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纪念钱学森先生专辑-3:大师从这里起步

已有 7351 次阅读 2011-12-11 15:24 |个人分类:名人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钱学森, 上海交通大学, 治学态度, 成长环境

今天是钱学森先生百岁诞辰日。一周前,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纪念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会上隆重首发新书《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见链接)。这里谈谈读此书后的初步体会,想透过该书陈述,勾画、分析这位科学大师的成长经历,简述从中获得的启迪。
《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共分四编:求学交大;情系母校;良师益友;永恒敬仰。本文讲述阅读该书第一编的感想。
 
优渥先进的求学环境
 
钱学森1929年毕业于北师大附中理工部,以高分考入交通大学,二年级时因病休学一年,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专业。
那时的交通大学正处于建国前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师荟萃,教学严谨,经费充裕,设施完善。学校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地。上海本部设有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五个学院,其余两地分别有工程学院和铁道管理学院。该校是当时国内少数几所建制完善、规模宏大的大学之一,尤以工科办学水平居全国之冠,被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誉为全国造就建设人才的最高学府
综观钱学森求学时期的交通大学,主要有如下特点:
办学理念先进学校自清末改办工科以来,一直坚持海纳百川,贯通中西的办学原则。1920年代,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改组成立交通大学后,秉承这一原则,力图与国际接轨,将学校建成一所具有国际水准的工科大学,甚至考虑过与MIT、哈佛大学联合办学(因故未果)。在学制、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参照了各个大学办法,实现了向现代大学的转型。
我认为,在交大的办学理念方面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称道:
——根据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设置专业和课程。
——实行通才教育,主次兼习,强调基础理论课程,设立多种交叉课程,提倡具备广博的知识面。
——强调理工结合。钱学森入学后不久的1930年初,MIT提出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交大积极跟进,建立了科学学院(相当于现时的理学院),走上了工科、管理科与理科相结合的道路。
——实行学年学分制。到1928年,完成了学年制→选课单位制→学年学分制的改革步骤,体现了学校与时俱进地学习西方教育经验的思路。
正因为如此,交通大学赢得了东方的MIT”的美誉。
钱学森从交大毕业一年后到了真的MIT1989年,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1935年秋(我)就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工程系学习。这才发现,原来不知,上海交大的课程安排全部是抄MIT的,连实验课的实验内容都是一样的。上海交大是把MIT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已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师资力量雄厚当时的交大集中了一批学有所成的教师,他们中不少人是早期海归精英。且说说教过钱学森的几位名师。
钱学森先生晚年回忆他人生道路上的老师时,特别提到了大学时代的两位老师:陈石英和钟兆琳教授。
陈石英(18901983),上海人,1916年获MIT造船科学学士后回国到交大任教,在交大工作了67年,历任系主任、代理教务长、副校长,钱学森听过他的力学、水力学、热力工程学等课程。陈石英学术造诣精深,备课精心细致,上课不带讲义,教学循循善诱,重视启发学生思考。他对钱学森特别器重,有一次热力学考试,钱学森答卷完美,陈老师故意扣掉他1分,钱学森一直记忆犹新。学生们称陈老师为陈老夫子,钱学森则敬称他为恩师,毕业55年后他写道:专业基础课中给我教育最深的是陈石英老师,他工程讲热力学严肃认真又结合实际,对我们这些未来工程师是一堂深刻的课。我对陈先生是尊敬的。
钟兆琳(19011990),浙江德清人。1923年毕业于交大电机系,1927年从康奈尔大学学成归来,回交大工作。历任交大电机系主任、电工器材制造系主任、陕西省电机工程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钟老师学识渊博,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特别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钱学森亲书的传略中说:钟兆琳先生对我的教育,我也是十分感激的,师恩永志不忘于心!
钱学森的其他老师,如数学老师胡敦复教授,物理学老师裘维裕教授,化学老师徐名材教授,英语老师唐庆诒教授,等等,都是一代名师。
 
