙射线、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等因素的作用下,地球原始海洋中形成了重要的酶、能量、核酸、蛋白质和细胞膜。
食肉动物的出现推动了生命的演化。动物进化出外骨骼。
在奥陶纪末期,全球气候严重恶化,天气越来越冷。恶劣的气候使得超过当时种类一半的动物灭绝,海洋生物第一次“多样化”被迫暂停。
2. 大陆冰川的进攻
海洋里的动植物为了寻求更多的繁殖空间,陆续登上穷山恶水的陆地。
为了适应陆地,生命进化出了各种应对方案。此外,陆地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生命的演化。
气候的恶化再一次对生命进行了大洗牌,促使新一轮生物登上舞台。
3. 恐龙的出现与灭绝
在大约1.45亿年前,恐龙全面统治了地球,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无处不在。为了打败竞争者,食草恐龙率先进化出巨大的体形,为了捕食食草恐龙,食肉恐龙也变得巨形庞大。
到白垩纪晚期,一场世界级末日式的灾难突然降临,突如其来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使得地球上产生了大量尘埃,尘埃遮住了阳光,导致大量植物消失,然后海洋浮游生物死亡,食物链断裂,最后导致恐龙灭绝。
统治地球的爬行动物逐渐衰落,沉默了1亿年的哺乳动物正式觉醒。智人从南猿属的进化丛林中脱颖而出。
4. 重要观点
奥陶纪的大灭绝,气候的恶化使得当时超过一半种类的生物死亡。就这样,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重新洗牌,为生物登上陆地创造了机会。
为什么动植物要离开舒适的海洋,拼了命也要登上还是穷山恶水的陆地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为了繁殖。与海洋相比,空无一物的陆地可以提供更多的繁殖空间。
由于植物过于茂盛,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供大于求,节肢动物长成了巨型动物。
恐龙出现于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初期,也就是大约2.5亿年前,在侏罗纪以及白垩纪到达全盛时期,恐龙是这一时间段出现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
科学家发现了一些证据支撑小行星撞击理论。比如,科学家在白垩纪晚期的岩石剖面里发现了含量明显比其他时期高的铱元素,此外,还发现了“撞击石英”,也就是受到撞击后发生特殊变化的石英。
古生物学家杰克·塞普科斯基和戴维·劳普提出一个观点,灭绝时间的周期从二叠纪开始每隔2600万年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可能有一颗彗星每隔2600万年就撞击地球一次。
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南方古猿化石是一个女孩,名叫“露西”。根据检测,露西正值年少,她的腿带有猿类祖先的特征,但她的犬牙已经退化,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纵观40亿年生命史,运气是永恒的主题,只是运气各不相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