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学术交流”能产生真友谊么?

已有 3406 次阅读 2011-5-11 19: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记得第一次接触这句“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同过窗,一起分过赃。”刻画铁哥们儿的至理名言的时候,我才17岁,高中刚毕业,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恶心和不解,即便已经有了几个至今也算是铁哥们儿的同窗,这句话对我的冲击致使我在今后的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用心体会,直到大学毕业,来到研究所读研,我才明白,这句俗语堪称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又一块结晶,它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保持肝胆相照,舍生取义,同甘共苦等“高尚”友谊所必须具备的充要条件。如果看此博文的男人扪心自问,你和你的你几个铁哥们之间把上述四个上诉事情做完没有?回答的结果很奇妙,一般情况是,做过至少一件上述事情的朋友极少是很铁的,至少在对方给你借1万元钱的时候,你会很犹豫,想的最多的是他会不会按时给我,甚至是利息怎么算;做过至少两件上述事情的朋友关系明显好于前者,不要说一万元钱,3,5万也不在话下,基本不会考虑他会不会按时还账,利息那都是扯淡;做过3个事情以上的关系就很“危险”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铁哥们儿会替对方承担许多事情,从说谎,还账,到打架,甚至到包庇等包罗万象的好事坏事都能做的出来,许多时候又都不会考虑太多的后果。
   话说回来了,如果站在这个高度去评价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的话,就有绝大多数的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堪一击,那么,就连维系一种不堪一击的“朋友”关系的条件也有极强的局限性,最起码你得恭维别人,说他爱听的话,不要求内心有他,至少不要和他对着干,走个平行线也可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一个八面玲珑的人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朋友;一个唯真求实,渴望自由,具有理想主义的人身边的朋友屈指可数,拟或是一种孤独的表现;话题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这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带有一些孤独色彩的特殊人群身上,这群人平时的工作极其无趣,看文献,做实验,编程序,写文章,学术交流等活动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在这各项活动中,学术交流这一项是最直接的人与人交流的途径,这种交流首先是思想的,观点的碰撞,这种碰撞在中国大的“关系定则”的烘托下,几乎不可能出现一些友谊的萌芽,说同行是冤家一点也不为过。就是在这个大的环境的烘托下,中国的学术交流活动往往为了缓冲思想碰撞带来的阵痛,学术交流的时间一般和喝酒吃饭的时间相等,这一点也算是明智之举,毕竟,很多不愉快在喝酒吃肉吹牛皮的过程中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如果酒桌气氛活跃,还能化敌为友,多一个朋友,但事实证明,这种几率低的可怜。人作为最自私的动物之一,具备复杂的情感,尤其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一个“我要被认同,我是对的”的情感模式被激活至无敌状态,谁也不要触动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看看周围的教授吧,有几个在学生或者是同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主动承认呢?我宁愿认为这是一种人本身的欲望在作祟,年轻人需要理解,同行之间需要一点儿宽容,理解这种原始的情感,不带理性的中伤已是皆大欢喜了。原则上讲,学术交流产生真友谊的可能性太小,不要尝试着用学术来交“朋友”,两厢情愿不为敌已是不错的了。
   落脚到写博客这种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活动上,学术层次和思想的碰撞更显得冷酷,无声无息地已经把对方的错误变成了白纸黑字严加批判了,这样类型的冲击其实和面对面直言其错误的效果不相上下,甚至更能把对方的无敌状态激活,放大,令人遗憾的是,相隔千里的人不能一起在碰撞之余喝点小酒,不计前嫌,于是怨恨越积越深,双方不可自拔。这种结果无论如何都是悲剧的,对双方都不利,毕竟有时候双方各自代表了一大派,后面有很多推波助澜的,还有嗷嗷待哺的学生,长此以往,学术会议上的帮派初具端倪,令人汗颜。
    因此,在此由于种种学术,思想,观点碰撞造成的不愉快引起的科学网博客博主之间口水战爆发的前期,一个无名小辈发自内心地呻吟道:不要一些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不认可而伤了“和气”,这个社会本没有对与错,只有合理不合理。不折腾,好身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66-443046.html

上一篇:在中国搞基础物理科研(读博)的出路在哪里之大讨论
下一篇:“5.12”重读“祭川文”
收藏 IP: 210.77.73.*| 热度|

8 傅云义 杨月琴 罗教明 王水 陈安 赵国求 蒋永华 杨凯恩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