教学设施完善在历任交大校长的运作下,交大一直有较为充裕的皇粮,经费充足,使用得当。当时的交大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图书馆,使得钱学森这样的学子如鱼得水。他们的住宿条件也相当好,而且随着升入高年级,逐步改善。
 
校风严谨踏实学校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好学上进,蔚然成风。考试是硬碰硬的,平均分数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两位数。
 
总而言之,那时的交通大学为青年钱学森创造了极好的成长条件。
 
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
 
然而,在再好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想成为大师也只是空想。青年钱学森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发奋图强,刻苦钻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飞速成长。
读了《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这本书,我总结出钱学森在交大求学期间的如下特点:
 
勤奋刻苦 严谨求实钱学森历来不是死读书的、刻板的用功生,他一向肯下死力深度思考问题。曾教过他应用力学和机械原理的特约讲师杜光祖早年说:钱学森的长处在于听课时尽可能找课内所涉及的参考资料,尽量加以理解,相当深透。在班上有时提出极深刻的问题,真的是不可多得,将来定有重大成就。可谓慧眼识人。
讲授水力学的金悫教授对钱学森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印象颇深。他说:钱学森总是在图书馆里钻研、攻读,掌握了在课堂上内讲过的知识,他深深懂得学海无涯,攫取知识务求渊博。金教授手里保存了一份钱学森的水力学试卷(现在成了著名文物),试卷书写工整,清洁漂亮,六道题目(包括一道难题)悉数回答正确,只有一处单位N牛顿)后忘了写复数标记s,被扣掉了4分。
 
志存高远 博览群书当年的交大图书馆是国内科技类书刊的重要收藏场所,而钱学森在交大期间最喜欢泡图书馆。
他曾回忆道:那时上海交大图书馆在校门口右侧红楼,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读报,二是看书。……对图书,特别是科技书,那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我是学机械工程的,常去找有关内燃机的书,特别是讲狄塞尔(Diesil)发动机的书来读,因为它热效高。后来我的专业是铁道机械工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是蒸汽机车。但我到图书馆借的书决不限于此,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都读。讲美国火箭创始人戈达德(R.Goddard)的书也借来看。我记得还借过一本英国格洛尔(H. Glauert)写的专讲飞机机翼气动力理论的书来读;当时虽没完全读懂,但总算入了气动力理论的门,这是我后来从事的一个主要专业。由此可见,后来成为空气动力学大师的钱学森在交大期间就已经起步了!这段话里提到的戈达德与钱学森颇有缘分:1938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加入试验火箭的自杀俱乐部时曾与伙伴一起拜访过戈达德;后来钱学森成为讲座教授时称为戈达德教授(参看《钱学森文集》和笔者以前的博文)。
正如书中所指出的,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各门科学知识,是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科学巨星的原因之一。钱学森自己也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图书馆和资料馆和图书馆,就没有今天的钱学森。
 
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钱学森在交大读书期间非常注意学用结合,努力把学来的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高年级阶段,他敏感地注意到航空事业的大发展和亟待产生新理论的形势,选修了几门航空学的课程,并发愤自学相关知识,还动手写作了一些有关飞机、火箭的学术论文,数量达6篇之多。尽管这些论文写得有点稚嫩,从中可见他的知识面之广博。
 
关注艺术 文理并进即使在大学本科阶段,钱学森也不是关在象牙之塔里的“书呆子”,他曾是交大军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积极分子,有时间就去欣赏音乐会,而且在音乐修养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四时还写了一篇题为“音乐和音乐的内容”的长文,发表于《浙江青年》。
 
成为大师的非偶然性
 
通过上文,博友们跟着我走马观花地了解了钱学森的大学生活。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钱学森先生成为著名科学家有其必然性,其中有着有利的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持之以恒的努力。
更深入的分析还有待于进行。希望听到博友们的高见。
 
