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节前,一位好友给我发来一份《陈道明自述》,觉得很不错,一口气读完了。陈道明是我所喜欢的不多的几位影视演员中的一位。文如其人,这篇《自述》写得很朴实。我这里只说说此文中所引的一副庙宇楹联:
在高处立 着平处坐 向阔处行
存上等心 结中等缘 享下等福
陈道明对此自有一番解读。而对我这个“书呆子”来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尝试着将这副对联与做学问联系起来。
做学问应该“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在高处立。要站得高,看得远。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学习、研究领域,应该有宏观大视野。大而言之,对于人类知识总体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不可能样样精通,古人做不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加做不到,但要努力从总体上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同时,高屋建瓴地洞察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前沿研究动向,弄清自己的学科方向在科技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小而言之,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要有真切深入的了解,掌握它的最新发展动态,知晓它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作用。只有这样,才可避免瞎子摸象,避免钻牛角尖,避免蝇苟于雕虫小技,避免“埋头拉车不看路”。
着平处坐。这个“坐”字用得特别好。要做学问,首先要坐得住,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不管网络的诱惑多强烈,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沉稳地坐在书桌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把眼前的每门功课做好,在平处稳稳地前行。我喜欢到朋友办公的地方“串门”。发现有的书桌上乱糟糟的,好多书翻开着、堆砌着,电脑在忙碌地为主人效劳,说明这位朋友一直在用心治学(最明显的例子是谷超豪先生的书桌,一些书籍资料经常“叠床架屋”,什么资料放在哪里只有他本人清楚,连他的夫人胡和生先生都不敢去碰它们——我曾亲眼看到这种“乱象”);有的书桌虽然整齐,电脑经常是冷的,书架上的书永远码得整整齐齐,说明它的主人学习一定不用功。当然,这些仅仅是表面现象。我们应该牢记,“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口气吃不成胖子”,知识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要成为有学问的人,必须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
向阔处行。做学问的思路一定要开阔,要学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对于各种不同的观点要兼收并蓄,批判地接受;对于学科发展的各种变数,要了然于胸;对于朋友在学问上的进步要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努力学习他们的长处。记住“满招损,谦受益”,永不满足于现状,长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只有这样,学问才能不断见长,走的路子才会越来越宽广。
做学问的人应该“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存上等心。在学问上一定心存高远,目标远大,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与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才会有持久的巨大动力。最近报上披露,在1935年的《清华大学年刊》上有应届毕业生留言,第95位新学士钱伟长在留言之末说:“伟长!我在热烈地希望来振兴这残喘的民族!——1935-3-3。”(请参看:http://pdf.news365.com.cn/xmpdf/20110429/XM110429A119.pdf)正因为钱伟长有这样的“上等心”,在学术上才有了大成就。
结中等缘。我们应该勇于承认自己不是天才,在实践中一定要有可实现的中等目标。也许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终生只能与中等成果结缘,仍要乐此不疲。最好的心态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自己踏实地努力过了,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就可以问心无愧。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享下等福。这一点上我与陈道明的解读完全一致:必须能吃苦。要做好学问,就得吃尽苦中苦,注定不能享上等福;别人在娱乐、消遣,你还得在实验室、办公室忙碌着。正如前人所说,“真理是时间之女”,不花时间下去,科学真理不会自动地来敲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为了捕捉到“J粒子”,泡在实验室里半年而不进家门,丁先生是一个顾家的男人,为了科研事业,甘愿放弃天伦之乐,在实验室里“享下等福”,即“吃上等苦”,这种敬业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以上就是我对上述楹联的解读。当然,朋友们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写于2011年5月5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