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五一节临近,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函评进入紧张阶段。目前,绝大部分待评项目的申请书已分发到评议人手中,据可靠信息,今年申请者比去年至少增加了一成;据我估计,各类项目的评议人可能逾万。
随着时间推移,评议人队伍已完成了新旧更替,“三〇后”、“四〇后”已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六〇后”、“七〇后”已成了评议人的主力军。看看我身边的学术骨干,手里都有十项八项乃至更多的申请书要评议,常有人问我在评审时应如何把握分寸。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是基金项目的评议人,还担任过第九、十届评审委员,最多时一年评议过四十多份申请书。随着年齿渐长,基金委比较照顾我,评议的份数逐渐减少。这些年来,多少积累了一点经验,这里,给新一代评议人提一些建议:
1. 不负所托,公正评审。基金委托付你评议各类项目,是对你的学术能力的一种承认,更是对你的学术评判力的一种信任,你应该不辜负这种信任,要出于公心,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
2. 学好文件,明确要求。在开始评议之前,应该进入基金委的门户网站,认真学习相应的文件(特别是当年的申请指南),了解基金项目的性质和特点,读透各类项目的“评议要点”。我比照了今年与去年的评议要点,发现二者相差甚微,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国的基金评议已走向成熟;
3. 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这是对基金评议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要求。应全力做到,只认学术,不认私情。评议中,你会面对一批同行,有的熟悉,有的生疏;有的平时有好感,有的印象不佳;有的有交情,有的有龃龉;在评议时,要把这一切抛之脑后,就看所提出的申请的质量。平时,我们不是对学术领域的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吗?现在“生杀予夺”的大权到了你的手里,你就必须堂堂正正地行使评议权,公平公正地做好每一项评审,即使是娘老子的申请书,质量不高也让它得“C”,总而言之,在基金评议中不能带任何感情色彩;
4. 严肃严谨,深思熟虑。应该认识到,不管申请人是谁,写出一份申请书不易,必须审慎处之,决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应先挖掘其中的长处;也应避免一团和气,轻易地全面肯定,要认真捕捉其中的不足之处。根据优秀申请书的基本要求: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恰当;总体研究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辅以其它要求,逐条予以考量,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 安排有序,综合平衡。我以前说过,对于手头的申请书不能全部打“A”,也不能全部打“C”,应根据申请书的优劣,在自己的小范围里搞一个“小平衡”。这就要求,事先把到手的申请书浏览一遍,对各份申请书的情况有个大致印象,然后再逐一细读;对内容相近的申请书不妨做一个横向比较;碰到难以下确定结论的,就像审稿一样,还得去查一些相关的文献或综述。我一般把容易下判断的申请书先做评判,对把握不准的留到最后来评。下任何结论,都要有依据。我曾见过不少评议意见,有的只有寥寥数语,就乱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老是这么评议的人,会很快在基金委和同行中得到坏名声;
6. 匡扶弱小,雪中送炭。对于基金申请者应一视同仁,不必仰视来自名单位者,更不可小觑来自小单位的无名小卒。评议申请书时不问出身,“出身好”的申请未必质量高,“出身差”的未必水平低。出身不同的,写出水平同样较高的申请书,应把赞美声送给“出身差”的申请者,应尽力予以扶持,他们更需要雪中送炭;
7. 写完评语,反复推敲。按我的水平和经验,平均地说来,一个工作日可以评议2~3份申请书,生手花的时间可能更多一些,千万不要为此吝惜时间。写成评议意见书之后,不要急着上传,最好搁置一两天后再行检查一遍:每句话是否确实有据,是否尽到了评议责任。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我的经验告诉我,评议基金申请书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对每个评议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过程,决不可等闲视之。
但愿所有评议人都合格称职,胜任愉快!
写于2011年4月29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