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之前开始带新生的班主任。第一学期,不得不不说被学生们的成绩Shock到了。《高等数学》不及格的比例达24%,《电路》不及格的比例达20%。虽然我不是直接任课老师,但也有些捉急。于是乎寒假期间在写本本的休息之余,也在思考对学生培养、课程乃至教育问题,感触良多。希望在下学期的时候,以知识点的形式,将几门目前孤立的课程(高等数学、通信原理、电路、程序设计)有机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还需要跟各个任课老师商量和协调。不过这个有点太过于细节化,今天还是谈谈寒假期间对教育的思考吧。
现在一些大学动辄就谈争创一流高校。但对教育的实质却没有真正领悟。那些大谈争创一流高校的人应该回顾一下西南联大的辉煌。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九年,但它培养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的总和,更产生了一批留给我们太多值得追思的卓越功绩和精神情怀,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
为什么西南联大办学如此成功?有多难兴邦的催化因素作用,但笔者认为办好一所大学的最本质要素是: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
简单说一下师资,师资是一所好大学的必要条件。这个道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所有的校长都可以讲得精彩出色,如何引进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等。但是又有几所高校真正做到了对人才的尊重呢?也许是现在有太多的博士或者人才了,相信每个学校人事处都有可以装满一书柜的博士简历,所以现在一些学校的人事就飘了,什么基础学历非985不要,什么SCI论文不达到多少篇以上不要,讲起话来也眼睛冲上,不拿正眼瞧一下前来求职的博士。即使最后通过层层遴选入围了,入职的时候有些人事还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是他们给的这个教职,说起话来,甚至都不叫姓名的。
人才不是萝卜和白菜,可以用标尺(什么基础学历,什么SCI论文)衡量出来的。为什么西南联大可以汇聚那么多优秀的师资,其实还是因为对人才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人才体会到这种尊重,他/她才会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悉心加以教育培养。而现在大学体现尊重的方式是什么呢?简单粗暴,就是用钱砸!你发了多少篇SCI论文,是否985毕业,是院士还是教授,在国外的职位是什么,。。。,总之一切都可以量化,然后将人才划分成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多少钱,第二层次多少钱,仿佛人才是可以论斤论两购买的。
当然,是人(包括我)在内都喜欢被钱砸,有什么不好呢,砸的越疼越好呢。但是问题是,这样管用吗?是的,靠动辄上百万的人才经费是可以吸引到一些学术大牛,但人是引进来了,他/她会对现有的体制满意吗?没有对人才的真正尊重,教授治校,他们还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你今天出得起100万,明天隔壁那家学校就敢砸200万,后天指不定哪所学校可以出到300万,人心是散的,队伍也就不好带了。
笔者相信真正的人才是讲理想,是有信念的。肯定想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一些成就。钱和物质只是一方面,相信最终真正的人才还是会选择好的平台。好的平台,不仅是实验条件,学术氛围,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才(无论是学术大牛,还是刚入职的博士)的尊重。
在这里,不仅想起华中工学院的老校长朱九思。华中工学院是现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工1953年才建校,名气和历史不说与武汉大学比,就是与华师,华农也不能比,但是短短几十年,它就成了世界名校,稳居中国前十名(引自wangtz的个人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tz,朱九思二三事--纪念华科之父-朱九思)。我当时听我的老师讲,朱九思对人才的尊重和引进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远近闻名。那几年来访问的国内外学者专家数以百计, 他几乎都要亲自会见和宴请每一个人, 还要垂询每个人讲学的具体安排, 重要的客人还亲自到车站码头迎接。有一年的春节初一至初三雨雪交加, 朱九思同志率有关负责人挨家挨户给出国人员家属拜年。又有一年的春节, 也是初一至初三, 朱九思同志还挨户向困难教职工家属慰问。(详见《朱九思院长“挖”人才》,武汉文史资料. 2013,(05))。因此华工今日的奋起,和当年朱九思的真心诚意感动了许多人有莫大关系。这些人不仅来到了华工成为一名教师,并且他们把这种正能量有传递给了他们学生,对学生的培养非常的用心。这样才造就了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地位。
因此,要办好一所大学,对人才的尊重,积累雄厚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的人才评价、引进方式真的得改一改了。中国人不仅有小聪明,更应该有大智慧,具体怎么改应该想的出来办法~~
关于办好一所大学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师资建设今天就谈到这里。另一个要素学生培养,容我以后有时间再写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