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hany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hanyu

博文

周流六虚,自性圆融-《道德经》第4章解读

已有 3199 次阅读 2019-3-9 22:0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周流六虚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在《道德经》第1章讲了,万物从混沌中诞生,无中生有,经过演化,有又归于无,万物最终归于混沌,宇宙这个大系统就是反复运行着创生又湮灭的程序。而这一章,具体讲了这个程序运行历程和法则,不同悟性的人,皆有不同的根器。根据这一程序,悟出了不同的道路,科研之道,修真之道……,万道归一,万法归一,就是由此而来。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从虚空里向外涌现,并用它的涌现之物创造出了万物,可是它这样无始无终永不停休的一直往外涌现,为什么天地之间,没有被塞的满满的呢。

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将道比作人身体的心,我们每时每刻心里总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出来,永远也不会停歇,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之间,没有被念头塞的满满的呢。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说文注曰回水也。就是打着漩涡的水。打着漩涡的水,一个是深,浅水是不可能有漩涡的。二是旋转着流动,一潭死水,再深也不会打漩涡。这句是承接上句,来描述道涌现出万物的景象。

就像夏日的夜晚,拿着望远镜看着银河,遥远的星系图,幽深,旋转。老子在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时候,就知道太空深处是怎么样的了。而生出来星系的更源始的存在,也是一个更大结构的漩涡,幽深并旋转着。更大结构之上,更有更大的结构,所有的结构,都像一个漩涡,幽深着,旋转着。套叠起来的漩涡,它们结构相同,但是在层数上,却是无穷的。

道是那么的幽深而旋涌着,看上去万物都是从它那里涌现出来的。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前一句讲无中生有的具体过程,而这一句讲了有归于无的具体路径。这是道在这个宇宙大系统制定的总体法则。无中生有,有归于无都要遵守一定的途径,是一个缓慢的,长久的过程,如果有人要加快这一进程,道就会提早将其灭杀回收。这是万物的生住坏灭,从新生的锐利锋芒到慢慢老化分解,发出的光芒和分解的尘埃都最终回到道,融合进最初的状态,等待下一次涌现。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宇宙没有被填满,因为道创造万物,也在不断地摧毁万物,并把它们回收回去,一次次的循环往复。有道的人,遵守道的规律,保持和道同等的频率律动,就能更长久的保持一种符合道的平衡结构,我想如果真有修道有成的神仙,也大多如此。依旧以心里其念头来比喻,念头来来去去,有人一定要将某个念头留住,将其壮大,就会欲望特别强大,执念特别深厚,让自己心灵结构僵化从而崩溃而走向毁灭

挫其锐:在有归于无的过程中,道的力量始终缓慢而坚定地摧毁万物的锋芒。就如能量辐射完结的星体,黯淡了下来。太尖锐的人和事物,道则加快摧毁其锋芒,以便其调整结构,使它遵守缓慢湮灭的长久过程。流星光芒万丈,不得长久啊。

解其纷:星河之中星体能量耗尽,它们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分崩离析。只留下一片片的星际尘埃。结构承受不住道的消散法则,则灵魂结构消散,从而人身结构消散。对于社会组织亦是如此,再伟大的王朝也要更替,再伟大的文明也要消逝,再伟大的企业也要消亡。无它,天地间,没有什么结构能承受道的法则洗涮。

和其光:促进万物生长的力量,也一定是推动万物走向灭亡的力量。当万物照耀的时候,道是它们辐射能量的来源。应和着这个光芒万丈生机盎然的宇宙。

同其尘:当万物的结构承受不住道的力量而瓦解,变成一片废墟和尘埃的时候,又回归到了道里。重新加入那个漩涡,等待下一次再被涌现出来。所以庄子会说“天地为烘炉,众生皆铜丸”。皆是结构承受不住道的力量,跟着道的规律,不断调整自身和组织的结构,当然会更长久一些。

为什么不停的往外涌现,没有把宇宙塞满呢,道德经说,道不尽向外涌现万物,还会摧毁万物,并把它们回收回去。一次次的循环往复,所以,尽管道无始无终永不停休的不同向外涌现万物,但是宇宙却没有被塞满。

“湛兮似或存。”

道,万物生生不息背后的那个推动力量,虽然幽深渺远清澈透明得看不到它,但它又好像时刻不停的在运转着,推动着万物的变换。大道无形!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道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在主宰宇宙之神存在之前,它就一直存着的吧。

科学和道

我知道一些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人会说,你说的不科学,说的是玄学。可是,那些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人,头脑都往往被条条框框固化,忘记了真正科学的源头来自于哪里。

