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会、奥斯卡与诺奖
如果简单比较一下奥运会、奥斯卡奖与诺贝尔奖,就可以清楚看出诺奖这个奖项的特点所在。
奥运会比赛获奖有三个名次:冠军、亚军和季军。即使是三个团队,也同样可以获得这三个名次。如果一个团队有十二个人,每人都有一块冠军的奖牌。当然,获奖的人越多,奥运会主办方就得准备越多的奖牌,花钱就得越多。即使是没有进入前三名的,他们比赛成绩的名次也是相当有价值的。从第四名一直到第几十名,甚至能参加奥运会本身就已经是相当好的荣誉。
中国女排夺得奥运冠军,每人一块金牌
奥斯卡奖最后只有一位“最佳XXX 奖”获得颁奖,但四个潜在的获奖提名者中其他三位未获奖者是公开的,能够获提名也是荣誉,可以进行宣传。
五次提名后终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获得诺奖可就太难了。如果按诺贝尔遗嘱的想法,每个奖项每年就一个人获奖。虽然执行中改为最多三个人(文学奖最多两个人),但无论人多人少,每个奖项的奖金是一定的。如果是三个人获奖,那这三个人的奖金是分享这一个奖项的总奖金。获得提名而未能获奖的候选人名单是严格保密50 年的,因此,获得提名,甚至进入最后名单而未获奖者不仅任何奖金都没有,也完全没有任何荣誉的价值和意义。
村上村树:“最悲壮”的诺奖入围者
很清楚,诺贝尔要的不是对科学贡献评价的公平,而是以有限的奖金最大可能地创造这个奖项的吸引力。奖励越重,越集中,公平性虽然越小,但吸引力却越大,作为奖励的投入产出比就越高。它把奖励的作用力和效能发挥到了极致。最初发奖时,一个项目的奖金相当于当时一个教授一年薪资的20 多倍。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虽然不是娱乐业的奖项,却比娱乐业的奥斯卡奖更能创造眼球吸引力和引起全世界无数人的疯狂。由于它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其他科学领域的奖项也都拿诺贝尔奖来给自己做衬托,以彰显自己在国际领域里顶尖的地位。
★ 图灵奖号称是“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 普利兹奖号称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 瓦特林·路德奖号称是“地理学界的诺贝尔奖”;
★ 在数学界,阿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在为谁更有资格称得上诺贝尔级别而较劲。
至于那些与诺贝尔奖所属领域相同的奖项,最多只能去追求把自己标榜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诺贝尔奖的预备奖”了,意思是拿了这些奖之后,下一步就该去角逐诺贝尔奖了,他们能想到的最高目标追求也就是把自己标榜成通向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阶梯。
诺贝尔一开始就压根儿没想过要在全世界去追求公平,那也是它力所不及的,它不可能去给全世界5 个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奖不是诺贝尔遗嘱的内容)的所有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公平地颁奖。如果那样,别说是基金的利息,就算把诺贝尔基金再增加10倍,1年就把整个基金全发完了也远远不够。请读者牢记住这一点。
▎科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汇聚和判断能力
集聚效应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经济要素的汇聚会引发经济能力的正反馈,使得产生集聚效应的地方会像黑洞一样抽吸其他地方的经济资源,不断地自动放大自己的经济竞争能力。科技内生能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有类似之处的,科技能力也存在集聚效应。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充分汇聚全球科技资源,自身的科技发展就会占有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如果注重建立科技的汇聚能力,充分引发科技的集聚效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典通过长期评选和颁发诺贝尔奖,有效汇聚了全球顶尖科学家的资源和智慧,以及他们的大量工作,这使瑞典的科学研究和科技能力有效地长期占据世界巅峰水平。一个仅仅只有898 万人口的国家,只有北京市人口的40%,却在大量科技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一大批世界顶尖的民用和军用科技公司在全球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在移动通信技术、航天、航空、雷达、坦克、军用飞机、汽车、生物科技等众多高科技领域执世界科技之牛耳。首都斯德哥尔摩不仅是世界通信巨头爱立信的总部,曾经的另一个巨头诺基亚总部也在这里。
伦德市仅仅是瑞典南部的一个很小的小镇,距离丹麦非常近。该市不过区区5 万人口,在北京市根本都算不上一个能排得上号的大住宅区。但伦德大学的人员数量竟然就达到3 万。这里曾是在世界手机业占重要地位的索爱手机开发中心,并且大量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公司也云集于此。
伦德大学校园
2004 年,我还在中兴通讯(ZTE)任第四营销事业部技术副总经理的时候,瑞典ISAA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瑞典外交部的一个下属机构,相当于中国很多政府里的招商引进办公室)邀请我去瑞典考察投资环境。在斯德哥尔摩有皇家科学院的几位教授给我介绍他们在手机消费行为上的研究,以及其他学院实验室在芯片、虚拟现实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手机设计公司进行交流。在瑞典南部的伦德市考察了索爱公司的手机芯片和手机操作系统开发基地,以及其他几个软件公司。ISA 请我到瑞典考察是希望ZTE 增加在瑞典的投资。ZTE 当时在斯德哥尔摩已经有一个研究所。瑞典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其中有一个政策让我震惊不已:如果能够在瑞典投资开发项目,投资多少,瑞典政府可以增加投入同样的资金,并且获得的专利完全归外来投资者所有。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情?我对这个政策之所以感到非常惊讶,是因为中国当前的科技发展政策也是专利战略,直到现在也还是在提“知识产权战略”。在我们的印象中科技战略的核心就是知识产权,而瑞典怎么会对知识产权这么“看淡”呢?甚至自己投了钱却把研发产生的专利让给“外来投资者”?!
