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转斗移,一代新人正在登上教育舞台,取代老人。就看博导吧,如今最活跃的是一批中青年博导。怎样对他们做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这是今天的话题。
博士生导师(博导)是我国的独创的称呼,境外不存在,只要本单位有招收博士生的资格,有关人员有一定的资质和经费,就可堂而皇之地招收博士研究生。我国不但有博导,而且有“国聘”和“校聘”之分,前者指的是1993年前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核批的博导,后者指下放核批权后获批的博导。现如今,前者继续奋斗在第一线的已是凤毛麟角,后者成了博导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怎样来评估中青年博导?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依拙见,可把他们划分成非常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三类,所占的比例大致是1:7:2.。下面对此做一些具体分析。
第一类:非常称职的博导。他们学识渊博,思维活跃,有远见卓识和大局观念,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始终亲力亲为地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指导学生方面一直苦心孤诣、尽心尽职,努力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三方面的义务,并指导得法,既为学生指明方向,又敢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敢于“把学生放到油锅里去煎”;他们有正确的名利观点,不急功近利,不争名夺利,不把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他们重视学术民主和学术交流,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他们率先垂范,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明朗、坚决。在这样的博导带领、指导下,不出拔尖人才才怪呢!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你描述的博导太过理想化了,世上难觅。我想说的是,上述标准确实有理想主义的成分,我本人也难以达到。然而,根据我的细致观察,接近于这一标准者大有人在。且举几个例子。我认识一位中年博导,家住在学校附近,却每天“早七晚九”,泡在学校的实验室里,除了自己做学问、处理各类事务之外,大部分时间与他的研究生待在一起,或细致讨论问题,或共同进行计算,或一块修改论文,一篇拟投稿的论文,非要折腾十来遍不罢休。“强将手下无弱兵”,他的学生中,有拿到“百优”、“优青”的,有成为新一代的学术骨干的。再说另一位中年博导,他素以学风严谨闻名;有一回,几个月没见到他,发现他增添了不少白发,年近五旬,华发渐生是常事,但似乎变得忒快了一点,询问之下,他告诉我:“是为了给学生改论文闹的”,与上面这位博导一样,他也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偏偏两个研究生悟性稍差,且不说写作根底差(这是当今年轻学生的“流行病”),更要命的是态度不认真,敢把半通不通的文字公之于众,自己也不难为情,搞得他着急上火,捉住学生修改,有时还亲自“操刀”,几个月下来疲惫不堪,总算把学生引上了正路,后来论文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在我相识的中青年博导中,这样的人士有几十位,所以我敢于下这类博导占10%的比例的断语。
第二类:基本称职的博导。此类中青年博导占这一群体的大多数。与上面一类相比各方面略逊一筹。他们一般有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较为明智的科研意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争取到一定数量的课题。但学术上大局观念稍差,知识结构上可能有缺陷,语言功夫稍差(包括中外文)。在指导学生方面愿意尽自己所能,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点,但有时在方法上不得要领;想要给学生修改论文,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担任行政职务的博导,在指导研究生的时间不够多,因此,在指导的具体性和有效性方面不及第一类博导。他们指导的研究生大多可以顺利拿到学位,但多数只达到一般水平。
第三类:不称职的博导。此类博导约占总数的20%,他们的主要问题是:
——学识水平不足,缺乏率众攻关的能力;
——忙于行政事务,在科研教学中实际上已居于二线,往往不明学科动向,靠着“吃老本”行事;对学生无法进行深入具体的指导;
——学问不够,权术来凑,靠投机钻营来维持生计;他们能通过关系弄到项目,却乐于做“科研承包商”或“科研掮客”,以剥削手下人的廉价劳动力来运营;
——人品有问题,缺乏学术诚信,不择手段,弄虚作假。
这四种人渐次等而下之。前两种还情有可原,且有可能改变;后二种为数不多,危害性却很大,起了“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作用。
以上只是泛泛之说,情况千变万化,人有各种差异,实在不能一概而论。但愿第一类博导越来越多,第二类博导逐步向第一类“晋级”,比较难办的是第三类博导,不能指望他们很快有实质性的改变。我在想,博导有“准入”制度,为什么不加上一个“清退”制度?对于第三类第四种人,清退倒是在进行。我觉得,对于博导,应该更有严格的要求,难于为人师者,应该请其“退位”。
下面对于想成为博士生或已在攻博的年轻朋友说几点注意事项:
——当你想走上攻博深造之路时,需要对未来的导师做深入了解,不要迷惑于他们的“光环”,要通过多方了解判明所选定的大致是哪类博导,然后择善而从;
——攻博遇到好导师当然值得庆幸,但遇到的多数是第二类博导,也不必这山望那山高,应认识到事在人为,攻博成绩的好坏取决于自己;
——遇到第三类博导,一般只能自认倒霉,万不得已时可提出换导师;
——最后,提醒跟帖的朋友,不要具体公开地说自己的导师的坏话。
说得不一定对,欢迎朋友们指正。
写于2013年12月25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