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周末,趁着参加上海市流体力学沙龙聚会,参观了座落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中心的主任杨志刚教授亲自引领并讲解。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扬眉吐气!为之自豪!谁说我们中国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要下定决心,众志成城,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在国内第一座汽车气动声学整车风洞里,我们感受了奇妙的宁静和灵动的风流;在国内第一座热环境整车风洞里,我们亲历了炎热的“烧烤”和微妙的仿真。美轮美奂的庞然大物!精妙绝伦的细部结构!赶超一流的性能指标!尽善尽美的配套设施!这一切,美不胜收!
试想一下:从27平方米的“血盆大口”里,喷出来的风,最大时速可达250公里/小时,超过蒲福风级的最大风级——17级(202~220公里/小时),足可摧枯拉朽!可没有风的时候,它又那么安静,站在风洞的试验段里,连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热环境风洞里的温度为-20℃~55℃,可让你冷得索索发抖,也可让你热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还真跑进去去体验了一会儿高温,不久就只得“全身而退”!而那些藏在背后的仪器,有的测试精度超过了所有同类仪器!最令人自豪的是:中心里的大部分设备仪器,切切实实地打下了“Made in China”的印记!
可以想象,在这个风洞中心立项后的两千个日日夜夜里,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攻克了多少难关,解决了多少关键技术问题!例如,制服汽车风洞低频振颤、优化流道气动设计和热力学设计、掌握风洞测控及试验技术等等。经过项目组成员殚精竭虑昼夜奋战,同济大学校内外人员同心同德协力攻关,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换来了今天的成功。作为流体力学同行,我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我们在参观时也在议论,大家认为这个风洞中心的崛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腾飞,汽车工业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产生了研发地面交通工具的急迫需求,为风洞的诞生注入了“催生剂”;当年的同济掌门人又是一位行中人,懂得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实力,善于引进人才(杨志刚教授就是“海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项目的大干快上。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外部条件。从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杨志刚教授在沙龙里做的报告可见,建设者为项目的实施制订了科学的设想和规划,进行了详尽无遗的调研和预研,预想并战胜了种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了各项工作。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有了这个风洞中心,可以做很多事情。本文所引的参考资料里有详尽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此次参观中得到的最大启发是:作为中国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中国人,能行!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凡事只要根据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的目标和措施,经过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成功!
本文参考资料:
1、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http://www.sawtc.com/fdjs_fdgk.html
写于2010年4月20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