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经常与学界各个年龄层次的朋友谈起心态问题,话题多多。有些忘年交问我,为什么到了我这把年纪还能保持较好的心态和活力?我作了一些思考,趁着周末,就来聊聊心态这个话题。
先来归纳一下经常在议论的一些问题:
——在当今的有点浮躁、有点急功近利的环境氛围下,如何保持平静的心态?
——当个人发展不很顺利或遇到发展“瓶颈”时,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
——当看到同龄朋友发展得比自己好,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
下面就想针对这三个问题,说一些个人看法,以期与博友们讨论。
·志存高远 我行我素 综观形势,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释放了国人的活力,经济在腾飞,实现“中国梦”的号角已经吹响,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中,也伴生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认为,作为普通学人,应该对这种形势有全面的分析和明晰的认识。主要认清如下几点:
1. 社会的迅速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常说,作为年龄稍大的“过来人”,我一直认为:上下五千年,国人从来没有如今这样扬眉吐气过。总体来说,社会在进步,国力在提升,国际上越来越把我们当作一回事了,只要不带偏见,都会承认此点。这种进步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上升空间,只要不懈怠,肯努力,尽力把握种种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就一定能多多少少取得一些成绩、成果或成就。
2. 当今的一些社会弊端和人们的浮躁不安,是一定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我读了一些资料,看到有些懂历史的学问家的说法:凡是在社会急速发展的转型阶段,人们思维就活跃,见解就众多,心思就浮动。我国的发展比一些发达国家慢半拍或慢一拍,正重复出现别人有过的问题。往回看几十年,那些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也出现过类似的社会现象(表现形式可能不同),我们大可不必见怪。
3. 历史进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一切会慢慢好起来,不用着急。以环境和交通问题为例,我有时有点纳闷,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要走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路,非要经历“先污染后治理”、“先拥堵后疏堵”的阶段?能不能跳过去?事实告诉我们:跳过去很难。其它的社会问题也是这样,但要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问题终能解决。
4. 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志存高远,我行我素。也就是说,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努力为社会发展做绵薄贡献的同时,寻求个人的发展。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博文:《别人浮躁我读书》,引起了一些年轻朋友的共鸣。我多次说过,作为学人,凡是在社会转型期安心读书修炼的人必有大成。我曾列举各个时期的院士的经历和成功原因,尽管院士未必是最有学问的,但绝大多数是有所成就的,他们在各类艰苦纷扰的环境下坚持安心治学,方有成就。在这方面,他们是我们的楷模。一些已出现的社会问题总有高人出来解决,不必为之担忧;凡是不急于求成的,总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预估困难 披荆斩棘 笔者回顾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感悟:每个人在成长历程中,总有顺境和逆境,坦途和坎坷,而对逆境或坎坷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人一生的成败。
我读过不少科学家的传记,发现一生经历最为顺畅的是陈省身先生,以至于他的传记的作者感叹:“写陈先生的传记既好写也不好写。因为陈先生的数学成就绝对辉煌,举世公认。只要把他的成功道路如实写出来,便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说不好写,便是陈先生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叱咤风云的政治事件,说不上有多少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更没有罗曼蒂克、笔墨官司、个人恩怨之类的逸事,写出来只怕平淡无奇,不耐看。”(参看《陈省身传》的后记)。传记作者认为,陈省身先生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善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细读他的传记后就会发现,他并非一辈子顺风顺水,波澜不惊。我们不要忘记,他出生于辛亥革命那一年,那时国家积弱已久,列强(特别是日本)不断欺侮我们,时时兵戎相见,民不聊生。陈先生的前四次人生选择,还算顺利:“踏入南开,选择数学”,“步入清华,选择几何”,“负笈汉堡,选择卓越”,“追随嘉当,选择大师”;但到了第五关“回归祖国,选择联大”就不那么顺利了。“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天他毅然启程回国,船靠上海时正值淞沪抗战,市内火光冲天,他乘坐的船只得转道滞留香港;那时清华、北大和南开南迁,他艰难地选择西南联大为“安身之所”,从香港经长沙到昆明,走了几近半年,所经历的困顿劳苦可以想见。在联大的生活充实而艰苦,他曾与华罗庚、王信忠一起蜗居在一个小房间。往后,他“再度出国,选择世界”,第六次选择创造了辉煌,然而付出的代价则是与爱妻劳燕分飞六年多;在第七关“重返祖国,选择创业”,他也过得并不轻松。
我由此想到,无论是谁,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指望能一往无前地轻松前行,那是不可能的!必须对将要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出充分估计,必须披荆斩棘,笑迎困难。华罗庚先生说得好:“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珍珠。”基于这样的认识,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方能无往而不胜。
·虚怀若谷 文人相尊 “文人相尊”是笔者最近学到的新词(见10月23日的博文)。我国学界历来有文人相轻的传统,较难做到文人相尊,往往由此带来心态的不平衡。早年我也曾年轻气盛,看到同行、同龄人超越自己,总有点不大服气。随着年齿渐长,我有所改变,逐步有了这样的心态:遇到所有相关人士创出成绩,获得荣誉,一概由衷地为之高兴,决不羡慕嫉妒恨。与他们相比,自己落后了,除了自愧弗如以外,深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努力程度不足;要赶超的唯一途径是像他们一样努力,甚至更加努力一些。因此,这些年来,从未因为自己的相对落后而苦恼过。
当然,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除了努力之外,有时还有机遇的成分。然而,正如上一篇博文中引的巴斯德的格言所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有机遇,唯一途径还是努力,努力为遭遇机遇做准备。至于是否真能遇到,就谁也说不准了。
另外,作为老年人,笔者保持相对年轻的心态有一个秘诀:与年轻人尽可能保持亲密接触。随着年龄增长,腿脚越来越无力,走到年轻人中去渐见困难,但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开博三四年间,我通过博客结识了一大批忘年交,彼此间可以无话不谈;尤其是每天清晨,都可以与年轻的博友们笔头“畅谈”,谈及头天留下来的话题,不亦乐乎!而且这种交谈可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久,但愿上苍一直给我较好的视力。
以上为关于心态问题的一些体会和浅见,不尽正确,愿与博友们进一步讨论。
写成于2013年11月3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