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循环因果的数学工具揭开一切战争的谜底!
一本书让你拥有战神的头脑!
本轮中美贸易交锋以中兴禁售事件达至顶峰之后,正陷于一个胶着状态。现在已经很清楚,此次美国从钢铝开始的贸易战,最后火力集中在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高科技领域,本质是一场技术战争。这场战争并非始自今日,也不是只有这一次。回顾整个过程前因和规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后果是什么。
我在《超越战争论》一书中,将战争本质上遵循的逻辑定义为“循环因果”,并且是在这种循环因果运动中将一切推向极限。因此,要真正理解其本质,不能单单去看某一次交峰过程,而要分析之前所有你来我往的循环因果过程是如何发展的,才能明了一切。现在,该是对此作一系统总结的时候了。
2005年前后,中国DVD等家电产品在欧美市场销售量占到中国几百家厂家产量的一半左右。菲利浦等公司以专利费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中国厂家发动技术战争,几乎将中国DVD完全逐出欧美市场。
彩电、节能灯等也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技术战争,显然是因为中国厂家相关领域的产品和销量提升到了严重威胁欧美厂家的地步,引发其相应的恐慌,从而触发其一再采用专利费为手段在欧美市场全面封杀中国产品。
1. 必须注重自主知识产权。这些反复出现的技术战争案例强烈刺激了中国政府和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申请专利数量不断飙升。过去因为中国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仅仅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单纯以价格为手段打开市场。虽然理论上说收点专利费影响的仅仅是一个价格问题,并不是不让你卖,但因为中国产品主要竞争力体现在价格上,一旦被收专利费,价格优势就迅速被抵消掉了,导致事实上难以再去与欧美产品竞争。
2. 技术战争的结果的确导致了中国企业国际市场拓展步伐显著放缓。
3.因为中国自身市场的庞大,尽管通过这种战争手段一再使中国家电产品在欧美市场遭遇毁灭性打击,可是相应的领域只是遭受挫折,从来没有因为这种挫折而完全丧失相应的领域发展。
中国市场优势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中国人口 = 2倍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其他所有发达国家
单纯的人口数量并不能简单地变成市场规模,但对于家电、手机等产品领域来说,消费对象并不需要一定是中产阶段或富人群体,市场规模的确是与人口数量成正比的。尤其在攀比心比较重的中国市场,有钱人简单花钱去买,穷人“卖肾”也会去买。这个公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欧美靠任何技术战争都无法打跨中国根本原因所在。
4. 家电领域因为中国核心技术长期相对缺失,因此战争过程往往不是反复地循环递增,而是以专利费、反倾销等手段一次性地完成。
这次中美技术战争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而是早就开始,并且反复地循环上升发展到今天如此激烈程度的。此次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中国企业能力不断提升引起西方恐慌,导致对方采取激烈手段试图对中国造成毁灭性打击。区别的地方在于相应领域双方的实力对比与当年的家电领域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中国通信企业已经拥有非常强大的研发能力、庞大的专利申请量甚至一些核心技术,因此不可能再靠传统的专利手段达成目的。甚至都看不到曾经在家电领域横行无敌的专利手段的身影。
战争如果是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往往一战就定乾坤了。但如果双方实力差不多,那就是最糟糕的消耗战状态。双方你来我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伤及大量无辜,双方陷入持续拉锯状态。
与以往更不同、并且可能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次战争还真不是欧美公司先发起,而是开始于华为2000年过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去开拓美国市场时期。CISCO与华为有一点上很相像——都是狼性十足的企业文化。两匹狼不仅干到一块,而且还是相对弱小的一匹干到全球最强大的一匹家里去了,这会是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CISCO一下就毛了,于是2003年开始起诉华为。当时美国通信业MOTO等都还健在,这个时期华为与CISCO有竞争的数据产品应该说还相当弱小,只能算是起步阶段,他们主要还是通信技术领域的产品。