哪一个科学定理,哪一个科学公式,不是人给它定义的呢?人是如何给其定义的呢?无非是观察到某种现象以后,用这几千年来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对其定义而已。所以本质上,科学就是来自于哲学原理的总结。茶道、棋道、医道、科学之道等行业之道,都是人为定义之道,只是大道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大道万千,仅仅只是大道的一种而已。

生命不可缺之物,从结构上来说,氧气是两个氧原子, 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组合。可是氧原子和氢原子都是人类给它定义和命名,无非是用西方的思维体系形成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学说而已,它真是存在究竟是什么呢?用《道德经》的观点,道衍生了这样两种人体大量需求的结构,道的力量灌注其中维持了其结构的暂时平衡。有人又会说,你没有证据。证据是科学思维的那种,用一套学说,甚至是人为设定的一套仪器参数,去证实另一套学说。其实和用一个谎言去证实另一个谎言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平时没事多读一些佛、道和儒的一些经典,这些经典都是对于宇宙大系统规律认识的高度智慧总结,对于再去从事科学研究就会轻松打开创新之门。

人人生而不平等,在于根器不同而已。

这里我希望展开来讲一讲根器的问题。道衍生万物,方有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有光彩波澜生机勃勃而自成体系的世界,道衍生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人人生而不平等,是自然之道。最大的不平等,不是出生在帝王权贵之家,或是寻常百姓之家。最大的不平等是每人拥有独特的根器,即是常人所说之资质。根器到底是什么?可以把灵魂比作一块混着泥沙和黄金的矿石。有的人含金量多点,有的人含金量少点,修真的过程就是人的灵魂去除泥沙,提纯含金量的过程,从而最终泥沙俱尽,得到纯金,而达到天人合一成圣之境。人人皆可成圣,就是说人的根器里面都含有真金,通过修炼去除泥沙的过程,怎样才叫修真呢?是住在山里?生活工作就是修真。通过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完成对灵魂的淬炼杂质过程。把茶叶做到极致,把围棋下到极致,把太极练到极致,把科研做到极致,把你选择的行业做到极致,技精于道,而成圣。因此,各行各业有茶圣、棋圣、武圣……,这都是灵魂已经基本淬炼出足金的人,有的是几顿重的矿石,含金量少,总量多,有的是几斤重的矿石,含金量大,总量少,悟道成圣之后,其根器在质上无差别,而在量上有区别,从而造成了境界的不同。

个人根器不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灵魂淬炼方式,即不同的行业模式,选对行业,淬炼速度会加快,选错行业,则淬炼速度减慢。

对于我自己根器如何呢?含金量应该低于10%,算是劣等之质。对于灵魂的淬炼,去除杂质过程比较长,因此,大学本科差,读硕士也差,读博士也差,没办法根器杂质太多。直到10年前,接触《道德经》方找到加速去除杂质的过程,实际上那时候也读不懂,对于我的劣等根器来说,就先读了曾国藩的书,按其方法淬炼,等杂质去多点以后,根器稍微杂质少点,开始读王阳民的学说,一直到5年前,方觉得自己根器稍微好点,开始读《道德经》。从智慧角度来说,曾国藩和王阳明是大江大河,而《道德经》则是星辰大海。其实很多人,根器很好,只是无人指引其入道,而一辈子终究不过一俗人。这里又想说说读书的问题,有好多的人说自己一年读多少本书,甚至300多本,我觉得不妥啊, 那些书都是某些人读了一些经典,甚至没读经典,只是读了别人的感悟再结合自己感悟写的,读这些人的书其实和吸二手烟没啥区别啊。

淬炼灵魂的方法

淬炼灵魂的方法道家和儒家都有一套技术方法。《道德经》是道家修炼方法的总纲,无论太极拳技术还是中医技术都是它为理论总纲。有人总是觉得玄之又玄,难以理解,这里我们又不能不说。所以我们这里就先介绍儒家的这套技术方案。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三纲领

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 “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这一整套修炼的过程以成圣的技术方案,和我们上面说的套淬炼灵魂去除根器杂质的的技术手段并无任何不同。儒家这套技术方案最紧要的是正心和诚意。这两者重要是因为是这套方案的基础,离了这二者,上面越修楼越歪。

可见大道万千,各取其一。达到周流六虚,自然可以自性圆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8182-1166651.html

上一篇:正心诚意,无为而为-《道德经》第2章解读
下一篇:天地无私,中正平和-《道德经》第5章解读
收藏 IP: 120.204.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