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开窗帘,昏黄的路灯映衬着洋洋洒洒的雪花。
Columbus的冬天再次来临。入夜,坐在书桌前,欣赏着窗外模糊但极富诗意的景色,让我仿佛已忘却这是异国他乡,而是久居心底的那一抹北国的眷恋。此时,我少有的感觉到心灵的澄澈,少有的感觉到惬意与温暖。黑暗中一点点羸弱的微光便可让我们轻松的敞开心扉,但,为什么日常的生活却让我们充斥着焦躁不安呢?
又是一个周末,在家总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惰性,而把时间全部的交付到了手机上。在连续看完十集左右电视剧后,一如既往的感觉到空虚与萎靡。痛定思痛,我给自己的房间起了一个老土而又实在的名字“耕耘书屋”,并制作了一个纸质的“牌匾”安放到书桌上,以给自己一些警醒与激励。不觉的回想起了鲁迅先生书桌上的“早”字,孩提时代的我总有一些“假清高”,认为鲁迅先生这么大的文豪竟然在书桌上刻这么一个“俗不可耐”的字,丝毫没有一丁点大家风范。再看看我今天为书屋起到名字,不知不觉乐了起来,这难道不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吗?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与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细想来,能够最贴切的反应我们农人奋斗之过程的一个词,也就非“耕耘”莫属了。而诸如“早”“耕耘”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而能长久的坚持下来,又谈何容易?
当今的博士生们,似乎变得越来越焦虑,一旦踏入这个门,SCI论文便成了永恒的奋斗目标,仿佛之前少年时代的“鸿鹄之志”“忧国忧民”全拜倒在了论文的身下。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忙碌着做实验,忙碌着写论文,忙碌着请各种专家大牛“指点一二”,忙碌着寻找认识的论文审稿人,忙碌着看自己的检索证明达到了哪些单位的用人要求,忙碌着八卦最近谁的论文被接收了、哪个大牛当选院士了、哪哪哪又出现学术不端了……。当然,我也将自己不大的身躯硬生生的挤进了这波“忙碌”的洪流中。可最终发现,忙碌的背后只是越发严重的空虚、不安、失眠以及对自我的否定。如果哪天有幸中了一篇论文,可能会使我异常兴奋,感觉终于见到了曙光。但这种“兴奋”就像毒品一样,来的也快,去的也快,几天后便会陷入新一轮的更深层次的空虚与焦虑,身体也越来越亚健康。至今,从发表的论文中,可能会使我有些许的成就感,但绝对没有人生价值实现的感觉。这难道不掺杂着一些病态吗?
我们上小学开始就学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可当今的青年们有多少能够静下来反思自己的德行?我们只顾着向前奔跑,仿佛只要停下来一刻,便有千军万马会超越你。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能找到“惰性”、“勤奋”与“产出”之间的平衡。从“耕耘书屋”成立开始,我想让自己回到“少年学生时代”:要科研,但不要功利;要不停的奋斗,但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与自我评价;既要奔跑,也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手机与电脑这些生活快节奏产物似乎并不符合人类生存之道,他们摄取信息之快只能带坏我们的节奏与心境。我想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空闲时间放在“诗书画卷”上,放在“煮酒品茶”上。这些东西,才能真正的让我们“静”下来,“慢”下来,感悟到人生的乐趣,明辨人生前进的方向。这难道不是科研道路上最好的调味品吗?
夜已深,雪花还是窸窸窣窣,昏黄的灯光下,心境前所未有的开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