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是很多人的感慨。但过了一年又一年,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浮躁。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了么?还是人们的功利性太强?还是人类有主宰、改造世界的心,却没这个实力?
来到美国留学之后,我心里一直暗暗的鄙视外导的科研队伍。陈旧的试验设备、研究人员匮乏的科研团队、跟不上“形式”的研究内容……,似乎这的一切都没有现在国内实验室那么先进。我一度以为我选错地方了,毕竟外导是一个近80岁高龄的老人了,可能确实该“荣退”了。此外,外导做的微观的精细的科研内容并不多,他的研究更多的是一些决策性的,宏观的,导向性的研究。所以给我的感觉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每天只会从FAO、IPCC及各地发表的一些文章中摘选一些数据进行罗列。这些表观现象使得我有了一些“优越感”,毕竟我自己做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而不是流于形式。但渐渐的才发现,这种“优越感”就是建立在“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之上的“浮躁心理”。作为一个自认为是土壤碳循环领域的科研后备力量,当我想写一些科研随笔的时候,发现竟连世界范围内的土壤碳储量都不知道,每年从土壤中损失的碳量也不知道……这些基本的问题都不了解,那还何谈研究土壤碳的固定?闭门造车?后来在每周的Zoom视频会议上,再看到外导侃侃而谈时,心里不禁的钦佩起来,他对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数据都是那么的了解,美国、中国、巴西、印度、巴基斯坦、日本……,这些国家的人口、耕地情况、施肥用量、灌溉情况、粮食产量、受教育情况、碳排放情况等等,全都印在他的心里。他清楚的知道我们每个地方还有多少的固碳潜力,他清楚的知道怎么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制定满足粮食增长与经济增产双重保证的政策,他的心里装着这个世界。现在虽然看着他研究的内容没有“跟上形势”“很老套”,但老教授用一辈子在坚持一件事,并把他做好了,因此也成了世界级的土壤学大师。都说读书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研究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但现在有多少人,是为了跟上科研的“潮流”而在盲目的做研究。今天是一个研究内容,明天见其他人的研究方向好发文章就又换一个方向。这种“论文驱动”、“金钱驱动”的研究是时候该思考思考了。思考自己的研究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能够创造什么价值?思考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推动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做出哪样一点点贡献?思考自己是否坚守住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否把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透彻了,研究清晰了;自己是否陷入了发论文—拿基金—换新的研究方向—发论文—拿基金—换新的研究方向的恶性循环?
当然,我不是想批判任何人,只是拿自己作为“反面教材”影射这个社会。现代社会,“忙碌”似乎已经成为了“浮躁”的代名词。那么我们在忙碌些什么呢?为了保持自己的“科研”跟上形势,我总会收集一些新的文献,但我对这些文献做的最大贡献估计也就停留在增加了它们的下载次数;每天手机上看到很多的好文章,或心灵鸡汤、或名人励志、或国家时事,但即使我很感兴趣的,也几乎不会逐字逐句的认真读完,不知不觉,我也变成了看文章的“标题党”;现在年轻人流行立flag,我也跟风制定过一些读书计划、英语学习计划,但真的是读进去了么?还是只是为了每天打卡凑够时间?;论文其实我写的也不少了,但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么?有多少篇只是为了显着“数量”多?著名革命家李大钊同志说:“学就学个痛快,玩就玩个踏实”,现在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既然选择了一件事情,那么就塌下心来,心无旁骛的把他做好,而不要“狗揽八泡屎,泡泡舔不净”。
现在很多的媒体也迎合了大众浮躁的心理,发博文太耗费时间,就开发出微博,要在140个字以内抒发感情;看视频太长太浪费时间,各种微视频、Vlog软件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现在想想,我们现在连看一部电视剧都要不断点着快进、二倍速按钮,那么又何谈其他的事情呢?此外,各种的“效率办公软件”真的是各种各样,应有尽有,我有时候不禁在想,我们每天立小目标不要看手机,最后反倒要让手机“管理”自己的时间,让手机管住自己,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同样,浮躁的心理也会蒙住大众的双眼,而看问题时缺少了思考与判断真相的能力。最近有件事让我感触颇深,抗疫功臣张文宏发表言论,建议小孩子们早上吃鸡蛋、喝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只喝粥,结果就被一堆网络写手们喷,认为他的言论是典型的崇洋媚外。难道这些人就不仔细的思考问题吗?不看看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吗?这个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选择,太多花花绿绿的东西让我们眼花缭乱。很多时候,这些形形色色的东西也使我们的思维变得很浅显。
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我认为摒弃浮躁的前提就是要先做到反复归真,认认真真的思考,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有价值,是喜欢读书时油墨的清香,还是喜欢晚上写日记时笔尖的沙沙作响,是喜欢运动时的酣畅淋漓,还是喜欢体验阳光照耀的温暖惬意?总之,学会自己的思考,做自己喜欢而有意义的事。假如选择了一件事,就扎下心去,不要被外界所扰。这样,每天都会充满意义而非虚度,到晚上睡觉时也大概“不会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懊悔”了。每天实实在在的做点事,深入的掌握一个技能,全面的看清事件的本质,难道它不香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