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赵东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s0002 普及昏迷促醒,脑损伤,脑出血,脑积水,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肿瘤,脊髓拴系,大小便功能障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治 ...

博文

椎管内脓肿压迫脊髓导致瘫痪还能恢复吗?

已有 1269 次阅读 2021-6-1 21:5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年仅26岁的肖先生,有一天突然感觉背部酸疼,贴膏药后无明显减轻,找了个医院按摩、拔管、针灸,疼痛稍有所缓解,但早晨起床后发现下肢不能活动了,也没知觉了,大小便也不知道了,这下可慌了。年纪轻轻,怎么突然就瘫痪了?

赶快送往就近医院,查磁共振,发现胸椎管内果然有东西压迫脊髓了。

1622383806106688.jpg

1622383855287717.jpg

1622383880411308.jpg

磁共振检查发现胸6-8硬脊膜外占位压迫脊髓,考虑脓肿可能。随后给予手术减压并清除了脓肿。

1622383904897438.jpg

术后复查磁共振发现脊髓损伤比较严重,用药治疗一个月后患者下肢仍然瘫痪,大小便及下肢感觉依然没有恢复。

怎么办?

最后家人经人介绍,找到西安市红会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经过赵主任检查并评估,认为患者脊髓功能还有希望恢复部分功能,随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赵主任给他制定的是中西医结合加综合康复的“三位一体”疗法,经过治疗一个月后,患者下肢肌力从0级恢复到了3级,依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患者有希望重新获得站立行走。

1622384187527414.gif

赵东升主任讲解:椎管内脓肿属于一种化脓性的感染,大多数是椎管内手术操作、外伤等原因造成的,也有些是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或者是脑脊液到达椎管感染引起的。正常硬膜外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静脉层,硬膜外脓肿好发于此。病原菌在硬膜外间隙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最终形成脓肿。硬膜外脓肿按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急性期大量脓液聚积,硬膜充血水肿;亚急性期硬膜外脓液和肉芽组织并存;慢性期为肉芽组织增生。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典型的椎管内脓肿已少见,容易误诊。文献报道只有不到半数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复,病死率为13%-19%.他的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发现,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前期可有或无明显发热症状,但会有脊髓神经受压症状,比如疼痛、麻木、肌力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逐渐加重导致下肢瘫痪,此时一定尽早检查磁共振,明确病变部位及大小,发现后尽早进行手术清除脓肿,解除脊髓的压迫。术后第二天即可实施电磁刺激等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方法,帮助神经快速恢复,如果错过第一个月治疗时间,后期治疗会比较费时费钱。所以,在治疗椎管内病变的时候最好打听会治疗脊髓损伤的医生进行救治,这样可以连续性治疗脊髓损伤,可以达到脊髓功能早期恢复。

    综合分析易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有:①本病发病率低, 同时首次就诊多为发热就诊呼吸科、五官科等专科, 缺乏脊柱外科专科知识, 重视度不够, 难以早期发现本病;②本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局部疼痛, 缺乏特异性的表现, 同时脊柱X 光片上一般是正常, 早期误诊率达到50% ;③当发病时间超过7 d 后形成肉芽肿, MRI 上易误诊为椎管内肿瘤, 此情况时有报道。若病灶为脓肿, 手术以清除引流脓液为主, 减压范围不用太大;若病灶已经发展为肉芽肿, 手术以减压为主,减压范围应该扩大, 因为肉芽肿紧紧黏附在硬膜难以清除,勉强清除会造成硬膜破裂, 引起硬膜内感染, 甚至颅内感染。同时MRI 能指导穿刺活检的位置, 若脓肿在硬膜后方, 那行穿刺活检安全且易于成功;若病灶已转变为肉芽肿或位于硬膜前方, 那穿刺危险且难以成功。治疗后复查MRI 能了解治疗后病灶吸收情况, 指导治疗方案。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溶血链球菌等, 对抗生素敏感的情况下, 保守治疗成功机会较大。但从大量临床案例分析来看,手术治疗对脊柱局部剧痛的缓解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 能更早进行功能锻炼, 有利于患者恢复;对神经功能恢复上均取得良好效果, 证明对有逐渐加重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手术治疗是有效的。如果早期使用经颅磁刺激等治疗,脊髓功能可进一步恢复。

西安市红会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上午  门诊三楼310

研究领域:昏迷病人促醒,脑干出血,脑积水,脑梗死,脑肿瘤,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瘫痪,脊髓拴系,脊髓空洞,脑瘫,寰枕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大小便功能障碍,神经性疼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周围神经损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1512-1289249.html

上一篇:臂丛神经损伤疼痛怎么办?
下一篇:重型颅脑损伤、脑积水、癫痫、昏迷,还能醒吗?
收藏 IP: 1.83.20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