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her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sherong

博文

饶毅力挺屠呦呦博文的瑕疵--院士与院士制度异化(22)

已有 5382 次阅读 2011-10-1 15: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些中国人,需要有想象力的时候,可能缺少想象力;不需要想象力的时候,却有太多的想象力!看看《北京晨报》的一段报道,多有想象力!

正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饶毅说的虽然是屠呦呦的事,表达的却是对于自己没能进入中科院院士最终候选人名单的不平和不服气。(北京晨报

那么,是否还可想象,如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的,且,屠呦呦又是无(硕)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无出国留学记录的“三无”之身,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获得了中国大陆本土培养的真宗土产诺贝尔奖获得者?

是否又想说这是北京大学的“阳谋”了?

有想象力总比没有的好。

一是可能带来真正的科研突破,诚如“我有一个梦”,过不了多久,不就实行了。“有梦最美,希望相随”,不也实现了一把?

本篇博文,想讨论近期兴起一阵“饶旋风”的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2011-8-22 09:20)瑕疵。

饶文:1、屠呦呦研究小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开列了有808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

比较:1《迟到的报告》,1970年,北京地区523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研究人员顾国明和该所的余亚纲、屠呦呦等人一起,大量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医药书刊资料,从中挑选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经实验室水煎、醇提,送军事医学科学院鼠疟筛选了近百个药(方),其中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作用,曾出现过对鼠疟原虫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

饶文:2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钟裕容成功地获得结晶青蒿素II”(后称青蒿素),屠呦呦于19742月份在中医研究院召开的青蒿座谈会(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共同参加)上提到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从明确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黑色胶状物,抗疟有效组分)的抗疟效果到获得青蒿素(白色针状结晶,抗疟有效单体),从而确定了抗疟分子。 

比较:2、云南日报(20021972年,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研制功效更好的抗疟新药,已经被摆上议事日程。在一次会议上,五二三办公室一位领导找到李英,问是否愿意接受青蒿素分子结构改造的任务。李英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那时胆子真大。回忆往事,68岁的李英颇多感慨。

饶文:31974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相同的药物。 

比较3罗泽渊((2008-08-15),云南省药物研究所:1973年,梁钜忠带上样品到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会,在用红外光谱仪测试了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及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三个样品后,得出结论,三个研究所的样品为同一化合物,并在此次会议上正式将此定名为青蒿素。

饶文:4本文集中于一点: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由于饶文的这一句话,导致很多网友认为饶毅首肯了屠呦呦为第一发明人。

比较4:周维善说(2008),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比较4:宋健认为:“屠呦呦是该药的真正发明人”。

比较4:求是基金会查济民:您在采用乙醚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分的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新的成就,对社会及人类健康有实质的贡献,……。本基金会决定将您列入1996年度求是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青蒿素”十位得奖人之一,……

比较4中国医药报(2009-07-14) 从事这一研究必须要走创新之路,应立足于寻找新的化学结构类型。1971年,五二三项目北京地区协作单位的中医药科研人员经历多次挫折后终于获得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的物质,取得青蒿抗疟的突破。之后,有效成分被提炼并被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成为源于中医中药的一颗灿烂明珠,它在抗疟药的研究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比较4美国《远东经济评论》2002314日:早期的试验结果让人失望。在沸水中浸泡过的甜艾蒿的萃取物对消除发烧症状没有任何效果,更别说是治疗疟疾了。然而,在1971年,中国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新的萃取方法,即在低温条件下,利用有机溶剂二乙基醚萃取甜艾蒿内的艾斯宁(即青蒿素)。

饶文:5很重要的是,根据我们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虽然有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其实,不用多比较就知道,这三条并非公认,而是争议多多!

事实上,饶毅博文开了中国青蒿素研究历史和功劳认定的先河,其对中国科研与科技史的研究必将带来深远而又有意义的正面影响。

这样一件过了40多年的重大事件,也不是饶毅们少数人能够搞清楚的,先导者的文章出现一些瑕疵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894-492376.html

上一篇:为什么屠呦呦一人得大奖?--院士与院士制度异化(21)
下一篇:“大学团委和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有失偏颇
收藏 IP: 114.246.11.*| 热度|

1 陈小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