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夏日里常见的开花植物(1) 精选

已有 4051 次阅读 2024-7-8 17:44 |个人分类:辨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武汉夏天的热是尽人皆知,但武汉的夏天还是有很多令人心旷神怡之处,如抬头就可看到蓝的让人不敢相信的蓝天。在枝繁叶茂的校园内,炎热的太阳被挡住,也会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植物多是在春季开花,在炎热夏季仍有一些盛开的鲜花,这些盛开的鲜花成为炎热夏季里的那醉人的一抹“红”。

IMG_20240706_154249.jpg

夏季最为常见的开花植物非紫薇莫属,紫薇享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独占芳菲当夏景, 不将颜色托春风的赞语。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长,故有百日红之称。紫薇也叫痒痒花、痒痒树等,为千屈菜科紫薇属小乔木,叶纸质,花色多样,如玫红、大红、深粉红、淡红色或紫色、白色等,常组成7-20厘米的顶生圆锥花序;紫薇具有6个花瓣,皱缩,具长爪,雄蕊36-42,外面6枚着生于花萼上。

在千屈菜科植物中还有一种最为常见的水生植物——千屈菜,在湖边和池塘边到处均可见千屈菜的踪影。千屈菜为多年生草本,枝通常具4棱,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顶端钝形或短尖;聚伞花序,簇生,因花梗及总梗极短,因此花枝全形似一大型穗状花序;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有短爪,稍皱缩;雄蕊1266短,伸出萼筒之外。

另外一种常见的木质藤本植物为凌霄,凌霄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苕之华,芸其贵矣说法,夏日里,随处可见色彩鲜艳的凌霄花,它们铺满了院墙、爬上了树顶,一簇簇大红或金黄的花朵尽情地绽放。宋代贾昌朝在《咏凌霄花》中描述到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宋朝诗人陆游也在其诗作《凌霄花》中提及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凌霄为紫葳科紫薇属攀援藤本,叶其为奇数羽状复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尾状渐尖,两侧不等大,边缘有粗锯齿;短圆锥花序,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色,裂片半圆形。

草本藤本植物最常见的就是俗称为喇叭花的植物了,常见的喇叭花学名为牵牛花,根据其叶片形状又可分为圆叶牵牛、裂叶牵牛和大花牵牛等。杨万里有诗云素罗笠顶碧罗檐,脱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危稹在《牵牛花》中描述青青柔蔓绕修篁,刷翠成花着处芳;应是折从河鼓手,天孙斜插鬓云香。牵牛花为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缠绕草本,茎被倒向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的3裂,偶5裂,花冠漏斗状,牵牛花常见花的颜色很多,有蓝、绯红、桃红、紫以及混色等,花的整体形状酷似喇叭。

IMG_20160811_083411.jpg

IMG_20160811_083340.jpg

圆叶牵牛 Pharbitis purpurea (5).jpg

美人蕉属植物是夏日里最为常见草本花卉之一, 明代诗人皇甫汸《题美人蕉》诗云带雨红妆湿,迎风翠袖翻、清代庄大中《美人蕉》诗云眼花明小院幽,最宜红上美人头。美人蕉属均为美人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艳丽花朵而成为中国南方最常见的观花、观叶植物,是夏季最靓眼的风景。美人蕉的花总体上小于大花美人蕉和兰花美人蕉等。大花美人蕉的叶片椭圆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大,密集,花冠裂片披针形,颜色种种:红、桔红、淡黄、白色均有,唇瓣倒卵状匙形;美人蕉叶片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疏花,花红色,花冠裂片披针形,其中2枚倒披针形稍大,另一枚如存在则特别小;唇瓣披针形,弯曲。

菊科植物也有一些在夏季开花,比如大家最常见的向日葵,因花序随太阳转动而得名,李瓒的匪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写出了寄托忠君的思想;戴叔伦《叹葵花》今日见花落,明日见花开;花开能向日,花落委苍苔;自不同凡卉,看时几日回写出了向日葵的特点。向日葵为菊科向日葵属一年生高大草本,茎粗壮,叶互心状卵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粗锯齿,两面被短糙毛;头状花序极大,总苞片多层,叶质,覆瓦状排列,舌状花多数,黄色、舌片开展,长圆状卵形或长圆形,不结实;管状花极多数,棕色或紫色,有披针形裂片,结果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441410.html

上一篇:20240707——白麻(Poacynum pictum )
下一篇:20240708——帘子藤(Pottsia laxiflora (Blume) Kuntze)
收藏 IP: 211.67.30.*| 热度|

6 汪运山 黄永义 杨卫东 郑永军 杨正瓴 姚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