人家美国通信领域里的老大哥MOTO都没说什么话,互联网里的老大CISCO到急不可耐地先冲上去了,足见这两家企业文化真的是“情投意合”。华为与MOTO这两家真正的竞争对手不仅没打起来,反而温情脉脉合作做起生意来了——MOTO在很多移动通讯市场采用了华为的核心网产品。华为没有用自己最正宗主业的传输等产品去攻当时已经处于破产阶段的朗讯传输市场,却选择自己相对最弱的数据产品去攻CISCO的市场。当时华为是怎么想的,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而CISCO公司自己又不做华为公司的绝大部分产品,怎么会那么看重华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数据产品?他无论怎么打也动不了华为的根本,却对华为如此深仇大恨,大动肝火,更加让人匪夷所思。除了说这俩哥们实在是性格相合以外,怎么也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释。
不到十年后,又对华为中兴以安全性为由展开第二轮调查,导致大量美国运营商放弃(换种说法就是封杀)他们的产品。不过,事实上一直都没有完全封杀,还是有一些产品在销售。作为美国运营商客户一方来说,当然希望有更多供货选择为好。华为的海思芯片,一开始还真就是两个市场养着的,一是美国、二是印度。尽管华为机顶盒业务一直不挣钱,但通过这个低端业务让海思芯片有了生存并不断改进的机会。说到这里,人们不要误会认为中兴在芯片技术上没有积累。还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侯,我的南邮大学里同班同学徐东明团队开发的SDH 2M支路芯片,转让给了华为和中兴。这应当是两家公司自己开发芯片最早期的活动,后来在通信设备里自研芯片越来越多。但作为通信产品整机研发生产企业,上游供货元配件清单数以万计,不可能样样都去自己做。
这种封杀会是单向的吗?当然不是,中国人民哪是好惹的。你美国在自己的市场封杀中国公司产品,那好,我中国当然就得在自己市场封杀你美国公司的产品。于是,与最初干架的两家公司八杆子打得着打不着的一堆美国公司就遭殃了。一大批美国互联网公司也被中国以安全为由封杀。尤其中间还出了棱镜门事件,更使中国行为有非常坚实合理的理由——啊!原来事实上存在安全性问题的是美国,不是其他国家。政府还没出面,中国IT企业界就以“去IOE”(I:IBM,O: Oracle,E:EMC)的市场概念为名兴冲冲地把这几家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打得七零八落,根本连安全性的名义都不需要。这几家美国公司真是有苦难言,而相应领域里的中国IT企业那几年市场份额以每年几倍的速度爆增,日子过得那是相当地滋润。
美国对此能一点反应都没有吗?尤其以强硬和会做生意著称的特朗普上台以后,更是得发起决战性的全面进攻了。特朗普竞选时就承诺要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刚一上台,就提名罗伯特·莱特希泽出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代表。莱特希泽何许人也?33年前的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南侧的广场酒店逼迫日本签订著名“广场协议”时,他就是当时里根政府里美国贸易办公室副代表。他长期负责钢铁贸易谈判,并且因为和日本在钢铁和汽车业的贸易战而成名,以强硬著称。怨不得这次还以钢为开战的起点,业务很熟啊。美国政府官员升职也真是够慢的,花了30多年时间,莱特希泽这次终于转成正代表了。毫无疑问,特朗普选这位当年用贸易战打败日本的老将再次挂帅,就是想重温当年广场协议的旧梦。
罗伯特·莱特希泽
先给出结果,当然不能。原因何在?
日本当年是因为莱特希泽谈判很强硬就害怕并屈服的吗?怎么可能?日本最终害怕的不是莱特希泽,而是驻在日本的美军。刀架在脖子上了,日本是怕拿广场协议逼他签字的人,还是怕拿刀的人?这种问题问起来都不好意思。但莱特希泽很可能认为日本当年是因为怕他才签字的,特朗普可能也这么认为,所以才说贸易战很容易打赢。当然,要说当年只是通过强压使日本接受广场协议也不客观,也远远低估了莱特希泽的谈判技巧。他当时还是给日本许诺了很多优惠条件的,如让“日元成为世界货币,日本成为世界大国”等。
这下问题就来了,美国这次也是有刀的,但刀在哪儿呢?只能是在离中国海岸线上千公里以外的地方晃一晃。而中国解放军手里也是有刀的,晃得更厉害。那就麻烦了,莱特希泽再强硬有什么用?况且有广场协议的前车之鉴,这次明摆着是把上次对日本成功的战法没什么创新地重新演绎一遍,也给不出什么积极方面的条件,单纯强逼怎么可能让中国接受?中国政府根本就不理他,别说签协议了,连谈都不跟他谈。
于是美国只能把技术战争的规模继续扩大化,这就进入快速消耗战状态了。中兴一被美国禁售,又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高通正撞到枪口上。早在特朗普都还不是总统的2016年就开始的要收购恩泽普(NXP)公司案子,必须最终通过中国政府反垄断调查,中国政府在时间点上“很巧合”宣布申请有问题,高通不得不立即重提申请。这次申请如果到7月25日还不能通过,将赔给恩泽普公司20亿美元,高通已经宣布裁员1500人。美国罚了中兴8.9亿美元,最后循环的因果可能是高通要加一倍多赔给更八杆子打不着的恩泽普了,这让高通心里的苦找谁说去?