写于20111211日钱学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
 
【链接】《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1929年秋,刚从北师大附中毕业的高材生钱学森,抱着振兴祖国的雄心壮志,千里迢迢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就读,自此开始了与上海交大的一世情缘。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日隆重推出了《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
在交大5年学习期间,钱学森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几乎每学期都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193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学院。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后,与母校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不仅多次回母校参观,与师生座谈;还长期与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保持书信往来,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该书真实地记录了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五年求学经历与收获,离校后与母校、老师、同窗及校友之间的往来佳话,以及母校上海交大师生学习、纪念钱学森及其伟大精神的系列活动,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小故事,从不同侧面凸显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从平凡细微之中展现其伟大崇高的品质。
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史人物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有求学交大、母校情结、良师益友、永恒敬仰四篇,书末附有“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纪年”。(李芸)
 
《科学时报》 2011-11-29 B4 读书周刊
 
《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在沪首发
 
1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主持的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纪念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我社《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在沪隆重首发。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方正辉、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焦扬、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高德毅、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为本书揭幕。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
我社社长韩建民在首发式上介绍了本书的出版情况。从出版社和出版人的角度而言,我们对钱老最好的纪念,就是系统出版有关钱老的图书,广泛传播钱老的思想和智慧,从而启迪、感染更多的人投入我们的科技和教育事业,投入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像钱老那样的充满爱国、奉献精神,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科学家、教育家。所以,系统出版钱学森有关图书是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韩建民社长感谢马德秀书记和交大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辛苦劳动,感谢党史校史研究室老师们的辛勤研究和重要贡献。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我们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推出《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这部力作,作为一份特殊礼物,奉献给钱学森学长诞辰100周年。近年来,上海交大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整理、出版有关交大杰出校友钱学森的系列图书,已经出版了《钱学森》、《钱学森文集(1928-1956学术文献)》、《走近钱学森》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现在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落成,大批钱学森重要文物、资料将在这里汇聚和研究。我们将配合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策划出版更多精品力作奉献给读者,将上海交大出版社办成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学术图书出版基地。
这部记录钱学森与母校交大一世情缘的新书,作为上海交大和交大出版社的一件特殊礼物,敬献给钱学森学长诞辰100周年。钱学森从1929年以北师大附中高材生的身份进入交大,到1934年以交大机械工程学院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从1935年赴美国留学,到1955年回到祖国;从投身于新中国国防与科技建设事业,到2009年离开我们,钱学森和交通大学的交集和情缘是整整80年。
《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首次从一位科学大师与他的大学母校密切联系的角度,来展示钱学森的风采,开拓了钱学森研究的领域。它真实记录了钱学森在交大5年的求学经历与收获,离校后与母校、老师、同窗及校友之间的往来佳话,以及母校师生学习、纪念钱学森及其精神的系列活动。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凸显钱学森的精神风貌,从平凡细微处揭示其伟大崇高的人格。
该书不仅是钱学森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史和交通大学的辉煌史。钱学森在美国推动世界航天事业进步,回国为新中国国防事业运筹帷幄的漫长过程中,他的身边一直有许多交通大学的老师和校友,作为他的同学、同事和战友,与他一起学习、研究、工作,他们共同铸成了中国人的骄傲和共和国的辉煌。钱学森和他的交大校友几代人的人生选择与奋斗,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具有特殊的启迪和激励意义。
首发式中还举行了赠书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副书记徐飞,副校长吴旦,党委常委李建强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学生代表赠送了《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
钱学森学术助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涂元季,中国系统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10研究所研究员于景元、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何友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文献研究专家史贵全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等参加座谈并发言。与会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钱老生前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深切情谊,并对《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的出版予以热烈祝贺与高度评价,并表示学习和发扬钱老的爱国精神、创新思想,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侯俊华 耿爽 2011-12-07 15:39:16
 

钱学森与交通大学.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17358.html

上一篇:谁来演科学家?
下一篇:周末闲话-10:何时云开雾散?
收藏 IP: 114.94.222.*| 热度|

9 黄富强 王涛 张伟 张士伟 吴吉良 莫红 邵忠 者仁王 mbb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