瑞典政府能够这样做肯定会有他们的道理。正是这次考察让我深深感受了诺贝尔伟大和英明到多么让人高山仰止的程度,以及瑞典人以汇聚能力为核心的聪明绝顶的科技战略带给了他们多么重大的长期利益——只要能让科技能力集聚于瑞典,他们就能永葆科学的活力。至于诺贝尔奖的荣耀、奖金、以后研发的专利……这些表面上最容易看到的“便宜”让他人占去好了。诺贝尔已经为瑞典抢占了这么一个最为有利的位置,其他人就别想再以相同的方式建立这种汇聚能力了。其他国家越是投入巨资发展科学去争诺贝尔奖,带给瑞典的好处就越多,即使你明白了这个生意的奥秘,你还是得对诺贝尔奖的光芒顶礼膜拜,诺贝尔高明就高明在这里。
美国通过二战之后派兵硬抢,获得了大批德国顶尖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通过大量优秀的教育、开放的文化、硅谷良好的创投环境吸引了全球的资本、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汇聚到美国。这种汇聚能力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但有很多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
诺贝尔奖只有一个出处,再想用同样方法复制已经没有机会了。想和美国人一样利用世界大战的机会硬抢顶尖科学家的机会也没有了。中国要想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建立属于自己的全球科技汇聚能力,只能寻求其他可行的方法。利用中国的经济条件和大型工程建设的能力,成批地、成系统地建设大型科学研究设备,以此建立科学汇聚能力,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科技发展战略机遇。尤其是选择一批价格最为昂贵,美欧难以承担的科学研究设备,应成为中国科技跳跃式发展,建立全球科技汇聚能力的关键战略。只要放开思路以不相干获益原则同步推出对他们的经济开发计划,就不会使他们在经济上成为任何问题。
判断能力是另一个更为核心的和彰显真功夫的能力。瑞典通过评选诺贝尔奖,最巧妙地借用了全世界最顶尖的外脑帮自己进行判断。中国自身对自己做出的成果,到现在依然要借助于国外的评价才能有效判断。如果不能进入SCI 索引,如果不到英国的Nature 或美国的Science杂志上去发个论文,就被人看不上。如果英文不好,那你无论水平多高就都别指望得到好评了。事实上,一个国家内部制定的科学评价指标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评价这个国家科学判断能力的指标。中国越是依赖国外媒体和学术杂志进行判断,就越是体现了中国自身对科学判断能力太低。
而科学判断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汇聚能力的高低。你花钱搞出来的最高水平成果,只能用英文发到别人的学术杂志上去,那也就是在帮别人汇聚最优秀的成就,而自己国内的人反而很难看到。如果那样,你培养再多优秀的科学家,搞出再多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何用之有?全都是在替别人打工。
很多人说科学没有国界,这百分百正确。正因为如此,所以一个国家最重大的科学发展战略才需要把提升自身汇聚和判断能力作为最重大的头等问题,去赚别国科学家的成就。如果你不考虑这一点,自己花大价钱支持的科学家们获得的成果,就很容易被别人汇聚赚走了。
▎诺贝尔村
一旦我们明白了诺贝尔奖的关键价值是其对科学资源的汇聚能力,就明白我们其实也可以借助这个建立我们自己的各种汇聚能力。例如,可以建设诺贝尔村,给予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被提名者,从各国科学院的院士选择出的人士,以及其他有重要科学成就甚至只是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人员与其家人永久性或阶段性免费在其中居住的权利,完全来去自由。同时在其周围开发大学城、研究机构、系统的科学研究设施、数字图书馆、学术会议中心、高端房地产和旅游区。以此汇聚全球科技资源,并且可以获得大量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以科技汇聚能力建设为思路,其实还可设想出更多方法。中国已经不可能有机会去吃“颁发诺贝尔奖”这么肥的肥肉了,但借机会喝点汤还是可以的。
别老想着只是去得诺贝尔奖这个层次的事情。诺贝尔奖只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游戏规则而已。只有真正理解这个游戏内在奥秘的人,才能从这个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谁是坐在评委席上的人,谁是评委身后普通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真正“大佬”
无论在舞台上获得多么好的成绩和分数,在聚光灯下多么辉煌耀眼,都只是参赛选手。多想想谁是坐在评委席上的人,谁是评委身后普通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真正“大佬”,从比赛中获益最大的永远不会是任何聚光灯下的歌手。优秀的参赛选手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一个国家级的科技发展战略只是纯粹以参赛选手角度考虑问题的话,那就太狭隘和低层次了,尤其像中国这样准备领导世界未来400年科学文明进程的大国更是如此。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
数码科技(300079) 国际投资总裁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即将出版)
《纯电动拯救世界》(即将重新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