仗打到这个份上,特朗普和莱特希泽没发现预期之中的中国政府有任何妥协的迹象,舆论上还不断传出下一个倒霉的可能是苹果等等,这下心里怎一个乱字了得?
最初只是因为俩业务相关性真不是太大公司间擦出的火花,成了扇动翅膀的蝴蝶。现在倒传出华为2018年底就放弃美国市场,准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份定单。“有些事情放下了,也就轻松了”.....(此处省略10万字!)
特朗普宣布的对中国500亿加税清单里的1300多项产品,集中在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高科技领域。这次美国使用的也就是两大武器:一是对中国输美高科技产品提高关税,二是对个别中国高科技公司禁售美国芯片和软件。一个是让你卖起来更困难,另一个是不让买,这种武器能打跨中国相关的企业发展吗?
如果提高关税的做法最终落地,并且如果仅仅是关税起作用的话,中国相应的高科技产品并非绝对不能卖到美国,只是获得的利润会更低,市场规模会更小。但是,请注意我们前面所说的中国根本市场优势。中国有哪个高科技是必须依赖美国市场才能发展起来的呢?除了像广播领域里的ATSC、传输领域里的SONET等美国“民族标准”产品技术外,基本上一个也没有。而即使这些美国的民族标准,真正核心的部分事实上也是通用的。例如在视音频的编解码技术上,美国的ATSC与欧洲的DVB-T是一样的。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就不同了,没有美国等国外市场养着,他们相应的高科技领域可能真就发展不起来。过去技术战争中的家电产品整个欧美市场封杀都挡不住其发展,只是挡在美国市场之外能起的作用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禁售更是一件糟糕之极的事情。不是对中国,而是最终会对美国公司糟糕之极。又不是能对整个中国所有企业禁售,只能以个案为借口这么做。这会使所有中国企业接受一个震撼性的教训:美国对芯片进行禁售不是有可能,而是真会这么干。这种禁售的可能性一旦变成事实落地,那就会迫使中国厂家彻底丢掉任何幻想,也会把反对中国自主开发的人的嘴全堵死。这对美国芯片等企业可能会是毁灭性的前景,它会逼迫中国电子企业在一切美国芯片技术上寻找国内替代品。这比中国政府出台多少鼓励芯片发展的政策实际效果都要好得多。
如果只以市场本身的规律去运行,中国的确会不断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但是,如果中国人什么都做的话,国际贸易就没法开展了。让市场自身不断去自我平衡,只要中国能够稳定可靠地获得其他国家的相关产品供应,也就没心思一定要去把一切都国产化。美国芯片业全球最强,但也不是每一个芯片技术都强的。最核心的光刻机还是荷兰ASML公司的。但如果美国执意要卡中国脖子,最严重的结果是到最后硬逼着中国把所有芯片相关技术全干光了,一大批美国芯片企业遭受池鱼之殃,本来无论如何不至于发展到这种程度的。至于中国芯片业当前的技术实力究竟如何,谈论的人已经很多了,就不再重复。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这样三个要点:
差距依然巨大。至少各领域都已经全面起步。在PCM(相变存储器)、MRAM(磁存储器)、量子芯片等下一代技术上也在全面布局。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特朗普技术战争”的东风。
战争的循环因果,就是把一切推向极限。战争一旦开始,它本身就会成为其继续发展下去并且进一步扩大的理由。这当然是要有宏观大背景作基础,否则再大的蝴蝶煽动的翅膀也不可能导致一场狂风暴雨。企业之间有竞争很正常,国家之间有竞争也很正常。如果用正常的方式去处理,最终会不断变动调适,而不至于发展成伤及大量无辜的贸易或技术战争。如果人们能明白中美之间的这场技术战争的起因,最初是因为这俩家肝火都比较旺的公司之间擦出的火花,之后竟不断地加入国际政治等等太多因素,循环因果地演变成中美两国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的历史故事,还会如此地不理性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矣。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不知特朗普和莱特希泽最后会不会明白“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道理?
汪涛出品:
《纯电动:一统天下》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即将震撼上市,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