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拉萨市工程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已有 4459 次阅读 2010-2-11 15:25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工作者建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导报, 科技工作者建议, 2期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2期“科技工作者建议”栏目

  作为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点项目——拉萨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项目——是“一江两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西藏自治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一重项大工程。自2001年实施以来,在拉萨片区共投资1.8267亿元,该项目将保护现有植被200多万hm2,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40多万hm2,封山封沙育林育草30多万hm2,人工造林种草5万多hm2,改扩建苗圃482hm2,并建立面积为1000hm2的林业综合科技试验示范区。项目建设期为10年,分两期完成。目前,由于拉萨市周边地区存在立地条件差、苗木生产科技含量低、规划设计不科学、苗木质量差、工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工程造林的“两率(成活率、保存率)”很低,“年年造林不见林”。本文针对影响拉萨市工程造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1   拉萨市工程造林中存在的问题
      1) 规划设计不科学
      拉萨市各县、乡的造林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脱离实际,外业调查勘察粗糙,树种配置不正确,造林地选择不当。
      拉萨市种苗基础较薄弱,以往植树造林, 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原则,因此,具有灌溉条件、水源丰富、立地条件好的宜林地段已基本全部造林,目前只剩下河岸砂丘及流砂坡等立地类型较差的区域,另外城镇周围因乱堆放垃圾导致土壤坚实、透气性差、石块瓦砾杂质多、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都使植物的成活、生长受到限制。面对这种现实条件,造林更需科学化的设计规划。但拉萨目前的苗木生产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造林苗木缺口达40%~50%,而且全区造林中只要有根系的苗木不论大小全上,无分级、无检疫等正规程序,导致造林两率低。栽植的实际操作不规范,起苗、运苗不遵循技术规范要求导致主根劈裂,侧根较少,调运苗木品种与规格不符,造林方与施工单位脱节,给后续的各项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2) 工程管理不规范
      林业是“三分造七分管”,甚至是“一分造九分管”。可实际生产中造林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方法。主要表现在:① 造林搞人海战术,搞突击,不严格执行国家造林技术规程要求及标准,“粗制滥造”;② 造林时机把握不当,没有适时栽植;③ 整地规格小或不整地,致使苗木窝根、歪苗,甚至死亡;④ 回土不满,夯实不够,造成悬苗死苗,导致造林失败;⑤ 配套资金不能落实,造成的后果往往是重造轻管甚至只造不管。重造林面积轻造林质量,当年或第二年造林验收合格即可,也是“年年造林不见林”的一大原因。
      林业经分类经营管理后,公益林获得了生态效益补偿,受到了保护。但限制了人为活动,减少了放牧区,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烧柴问题没有解决,于是百姓的柴刀便挥向生态脆弱的干旱阳坡灌丛,使之生态条件更加恶化。而且农户应得的利益和经营自主权得不到保障,难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① 工程造林实施过程中工程造林的任务由县到镇,由镇到乡,最后落实到村里的老百姓,而老百姓实施的工程造林基本上是无偿的,只是应付完成任务(造林面积),更谈不上造林的质量;② 县、镇、乡里的专业技术人员少,而造林人数太多,甚至是一哄而上,即使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工作,但“一口难对千嘴”,无法提高造林质量。
      造林工程任务量过大,常出现政府行政命令、业务部门和生产单位搞突击,用“社会造林”的老方法组织“工程造林”实施,不注重造林质量。
2   提高拉萨市工程造林质量的建议
      1) 重视造林细节,提高造林质量
      严格执行作业设计,合理整地,把握最佳造林时间。合理整地不仅能改善林地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持水能力,保证幼苗成活,还能有效控制杂草灌丛,提高幼树的早期生长量,为良种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拉萨市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整地时间最好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这样提前整地有利于提高造林“两率”(成活率与存活率)的提高,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植被恢复建设。
      选择适宜的造林模式和苗木品种。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加大乡土树种的选择,杜绝大规模纯林的营造,加强乔灌草并用,实现生态植被的恢复。加强后期养护,确保工程造林质量。
      2) 加强营造林科技支撑建设
      科学技术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结合拉萨气候条件及社会资源,应:① 大力推广应用良种壮苗、抗逆性强的乔灌草品种、营造林先进技术、科学的植被恢复方法和治理模式。② 对于干旱半干旱工程造林绿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尽快突破。③ 抓好示范区建设,尤其是典型生态类型区的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示范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④ 认真编制好干旱半干旱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方案。⑤ 制定优惠政策,把工程作为生产与科技相结合的平台,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科技人才投入工程建设。⑥ 应用3S等先进技术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营造林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统计、查询、核实、对比工作的自动化和工程建设的动态监测。⑦ 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营造林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与林业的积极性
      加快林业发展应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同步,否则就会制约林业发展、影响生态安全。建议协调畜牧、农业、扶贫及能源等部门,搞好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种植养殖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应政策,活化林权、搞活机制、调节利益分配,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利益,以提高其参与林业管理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在全社会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公民充分认识到造林绿化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调动参与植树造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大普穷
(责任编辑   王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294142.html

上一篇:寂寞的坚守将结出璀璨的科研果实
下一篇:保研的启示
收藏 IP: .*| 热度|

2 苗元华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