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术动态-7:薪火相传 后继有人—记第六届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

已有 6182 次阅读 2013-8-29 06:50 |个人分类:学术动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style, 研讨会, 委员会, 宁夏大学

第六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于2013821~24日在银川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宁夏大学承办。

今年是这个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十年前,一批对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极有兴趣的朋友们聚集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了首届研讨会,这是我国力学学会成立近半个世纪来的破天荒之举。那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并且正式宣告成立了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从此有志于研究和传播力学史与方法论的人士有了自己专门的学术组织。今年的聚会是力学史与方法论的一次学术交流会,同时也是力学史与方法论成立十周年的纪念会。十年来,研讨会已召开了五届,我们又在上海、兰州、烟台、大连相逢,广泛交流了各自的研究心得,专业委员会也经历了两次换届,我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见链接1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十余位学者在银川这个我国西部美丽城市再度聚会,显得特别有意义。在专心聆听所有报告并参与讨论之后,笔者发现这次会议有如下特点:

——会议得到了同行们的积极支持。一批资深学者和年青新锐踊跃投稿,稿件内容丰富多彩,显示了近年来我们在力学史与方法论领域的研究有长足的进步。

——与会代表“老中青”结合,表明我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的中坚力量已经形成。据不完全统计,与会者中,年逾七旬的至少有12位,其中,最年长的是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杨桂通教授,已到82岁高龄。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会议集体留影时坐在前排的与会者的平均年龄超过了75岁。因此,我们的会议是力学界学术会议中年长与会者占比例最大的会议。值得一提的是,与会者中有一批极有作为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各自结合实际,对力学史与方法论进行了深刻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人深刻印象,其中不少人的研究得到了基金委的资助。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团队异军突起,在会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一切充分表明: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令人欣慰。

——会议提呈的报告非常丰富精彩。据粗略统计,力学史方面的报告有17个,涉及事件、人物的各有8个和7个;方法论方面的报告也有17个,涉及科研、教学的各有12个和5个。大家总结了实践经验,畅叙了读书读史的体会,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大家尽情享受了这些精神大餐,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详见链接2

——会议的组织井然有序。在宁夏大学领导的有力支持下,该校研究生院做了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和会务工作,使得研讨会开得有声有色。

在当今学术界有点浮躁的氛围中,有那么一批学者甘坐“冷板凳”,做力学史与方法论这样有点“冷门”的课题,其意义很大。正如16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次会议的成果充分显示了“读史使人明智”的要义。

 

写成于2013829日晨

 

【链接1】相关博文

学术动态-4:老少团聚 追求真知——记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blogid=487556&op=edit

 

【链接2】第六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纪要

 

第六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于201382124日在银川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宁夏大学承办。来自全国26个单位的55位学者参加会议,其中包括力学界的一批资深教授:北京大学武际可,清华大学余寿文、徐秉业、朱克勤,上海交通大学刘延柱、丁祖荣,太原理工大学杨桂通,大连理工大学张鸿庆,大连交通大学吴昌华,上海大学戴世强、王道增,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等;尤为可喜的是:一些活跃在力学科研与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也踊跃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宁夏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冯秀芳教授主持,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戴世强教授致开幕词,宁夏大学副校长致欢迎词。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与会的资深学者做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以各向同性湍流研究为例,阐明了“联系实际”的涵义,着重指出,科学研究可视为研究模型,而模型是对实际的略去了次要方面的一种近似,不能轻易批评某些研究“脱离实际”;

上海大学戴世强教授通过追本溯源和案例分析,讲述了科学方法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着重指出爱因斯坦的关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论断的正确性;

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通过辨析损伤力学的本构关系,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损伤模型的建立和演化方程由简及繁的演绎方法;

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教授指出自然科学研究与绘画艺术是相通的,“师造化,得心源”方面的命题同时适用于两者,而这些命题对于更广泛的精神活动也成立;

上海交通大学刘延柱教授通过讲述从拉格朗日定理到李雅普诺夫直接方法的发展,阐释了力学概念的演变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清华大学朱克勤教授叙述了80多年前冯·卡门与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通信,分析了冯·卡门对清华航空专业发展的贡献,强调了加强国际联系和引进人才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徐秉业教授详细介绍了波兰固体力学奠基人胡贝尔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探讨了他对固体力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丁祖荣教授综述了法国流体力学家亨利·达西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其深远影响,认定他是19世纪实验力学的杰出代表;

太原理工大学杨桂通教授探讨了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哲学内涵,认为凡是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事物、系统才是和谐的;

大连理工大学张鸿庆教授用科学方法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讨论了数学物理力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天津大学姜楠教授宣读了王振东教授的关于软物质的论文,介绍了软物质研究的重要性和力学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用武之地;他本人在报告中论述了流体中的微粒的功与过,特别指出了空气中超细微粒的危害性和颗粒流动的重要工业应用;

同济大学仲政教授在仿生学研究中颇有心得,他介绍了用CFD方法研究蜻蜓翅膀的结构及其动力学特性所取得的成果,阐释了蜻蜓有超强飞行能力的原因;

大连理工大学吴锤结教授也致力于仿生学研究,特别是用各种计算流体力学手段分析了鱼类游动的涡动流场,经过24年努力,终于通过对鲶鱼的流动计算,得到了无尾流的流场;

扬州大学李世荣教授讲述了弹性力学空间问题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等效内力和内力矩表示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与会的中青年学者分别报告了各自的多彩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力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史、科研和教学方法、著名力学家的学术思想和贡献、我国力学家的学术谱系、力学与哲学的关系等等。首都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力学史和方法论研究团队在会上非常活跃,引起与会者注意,近年来,他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做出了许多有广度和深度的工作。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评价了本届会议,部署了今后工作,初步决定下一届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承办,在2015年召开。

在会议的闭幕式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隋允康教授致词,简要总结了此次会议,希望经过同仁们的共同努力,涌现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并期待两年后的重逢。

会议的组织工作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大家对东道主宁夏大学研究生院为会议所做的大量细致而有效的会务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

第六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组委会

20138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720528.html

上一篇:何时书香满中华——参观上海书展有感
下一篇:学习漫谈(97):做科学计算要100%正确,99%都不行
收藏 IP: 180.155.77.*| 热度|

1 董焱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