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

博文

如何利用自主招生平台发现优秀的准大学生? 精选

已有 7378 次阅读 2012-2-17 09:17 |个人分类:大学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主招生

——2012210日自主招生评委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教育部指导性文件《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通知》对自主招生对象规定得非常明确:“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也就是只有两类:一类是“专、奇、怪”才一类是综合素质好同时具有创新潜力的高三学生

 

湖南大学面试的对象,不是那种一学就通一点就化的天才、也不是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湖大的学生、似乎也不是那种“专、奇、怪”才,而是一些综合素质强、能够全面发展的可造之材。也就是主体是那些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人才。

 

目前这种面试方法难以对一位“专、奇、怪”才进行评定,希望今后能得以改善。

 

一,如何成为一位活跃的面试评委?

 

面试过程,类似于美国ETS的机考,是通过一种主动他适应系统化考试,类似于带一位没有表演经验的人临时救场,你作为一位有经验的演员如何适应新的演员然后演出一场好戏。在面试过程中,考察考生的思辨过程甚至体态语言,发掘创新潜质。所以评委第一要注重过程,“风”捉“影”;第二提出的问题要善于就地取材,敢于“穿越”,甚至可建议考生向评委“发问”。

 

二,如何判定学生的创新潜质?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判据。有人会理性一点、有人会感性一点;有人偏情商、有人偏智商;等等。我个人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吸取方面和学生知识的结构这两方面。简称为两有一不第一,具有对个别知识点或者学科的兴奋点,有自我成长的欲望。第二,具有一定的科学或者人文精神。能表现出初步的消化或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不能偏废。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使僵化、单一、片面,看不到深化和升华的可能。下面举若干例子说明这两有一不

 

1,什么叫有兴奋点?

文科人才两例

四岁的于丹,他爸爸抱着她,解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为什么不说春意放,春意绽,春意开,要用一个“闹”字?就是你觉得它活起来了,这就叫“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题外话,有些学者觉得于丹的学问太“闹”而沉不足。

四岁前的铁凝一直住在北京一位保姆家。父亲是位画家,母亲为声乐教授。但她对文学的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崇敬感,对文字的一种天然的迷恋。她四岁的时候,爸爸带她外出玩,她脱口而出“太阳咪咪笑,老牛吃青草。”

理科人才两例

五岁的爱因斯坦。五岁生日时,他的爸爸送给他一个生日礼物——指南针,爱因斯坦对指南针指南原理很好奇。从此迷上自然规律。

杨振宁先生小学时,他父亲杨武之先生教他一些简单而深刻的数学。其中有两例他印象至为深刻。一个是:n次的多项式,一定有n个根;另一个是,圆规和直尺可以画出正17边形。前面的一条,对杨先生后来把配分函数拓展到复平面,进而发现统计物理中的单位圆定理起了直接的作用。

 

2,什么是初步理性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无论理科还是文科学生要成为大材,都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例如开放的视野、离开教学书进行思考的能力、有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能力、和初步进行总结和理性提炼的能力等等。

下面也举两科例题说明一下。

文科例题

两首唐诗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有一个“孤”字,请讲讲你对这两个“孤”字的理解。前者的“孤”,反衬的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的美景。是诗人为大漠景色震撼感因此表达出诗人的旷达人生观。后者刚好相反,这里孤寂的背景折射的是当时严酷现实,这里的“孤”反映的是诗人孤傲的一面!

如果死读书,没有离开书本的点滴思考,没有对文学和人生一些关系的思考,一下子难以清晰表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理科例题

两个简单的测试题:i)无限多房间的酒店,每个房间都已经住满了人。此时又来了两位客人,能安排住下吗? ii)厨房中的酱油和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如果中学时没有一些进行过抽象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不去关注千变万化的自然规律,就难以进入科学的自由世界。

 

我个人特别喜欢一些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理科生。曾经有位理科生,来湖大的途中突然受了重伤,他立即能在这个经历中想到庄周之逍遥游世自在无为的思想。我就很欣赏。

 

3,偏废人士两例

1975年有位天文学爱好者,用肉眼发现了一颗新星。媒体好一阵热炒,国家也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机会,但是他一辈子的知识都没有实现升华,后来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创造力。

有位江西考生特别喜欢化学,在家里做化学实验。迷恋而不能自拔。结果眼睛也坏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不具备均衡发展个人知识的能力,眼光狭隘,能不能最终表示出创造力?  我也很怀疑。

 

以上只是我有些零星思考和粗浅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7-538280.html

上一篇:发掘等式1=0.999...中的物理奥义
下一篇:杨振宁先生惊人一变
收藏 IP: 222.247.53.*| 热度|

20 李学宽 孙学军 马红孺 唐常杰 陈国文 吕喆 王涛 刘广明 张玉秀 武夷山 李宇斌 陈安 吴飞鹏 杨秀海 张志东 杨会杰 ZeroK zhangling xqhuang hudawangxin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